1947年,担任剧情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副导演 [1]。1948年,与徐韬合作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关不住的春光》 [2]。1950年,执导剧情电影《火凤凰》 [1]。195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上映 [3]。1958年,执导剧情电影《铁窗烈火》。1963年,执导粤语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 [4]。1966年,因《七十二家房客》被列为“毒草影片”,王为一被关进牛棚。后被送往白云山软禁,与家庭音信断绝 [1]。1968年,开始在广东英德县沙子坝的劳改茶场参加劳动 [1]。1971年,从“五七干校”解放,但仍受群众“监督” [1]。1975年,王为一与张波、王毅联合执导《蓝天防线》。1980年,与王毅联合执导战争电影《一个美国飞行员》 [5]。1984年,执导喜剧电影《阿混新传》,该片获得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5]。1987年,执导剧情电影《男人的世界》。1991年,担任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 [1]。1999年,与黄统荣联合执导喜剧片《五福临门》 [1]。2001年,在《人民音乐》第1期发表文章《聂耳与〈金蛇狂舞〉》 [1]。
2012年,王为一获得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6]。2013年10月8日下午5时,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逝世,享年102岁 [7]。
- 中文名
- 王为一
- 外文名
- Weiyi Wang [14]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江苏省吴县
- 出生日期
- 1912年
- 逝世日期
- 2013年10月8日
- 毕业院校
-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 职 业
- 导演、编剧
- 代表作品
- 三家巷、七十二家房客、珠江泪
- 主要成就
- 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人物经历
播报编辑
1926年,因父亲经营失败,家庭发生经济危机。中学时,参加反日宣传队,在绍兴做宣传工作时,曾在反日戏剧中扮演抵抗日军的中国士兵 [1]。
1931年,就读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 [1]举束元。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全部校舍毁于战火,王为一失学 ,全家在苏州木渎避难三个月 [1];8月,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办的研究所;同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领导下的“美专剧团”,结识了剧团负责人即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赵丹和徐韬,从此成为挚友。经赵铭彝介绍,与赵丹、徐韬一同加入了左翼戏剧家联盟,从此过上组织生活,分在谢韵心(章泯)小组;此外,因擅长拉二胡,被挑选为影片《渔光曲》配乐 [1]。
1933年,在父亲支持下,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开办雕塑美术广告社 [1];同年,加入陈鲤庭的“骆驼剧社”赴嘉定演出,并主演了舞台剧《放下你的鞭子》 [1];此外,还与赵丹、徐韬等成立新地剧社 [1]。
1934年,进入艺华影业公司当场记,参加的第一部影片是由阳翰笙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生之哀歌》 [1];同年,考入聂耳主持的百代唱片公司民乐队 [1];4月,在聂耳的主持下,为民乐队灌制《金蛇狂舞》和《翠堤春晓》唱片一张,并为胡蝶演唱的电影插曲伴奏,王为一奏二胡和洋琴 [1];此外,还为电影《桃李劫》灌制《毕业歌》,充当歌唱员 [1];10月,因被国民党通缉,经司徒慧敏介绍,乘船去香港,进入苏怡主持的香港全球影片公司工作 [1]。
1935年,从香港回到上海,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第三次公演。
1936年,作为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小分队,与徐韬、田蔚、张客、于茵等人组成青鸟剧社 [1];同年,在新华影业公司当演员,在由史东山执导的剧情电影《狂欢之夜》中饰演假钦差的帮手 [1];此外,还在由马徐维邦执导的剧情电影《夜半歌声》中饰演看门老者 [1]。
1937年,策划执导讽刺国民党的话剧《过关》 [1];8月,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赴镇江演出,主演的《放下你的鞭子》为该队保留剧目 [1];12月,国共合作抗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改组为政训处抗敌剧团,赴南京、芜湖、铜陵、安庆、九江演出 [1]。
1938年,在抗敌剧团自编自导活报剧《为自由和平而战》,先后在汉口参加国际反侵略中国分会成立大会时,为各国使节和侨民演出 [1];同年,在武汉编导独幕剧《宣传》 [1];9月,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赴重庆复排《为自由和平而战》 [1];随后,在话剧《上海屋檐下》中扮演小学教员;此外,还在话剧《全民总动员》中扮演农民 [1]。
1939年9月,在新疆迪化参演抗日话剧《战斗》 [1];10月初,王为一与赵丹、徐韬等人在新疆参与成立新疆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体——新疆实验剧团,担任演出部主任 [1]。
1940年1月,新疆实验剧团演出了话剧《故乡》 [1];4月,与赵丹、徐韬、于村等集体创作了四幕报告剧《新新疆万岁》, 由实验剧团演出 , 该剧反映了1927年“四·一二”政变前后新疆社会的新旧对比和变化;11月 , 实验剧团演出了阳翰笙的三幕剧《前夜》 [1]。
1941年1月,实验剧团公演了多幕剧《古城的怒吼》 [1];2月,王为一在新疆入狱 [1]。
1945年,在新疆获得释放;5月,回到重庆,重返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 [1];同年,成立中国艺术剧社 [1];此外,演出茅盾编写的揭露国民党腐败的话剧《清明前后》 [1]。
1948年,与徐韬合作执导了反映知识妇女反抗束缚,渴望自由——寓意人民要求解放的剧情电影《关不住的春光》 [2];同年,在剧情电影《丽人行》中饰演日寇 [1];此外,还在剧情电影《希望在人间》中饰演日军特务头子桥木 [1]。
1949年2月,奉调前往香港,担任南国影业公司导演 [1];7月26日,当选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委员 [1];同年,独立执导南国影业公司的第一部粤语片《珠江泪》 [1],该片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广东珠江岸边的农村为背景,影片在 1949—1955年中国优秀影片评奖大会上,获得了荣誉奖。
1951年,吴性栽和费穆邀请王为一加入香港龙马影业公司 [1];8月,奉调广州筹建珠江电影制片厂,担任厂长 [1];同年,担任华南文艺学院戏剧部主任 [1]。
1952年8月,珠江电影制片厂暂停办 ;王为一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 [1];同年,受司徒慧敏的邀请,参与拍摄中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八一运动大会》,王为一带领摄影师拍摄了穿少数民族服装和头饰的队员的中景和特写镜头,以及两个歌唱节目 [1]。
1953年8月,为新闻纪录电催乃愚再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齐白石》,中途借调至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儿童舞台剧《祖国的园地》改拍为舞台纪录片 [1]。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泪匙。
1958年,执导剧情电影《铁窗烈火》,该片取材于解放前上海工人革命斗争的真实史料,根据王孝和烈士的事迹,塑造了工人领袖——共产党员张少华的英雄形象,影片真实地再现了1947年的时代气氛,获得中国优秀影片奖;8月,珠江电影制片厂重建,举家迁往广州,担任珠影厂导演 [1];此外,还担任了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 [1];12月25日,编导艺术性纪录片《一江两岸大竞赛》 [1]。
1959年,担任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演员室主任 [1]。10月3日,担任广东省第二届政协委员 [1]。1960年,当选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1];3月,参与集体编导的纪录性艺术片《英雄诗篇》。
1963年,执导粤语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影片以一座破旧大楼中的七十二家房客的遭遇反映了旧社会的种种不公,讽刺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歌颂了下层人民之间的互相同情和互相帮助 [4];12 月,担任广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 [1]。
1965年7月,由其执导的喜剧电影《打铜锣、补锅:补锅》上映 [1];8月,由其执导的喜剧电影《打铜锣、补锅:打铜锣》上映 [1];同年,在《电影艺术》第5期发表文章《新的一步》 [1]。
1966年,在《电影艺术》第2期发表文章《〈打铜锣〉〈补锅〉导演随记》 [1];6月中旬,因《七十二家房客》被列为“毒草影片”,王为一被关进牛棚。后被送往白云山软禁,与家庭音信断绝 [1]。
1968年12月15日,开始在广东英德县沙子坝的劳改茶场参加劳动 [1]。
1971年,从“五七干校”解放,但仍受群众“监督” [1]。
1972年6 月,从“五七干校”调回珠影厂 [1]。
1973年,执导舞台纪录片《歌舞》,该纪录片取材广东省文艺汇演中的歌舞剧 [1]脚海堡。
1977年12月,担任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 [5]。
1979年4月10日,珠影厂成立艺术委员会,王为一担任副主任 [5]。
1985年4月24日,参加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荣誉理事 [1]。
1986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异想天开》上映 [9];同年,担任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理事 [1]。
1988年1月,担任广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 [1];同年,执导2集电视纪录片《关山月的画与话》 [1];此外, 还在《电影艺术》第7期发表了文章《蔡老的影片为何能吸引观众》 [1]。
1991年6月,担任第11届中国电影金巴签拳鸡奖评委 [1]。
1999年,执导剧情电影《五福临门》 [10]。
1993年,在《当代电影》第2期发表论文《史东山与〈天官赐福〉》 [1]。
1995年,在《当代电影》第2期发表论文《一代宗师蔡楚生》 [1]。
1999年,与黄统荣联合执导喜剧片《五福临门》 [1]。
2000年,在《当代电影》第6期发表论文《一代宗师蔡楚生》 [1]。
2001年,在《人民音乐》第1期发表文章《聂耳与〈金蛇狂舞〉》 [1]。
2012年9月29日,王为一获得第朽蒸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6]。
2013年10月8日下午5时,王为一于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逝世,享年102岁。根据王老先生的个人遗愿及家人要求,将不举行公开的遗体告别会 [11]。
主要作品
播报编辑
导演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99年 | 《五福临门》 | 电影 |
1992年 | 电影 | |
1987年 | 电影 | |
1986年 | 《异想天开》 | 电影 |
1984年 | 电影 | |
1982年 | 电影 | |
1980年 | 电影 | |
1977年 | 电影 | |
1973年 | 《歌舞》 | 电影 |
1965年 | 《打铜锣、补锅:补锅》 | 电影 |
1965年 | 《打铜锣、补锅:打铜锣》 | 电影 |
1963年 | 电影 | |
1962年 | 《南海潮 上集》 | 电影 |
1960年 | 《英雄诗篇》 | 电影 |
1958年 | 《铁窗烈火》 | 电影 |
1957年 | 《椰林曲》 | 电影 |
1955年 | 《青春的园地》 | 电影 |
1954年 | 电影 | |
1953年 | 《齐白石》 | 纪录片 |
1950年 | 《珠江泪》 | 电影 |
1948年 | 《关不住的春光》 | 电影 |
1938年 | 《为自由和平而战》 | 话剧 |
1937年 | 《过关》 | 话剧 |
编剧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94年 | 《三女休夫》 | 电影 |
1987年 | 《男人的世界》 | 电影 |
1982年 | 《三家巷》 | 电影 |
1963年 | 《七十二家房客》 | 电影 |
1962年 | 《南海潮 上集》 | 电影 |
1940年 | 《新新疆万岁》 | 话剧 |
助理导演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46年 | 《八千里路云和月》 | 电影 |
文学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2001年 | 《聂耳与〈金蛇狂舞〉》 | 《人民音乐》第1期 |
2000年 | 《一代宗师蔡楚生》 | 《当代电影》第6期 |
1995年 | 《一代宗师蔡楚生》 | 《当代电影》第2期 |
1993年 | 〈天官赐福〉》 | 《当代电影》第2期 |
1988年 | 《蔡老的影片为何能吸引观众》 | 《电影艺术》第7期 |
1980年 | 《记“美专剧团”》 | 《上海戏剧》第3期 |
1965年 | 《新的一步》 | 《电影艺术》第 5 期 |
参演舞台剧
时间 | 名称 | 饰演 |
---|---|---|
1945年 | 《清明前后》 | / |
1941年 | 《古城的怒吼》 | / |
1940年 | 《故乡》 | / |
1939年 | 《战斗》 | / |
1938年 | 《全民总动员》 | 农民 |
1933年 | 《放下你的鞭子》 | / |
参演电影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个人奖项 | ||||||
|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王为一形成了自己影片的风格——自然、朴素、流畅。1949年在香港南国公司导演《珠江泪》时,他就主张不矜才,力求做到“导演看不见导演,演员看不见演员,摄影看不见摄影,美工看不见美工”,即创作人员都应集中力量去表现影片中所反映的生活,不应离开情节的需要、离开生活的真实去炫耀技巧 [7],他一直坚持这一艺术主张 [12]。他注重从真实的生活中表现真实的人物,刻画真实的人物性格,即使是在拍摄《七十二家房客》这样的喜剧影片时,他也着力于从生活的矛盾和人物性格的冲突中引出喜剧效果,而不是依靠过份的夸张或演员的滑稽表演来制造笑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王为一执导电影的另一特点 [13](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东方早报综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