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蘭村

(山西省呂梁市肖家莊鎮下轄村)

鎖定
玉蘭村位於汾陽城東13公里處,北靠青堆村,南臨汾平公路,西臨“孫師線”。玉蘭村現有人口1350人,户數300户,可用耕地面積2200畝,主要農作物為玉米、高粱、花生等。該村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業村,現養殖業也有很大的發展。現擁有養豬户50户,其中較大型的有10户;養雞户15户,其中較大型的有5户;養牛户2户,其中一户為黃牛,另一户為奶牛。其他還有工程隊3隊,規模都比較小;運輸户25户,其中5户為大型運輸車,其他為三輪等運輸户。
現在玉蘭村種植業、養殖業和運輸業都有很大發展,但是由於資金有限,所以發展比較緩慢。從村兩委到普通羣眾,都在積極尋找致富路、尋找資金,為玉蘭村的發展做着努力。 [1] 
中文名
玉蘭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西省呂梁市
著名景點
温帶大陸性氣候

玉蘭村位置境域

玉蘭位處汾陽城正東20裏處,是汾陽市最東緣村落。東與晉中平遙雲家莊毗鄰,西和肖家莊相接,北與青堆村接壤,南和白石、東、西堡障相望。
本村北有文峪石河從東向西流過,東有磁窯河南北橫穿,土地得灌溉之利。
汾平公路從村南地面穿過,貫通汾陽城至平遙城。北有宏郭公路(宏寺至郭家莊)、東有韓石公路(韓家橋至石莊)通過,西面又緊靠於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備戰”公路,四條公路以“井”字形結構而使村莊四通八達,交通便利。
地理座標:北緯37度15分81秒,東徑111度54分78秒。 [2] 

玉蘭村政區沿革

村名最初為“魚籃”,與本村所處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有關。據《水徑注》雲:從隋唐至明清間,汾河故道在玉蘭村東西多次西移東涉。今河道已東涉,但舊河道遺址仍清晰可見。許多地名留下了往日的地貌特徵。如村東的東河槽,村南的南河槽稱謂,都是舊日汾河流徑之地。所以地形低窪,多有水泊,不時又有汾河流徑。因而造就這一方人以水為生,相傳是村人能用籃籃撈魚食用,故稱魚籃。後有一段時間又稱盂蘭,則是否與佛教傳説有關,無從考究。前清時又改為於藍。建國後改為玉蘭,皆以諧音所致。
據史料記載,老人傳説,家譜映證,碑文考究,本村歷史當在八百年左右,即宋末元初。
本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間,時謂汾州溢善裏。到明萬曆八年屬汾州開義鄉南善裏,到清順治八年(1651)屬汾陽縣溢善裏右十甲。村設社首一人。
民國六年(1917)改裏甲製為區鄉制,實施以村為施政單位的村本政治,改社首為村長,玉蘭屬汾陽縣第二區,區公所設在演武鎮。民國二十七年(1939)年後,日軍侵華,縣城立抗日民主政府,設七個行政區,玉蘭屬第五區。民國三十四年,日軍投降,國民政府接管含本村在內的城鄉部分地區,玉蘭改屬第四區通平鄉。民國三十七年(1948)7月12日汾陽全境解放。當時縣設九個區,玉蘭屬五區,區政府設在青堆鎮。
1950年全縣劃分為七個區,玉蘭屬五區,區政府設在肖家莊。1958年汾、文、交合並實行政、社合一的縣、社、管理區制,玉蘭屬肖家莊星火人民公社玉蘭管理區。次年三縣恢復分治。屬肖家莊公社。1962年,農業管理區改稱生產大隊。1984年公社改鄉鎮建制,生產大隊改回為村。為肖家莊鎮玉蘭村。
新中國建立後,實行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1951年成立了互助組,1955--1956年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從初級社到高級社。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
1982年實行土地承包到户,大大解放了生產力,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舊村換新貌,一年更比一年好。

玉蘭村村舍變遷

古時因汾河在本村東西多次遷徒,又因地形低窪,所以多有水患,故村莊遷徒在所難免,據村莊遺址考證,古魚籃在現村莊西北處,後東移至此。
以前玉蘭村舍呈散、亂、廣形態,東起現在的村東水坑至東井附近,西到村西北處的西玉蘭。均有遺址可考,北起后街北端,南到“宋南井”,也有老人目睹過,並存有宋姓舊院牆殘段為據。
舊時房舍建築大都是土坯房,土院牆。簡陋,低下,小門小窗,窗户上糊一層麻紙,採光、保暖等與現在相差甚遠。
清末民初時,因外出經商人口增多,出現了很多富裕户,在村舍建築上日漸拓新,形成三條東西正街,房舍的建築也日益講究。從土坯房逐步發展到裏生外熟或全磚式的房舍,宅院大多蓋成三節兩院,屋頂甬瓦、貓頭,檐頭插飛、斗拱,雕樑畫棟。大門、街門、屏風的式樣、裝修五花八門,村舍一改舊貌,充分體現了北方古建築的特徵。當時,東西三道街,人口主要集中在前街和中街,后街只有十來户。按東西街道最長,為113丈。三道街的南北總寬70丈,約佔地面積為132畝。
民國時,東有“一股筆”、“文昌廟”、“魁星樓”。村東南角有“龍天廟”,村西有“十八羅漢廟”,村西北有“尼姑廟”等建築。學校設在前街中段,最早的書房位置在後街中段。村公所設在龍天廟內。
村內有一眼水井,村外有七眼水井供人畜用水。
解放後,一段時間,村舍變化不大。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前土木結構的瓦房都被板房、小二樓替代。原來多家合住的小院落多由單門獨户的大院落替代。原來講究三間上房,而今一直加到五間、八間,最多的十五間。裝修現代化趨於現代化。暖氣、太陽能等設備進入普通農户家。歷來的土街土巷現變成光滑平整的水泥路。2006年從東坑往西村內道路實行了硬化。村民享有了出門不沾泥和土,晚上出門有路燈的生活。
村舍建設在原有村舍132畝三條街的基礎上,向東建起了東坑居民主居區,長127丈,寬53丈,約112畝地,居住人口396人,佔全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原村南的南坑也建起了房舍,東西長118丈,南北寬42丈,約82.5畝的面積,緊靠環村南路。村西從原村莊向西到戰備路,南起村南環村路,北到北農渠,分兩部分組成,原村正西,東西100丈,南北118丈,面積為196畝。接住向北延伸,南北長81丈,東西寬15丈,面積約20畝。此處為新型農家區,大多居民為青壯年人。舊村三道街為老年人居住區。村南汾平公路北,東西82丈,寬9丈,約12畝面積。北面是佔地100畝的恆泰洗煤廠。這一片得益公路交通之便,店鋪林立,工業發達,為工商貿開發區。總共現在村舍面積為656.7畝,是剛解放時的五倍。
公共設施:原龍天廟改建後,前院為村委辦公,北邊為學校。村東南新建一文體活動中心,長16.6丈,寬13.3丈,面積約2.2畝。
變壓器安裝於村東,南北大街中段,供水房建在村西路旁。村內南北七條大街、東西七條大街和東坑13條巷組成新的玉蘭新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