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笥山文化

鎖定
玉笥山文化是一個文化概念,是對玉笥山的歷史、人文古蹟、自然景觀、神話傳説、文學描述、仿古建築藝術、宗教文化等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詮釋。峽江玉笥山文化包括:一、旅遊資源文化;二、詩詞歌賦文學;三、道教寺廟文化;四、神話傳説戲曲。
中文名
玉笥山文化
釋    義
是針對玉笥山的一個文化概念。
涉及文化一
旅遊資源文化
涉及文化二
詩詞歌賦文學
涉及文化三
道教寺廟文化
涉及文化四
神話傳説戲曲

玉笥山文化發源地

江西峽江玉笥山為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其自然景觀獨特,旅遊景點眾多,諸如:玉笥山、雲騰飈馭祠、仙人石仙人泉、環玉閣、泰石等。下面從這幾方面,對峽江玉笥山進行簡略解説。
◎玉笥山
玉笥山原名羣玉山,相傳漢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南巡時,天降玉笥於太白峯,遂改名為玉笥山。自北向南,有覆箱、太白、元陽、送仙等32峯,皆如“削玉染黛、凌雲摩霄”,又如“龍騰虎躍,勢欲搏人”。漫山古木森幽,重重掩映。七泉二井,消冽甘美,四時不絕。玉澗水發源於此,蜿蜒曲折注入贛江。山下六石,為縣域唯一石質岩溶地貌,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溶洞深邃連環,乳石遍生。集山石林泉為一體,構成其獨特的自然風貌。
這裏又是中國南方著名的道教聖地。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中記為“第十七大秀法樂洞天”、“第八鬱木福地”。元代大詩人揭奚斯《承天宮記》中有“天下稱名山,在大江之西有三,曰匡廬、曰閣皂、曰玉笥,而玉笥尤為天下絕境。”的讚語。極盛時有“二宮、二十一觀、二十四壇”之説。現存的宋時百花橋,為全省最大的隧道式石拱橋,歷經近千年滄桑,仍堅固如初,雄風依舊,宋景定九年的宮門橋,秀姿未減,為省內少見的宋代營造式。始建於宋代的“環玉閣,仍亭亭玉立在琅牙青玉的仙人石上”。還有近年出土有關道教的豐富文物,揭示出這裏豐厚的道教文化內涵。
◎雲騰飈馭祠
雲騰飈馭祠。坐元陽峯南,俗稱“南祠”。始建於唐天寶六年(747)。相傳唐貞觀年間,吉州刺史吳雲儲辭官攜家修道於此,道成舉家飛昇,後人以其靈異傳入朝廷。唐玄宗李隆基遣宦官崔朗建廟祀之,初名“雲儲寺”。歷代重修、規制不一。宋真宗時,加封吳雲儲為“華嶽府主”,賜額“雲騰飈馭”。奉祀吳雲儲“頂日月冠,劍履圭佩,一如王者。”偶像原祠毀於“文革”,今祠系1987年何君村委會集資重修。
仙人石。位於何君村中央,橫列如屏,怪石層磊,為六石中最玲瓏奇秀者,石上仙人橋,大自然造就,橋上可容十餘人,橋洞可藏五、六人。橋兩側陡削,甚險峻。石南有“駱駝峯”,如雙峯駝伏地,昂首向天,濛濛細雨天觀之,更是維妙維肖,月夜觀之,如向天嘶鳴,更是一番情趣,故又名“峯駝鳴月”。
仙人石下有仙人泉,水之石下出,繞石洞穿行,在石前匯聚兩泉池,上池為村民飲用水,下池為洗滌用水。相傳秦時驪山役徒孔丘明等10人,避隱玉笥山,一仙人贈一缽10尾鯉魚,孔丘明等鑿池畜養池中,後9魚化龍,孔丘明等9人乘龍飛昇,留何紫霄在人世修成地仙。故泉、石皆名“仙人”,何君村因何紫霄而稱“何君”。
◎環玉閣
環玉閣始建於宋,原名“大成閣”,清乾隆時,峽江知縣張九鉞因視周圍六石環立,色青如玉,改題為“環玉閣”。高三層,一、三層四角,第二層八角,皆髹以棕漆,青瓦迴廊,小巧別緻。近幾年多次維修,保持原狀原貌。環玉閣於1984年7月被峽江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泰石
泰石位於村西北,佔地數十畝,為六石中最大者。有石磴曲折直達頂部,最高峯兀立,高20餘米,四面陡削如斧劈,狀如觀音佇立,俗稱“觀音峯”,。頂部還有怪石錯落排列,儼如羣仙畢集,故稱“會仙石”。泰石下洞穴深邃莫測,敞如廣庭,仄如鬥寶,暗流淙淙,乳石遍生,玲瓏峭異。據探測,如能逐年開發,一座神奇的地下宮殿將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玉笥山文化詩詞歌賦文學

歷代以來,關於題詠玉笥山的詩文詞賦有三百餘首。這些作者有的是景仰風範,過閭必式;有的是供職江西,就近遊覽;有的是久慕勝蹟,專程探訪;有的是欲享清幽,就學宮中。他們大都觸景生情,落筆成章。其中不乏名流之輩:諸如唐代方千,南唐徐鉉,宋代黃庭堅朱熹劉弇,明代解縉金幼孜羅洪先、王陽明、胡儼,清代查慎行等。
◎玉笥雙璧
在古代詩詞歌賦中,被譽為“玉笥雙璧”的文字是一歌一賦,即:元代揭徯斯的《玉笥山歌》和明代金幼孜的《玉笥山賦》。“玉笥雙璧”是玉笥山文學的代表作,其他詩人、文學家等創作的詩詞,或言一景一物,或抒覽勝豪情,或道懷古幽思,或冀求仙訪友,不一而足。
(1)玉笥山賦。全文長達2450字,氣勢磅礴,將玉笥山的自然風貌描寫得淋漓盡致。通過神仙幻景的傳説折射出玉笥山的鐘靈毓秀,展示出人文與歷史景觀。見百科詞條:玉笥山賦。
(2)玉笥山歌。全詩共68句,一韻到底。《玉笥山歌》在描寫玉笥山時,從峽江玉笥山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開始,既爾描寫玉笥山的景物風貌,在歷史人物形象神化模擬中,給人展示的是一種仙幻奇絕的景觀感受。見百科詞條:玉笥山歌。

玉笥山文化玉笥詩歌

關於玉笥山的五言詩、七言詩很多,代表詩作如下:
(1)玉笥山留題 南唐·徐鉉
仙鄉會應遠,王事知何極;徵傳莫辭勞,玉峯聊一息。
形骸已消散,心想都凝寂;真氣自清虛,非關好松石。
九仙皆積學,洞壑多遺蹟;遊子歸去來,胡為但徵役。
(2)羣玉峯 宋·黃庭堅
洞天名籍知第幾,洞口諸峯蒼翠堆。
雕虎嘯風斤斧去,飛廉吹雨曉煙回。
日晴圭角升虹氣,月冷明珠割蚌胎。
種玉田中飽春筍,仙人憶得早歸來。
(3)大秀宮 宋·黃庭堅
玉笥山前太白峯,望仙橋下水溶溶。
前溪流水後溪月,五步白雲三步松。
半月佩環朝上闕,插天樓閣度疏鍾。
夢餘彷彿鈞天奏,知在蓬萊第幾重。
(4)遊玉笥飛仙石 宋·朱熹
大地何人鑿小空,倏然一榻卧相容。
巨靈劈破三千尺,西竺飛來第二峯。
出洞風寒疑有虎,藏身夜半忽成龍。
來索我題詩句,稽首何君六石供。
(5)梅仙峯 元·危素
諫疏當年奏漢宮,至今名跡遍諸峯。
經台半掩三花樹丹臼橫遮五粒松。
近水衣裳清露濕,並崖芝術白雲封。
因君更憶非非子,杖履登臨得屢從。
(6)九仙台 明·胡儼
高台千尺絕塵氛,長見仙都九老君。
手把芙蓉遊碧落,身騎鸞鶴下青雲。
紫虛壇上花初發,金井源頭路不分。
自有靈蹤通縹緲,誰來芳訊接氤氲。
(7)雨中望玉笥諸山 清·查慎行
水遠山平數百里,兩岸鬥拔論江起。
舟人遙指三三峯,亂插芙蓉雨新洗。
仙家縹緲住仙壇,不道人間路大難。
請看玉笥山南路,漸近贛江十八灘。
(8)望仙台 鄧惺翁
擬作廬敖汗漫遊,道人攜我望仙樓。
欲從太極歸元化,又恐青山笑白頭。
石隙泉聲時細細,洞門雲氣日浮浮。
劃然長嘯忘歸去,宛在蓬萊十二洲。
(9)奉贈玉笥王尊師 宋·沈遼 玉笥羽人不絕食,鬢毛清潤顏色赤。
中黃仙翁傳妙經,十年功成人不識。
身如孤雲行無跡,欲上九疑望南極。
岣嶁不見神禹碑,瀟湘真得浮丘伯。
城南濯足江水碧,逍遙城中混名徳。
東巗西穴已爛遊,共過廬陽尋簡寂。
◎玉笥遊記
(1)山東臨清金學孟曾遊覽峽江玉笥山,其後創作一篇《玉笥山記》。其文開頭寫道,布衣公雲:“此謂玉笥山者,非屈子祠之所在,乃江西之羣玉山焉。”開篇即指出峽江玉笥山非屈子祠所在的汨羅玉笥山。其對“石、泉、洞、物”分別進行描寫論述,也是瞭解峽江玉笥山的重要文獻。與玉笥山文化相關的還有:東方瘋婆創作的《峽江賦》、下府岸人創作的《玉笥山行記》。從唐至今,對峽江玉笥山的詩詞歌賦燦若星海。
(2)對當代峽江玉笥山進行較為詳盡的介紹是《江西峽江玉笥山探幽》,作者是江西南昌劉志強。這篇文章以辭賦遊記體的形式對玉笥山的地理特徵、氣候特徵作了詳盡的解説。其賦曰:“是日,豔陽初升,大道向西,峽江之新縣城,披金流彩,縣府大樓,穎都賓館。人造瀑布,氣勢壯觀。遍植佳木,鳥語花香。和諧流暢,一派繁華。車行十里,山門高聳。大字鎦金,玉笥名山。山道盤旋,放眼皆葱。仰觀山勢,巍峨入雲霄。左勢,漢帝金井。右勢,雲騰飆馭祠。比鄰,先覺樓,百花橋。”

玉笥山文化道教寺廟文化

玉笥山原有兩宮、二十一觀、三十六壇、十二台、九亭、六宅、三庵、兩祠、三園、兩橋、一閣、一池,可惜於無末至正壬辰年(1352年)大部分毀於兵火。後世屢興屢廢,至今僅存一祠(雲騰飈馭祠)、一閣(環玉閣)、兩橋(百花橋、宮門橋)。其中的宮、觀、壇、庵、台,多與道教有關。

玉笥山文化神話傳説戲曲

◎天降玉笥。
漢武帝曾遊遍天下名山,相傳到這裏時,西天王母授他《上清寶籙圖》。一天,見天降白玉笥在太白峯,武帝命人去取時,風雨突降,席捲玉笥而去。玉笥山因此得名。
◎九仙飛天
“玉笥山”為道教第十七法樂洞天,第八鬱木福地。相傳秦時驪山役徒孔丘明等10人,避隱玉笥山,一仙人贈一缽10尾鯉魚,孔丘明等鑿池畜養池中,後9魚化龍,孔丘明等9人乘龍飛昇,留何紫霄在人世修成地仙。從北至南擁有覆峯、大白、元陽、送仙等32座山峯,送仙峯為最峭拔,峯頂有九仙台,相傳為秦時孔丘明等九仙乘龍飛天處,覆箱峯山勢平緩,形狀像一隻底朝天的箱子,據説孔丘明昇天時,留下一隻箱子給何紫霄,何取出箱中的霞衣玉冊後,拋掉的箱子化作了一座山峯,何紫霄從此留在人間,修為地仙。故泉、石皆名“仙人”,何君村因何紫霄而稱“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