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一峯

(革命烈士)

鎖定
王一峯,原名王俊山,1909年4月26日出生,法庫縣卧牛石鄉元寶窩堡村人。曾任八路軍冀熱遼軍區十六軍分區特務第五團副團長,1945年10月12日犧牲。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王一峯
別    名
王俊山
出生日期
1909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
1945年10月12日
祖    籍
法庫縣卧牛石鄉元寶窩堡村

目錄

王一峯人物生平

王一峯,1909年4月26日生於法庫縣卧牛石鄉元寶窩堡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青少年時期在本村讀書7年,由於品學兼優,甚得老師器重。輟學後,王一峯到新民縣機房當搖線工。1931年,王一峯參加張學良衞隊騎兵連,曾在河北省張家口和陝西省一帶駐防。1933年退伍後,先後在康平縣六區羅家屯、科左前旗百子屯、王爺廟等地謀生。1943年返回法庫縣元寶窩堡村務農。王一峯為人耿直,尊敬父老,常以禮待人,對有困難的鄉親能鼎力相助。有一次看戲時,有幾位鄉親無辜受到偽滿警察的責難和痛打,王一峯當即出面據理相爭,解救了被打的鄉親,此事被當地村民傳為佳話。看到本村討飯的貧苦百姓,常把他們叫到自己家裏供餐一頓給予安慰。
王一峯還經常和一些來本村織布的山東機匠來往,聽他們談論八路軍怎樣打日本鬼子,怎麼愛護老百姓等。由於在一起思想相投,情誼交融,王一峯有時同這些機匠一起去內蒙古哲里木盟一帶,用布匹交換馬、牛等;有時到瀋陽、新民等地做買賣。這時,王一峯接觸了進步思想,結識了從關內來的共產黨員張金波,對共產黨、八路軍產生了好感,在心中萌發了尋找共產黨、八路軍的思想。
1945年7月,正當日本侵略軍日暮途窮的時候,王一峯在本鄉自願帶頭組織40多名農民,離開家鄉去瀋陽尋找八路軍。到瀋陽後,王一峯找到了共產黨員張金波。在張金波的引導下,王一峯等人蔘加了新組建的八路軍冀熱遼軍區十六軍分區特務第五團。不久,王一峯被任命為副團長。特務第五團在瀋陽經過短暫的訓練後,於9月下旬帶着肅清反動武裝和擴兵的任務,從瀋陽出發,路經鐵嶺縣,向法庫縣開進。
特務第五團到達法庫縣後,立即開展了肅清反動武裝和擴兵的宣傳活動。1945年10月8日,由王一峯帶領40多名幹部、戰士,分乘3輛汽車和一輛摩托車,從法庫縣城出發,到科左前旗一帶擴兵。因王一峯是當地人,對該地區的情況比較熟悉,便於活動。當天,王一峯帶領部隊就到了家鄉元寶窩堡村。第二天,王一峯帶部隊前往邢家屯招兵,擴大隊伍。當部隊路經距元寶窩堡村3裏的姜家壕村河時,汽車陷在淤泥裏,前進受阻。此情況被百子屯的土匪發現,土匪武裝立即向王一峯的部隊包圍過來。王一峯發現土匪撲來,當即作了戰鬥部署,與土匪展開戰鬥,雙方約激戰一小時,擊斃土匪4人。由於敵眾我寡,特務第五團幹部、戰士有10多人犧牲。在土匪重圍之下,王一峯等3人彈盡援絕,被土匪所俘。
王一峯被俘後,受到了壓槓子、灌辣椒水等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致使遍體傷跡,血染衣着。敵人看硬的不行,又用勸降的手段誘惑王一峯投降,讓王一峯帶他們去打法庫縣城。在決擇生與死的關鍵時刻,王一峯寧死不投降,並痛斥了敵人的卑鄙伎倆。敵人一計不成又施一計,土匪頭子王東初指使其部下到王一峯的家,威逼王一峯的岳父和妻子帶3個兒子去勸降。10月11日,當全家被帶到關押王一峯的地方時,親人相見,百感交集。王一峯的全家隨即向親人撲去,卻受到了土匪的阻攔。王一峯對家人説:“我不幸後,你們要堅強地活下去,我自願投靠八路軍參加革命,死也無怨,但可惜我不能為解放事業多出力了”。王一峯的岳父説:“一峯,人生不受點挫折不增見識,做對的事就要堅持,你要保重。”王一峯對妻子説:“不能同你盡孝了,你要保重。”接着,王一峯對在場的3個兒子説:“你們要記住我的話,要長志氣,相信父親是對的就行了。”“你們來此風險極大,要趕快離開這裏。”誰知,這短暫的相見,竟是與親人永別。
1945年10月12日凌晨,王一峯在科左前旗百子屯村慘遭敵人的毒手,英勇犧牲,時年36歲。
王一犧牲的消息傳來,當地的老百姓都很悲痛。王一峯的全家和眾鄉親趕到棲性地點時,土匪已離去,見到的是倒在血泊中的王一峯,襯衣和襯褲已被打成碎條,血肉模糊,慘狀目不忍暗。在眾鄉親們的幫助下,王家買來木棺。當將王一峯的遺體運回元寶窩堡後山時,又突遭土匪襲擊,彈擊塵土四起,險些有人喪生,只好等到第二天,才將王一峯的遺體安葬在元寶窩堡村後山九天地處。
王一峯雖然犧牲了,但王家並沒能躲過災難。土匪又來到王家,逼迫王一峯的妻子説出躲藏在村裏的八路軍,但她堅決不肯,殘忍的敵人就將他吊在屋樑下痛打,使她一年多不能起牀。後來,在中共地方黨組織的關懷下,她才恢復了健康。
王一峯為建立東北根據地而犧牲,其英名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現存於錦州市遼瀋戰役紀念館的《東北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烈士名冊》,王一峯名列首卷。 [1] 
參考資料
  • 1.    鐵嶺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編.鐵嶺市志 人物誌:科學普及出版社,1999: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