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鈴花

(中藥)

鎖定
玉鈴花,中藥名。為安息香科植物玉鈴花Styrax obassia Sieb.et Zucc.的果實。分佈於遼寧東南部、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具有驅蟲之功效。常用於蟯蟲病。
別    名
老開皮
老丹皮
山榛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柿目
安息香科
安息香屬
安息香屬
分佈區域
遼寧東南部、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
中文學名
玉鈴花
採收時間
7-8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

玉鈴花入藥部位

果實。

玉鈴花性味

味辛,性微温。

玉鈴花歸經

歸肝經。

玉鈴花功效

驅蟲。

玉鈴花主治

蟯蟲病。

玉鈴花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

玉鈴花採集加工

7-8月果熟時採收,曬乾備用。

玉鈴花形態特徵

玉鈴花,又名白雲木。喬木或灌木,高10-14米,胸徑達15釐米;樹皮灰褐色,平滑;嫩枝略扁,常被褐色星狀長柔毛,成長後無毛,圓柱形,紫紅色。葉紙質,生於小枝最上部的互生,寬橢圓形或近圓形,長5-15釐米,寬4-10釐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無毛或僅葉脈上疏被灰色星狀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狀絨毛,側脈每邊5-8條,第三級小脈近於橫出,在下面明顯隆起;葉柄長1-1.5釐米,被黃棕色星狀長柔毛,基部膨大成鞘狀包圍冬芽,生於小枝最下部的兩葉近對生,橢圓形或卵形,長4.5-10釐米,寬3-5釐米,頂端急尖,基部圓形;葉柄長3-5毫米,基部不膨大。花白色或粉紅色,芳香,長1.5-2釐米,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6-15釐米,下部的花常生於葉腋,有花10-20餘朵,基部常2-3分枝,花序梗和花序軸近無毛;花梗長3-5毫米,密被灰黃色星狀短絨毛,常稍向下彎;小苞片線形,長3-5毫米,早落;花萼杯狀,高5-6毫米,寬4-5毫米,外面密被灰黃色星狀短絨毛,頂端有不規則5-6齒;萼齒三角形或披針形;花冠裂片膜質,橢圓形,長1.3-1.6釐米,寬4-5毫米,外面密被白色星狀短柔毛,花蕾時作覆瓦狀排列,花冠管長約4毫米,無毛;雄蕊較花冠裂片短,花絲扁平,上下近等寬,疏被星狀柔毛或幾無毛;花柱與花冠裂片近等長,無毛。果實卵形或近卵形,直徑10-15毫米,頂端具短尖頭,密被黃褐色星狀短絨毛;種子長圓形,暗褐色,近平滑,無毛。花期5-7月,果期8-9月。

玉鈴花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灌木林中。分佈於遼寧東南部、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

玉鈴花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果實:有驅蟲功能。用於蟯蟲病,與醉魚草、仙鶴草配用。”

玉鈴花附註

果皮含安息香醇,葉含齊墩果醇,種子含蛋白質、脂肪油。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