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梳

鎖定
玉梳是梳子的之美稱,雙鳳對立作回首狀,頸部相連。
中文名
玉梳
4.9釐米
4.6釐米
0.4釐米

玉梳文物特徵

尺寸:長8.3,寬6.7 cm
黃玉製,黃褐色,半透明。梳柄半圓形,柄中透雕雙鳳紋。 [1] 

玉梳詞典解釋

唐 元稹 《六年春遣懷》詩之四:“玉梳鈿朵香膠解,盡日風吹瑇瑁箏。”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一折:“又有這玉梳兒一枚,是妾平日所愛之珍。”《全元散曲·鬥鵪鶉·元宵》:“金鳳斜簪,雲鬟半偏,插玉梳,貼翠鈿。”

玉梳相關知識

玉梳歷史沿革

玉梳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東北紅山文化遺址、浙江的良渚文化遺址中都出土過一些玉梳。可以想象那個時代,男兒愛青銅,女子配玉梳是何等的高貴雅緻。到唐五代時,玉梳就比較流行了。在工藝製作方面,商周時期就已經很注意玉梳造型的美觀。春秋戰國時候,玉梳工藝則更加成熟,用料十分講究。戰國時期的中山王族墓中所出土的玉梳就非常精美。似乎可以斷定,青銅和青玉是那個熱衷青絲的時代主流。

玉梳人文故事

玉梳當贈美人。元代詩人姚燧曾填過這樣一曲詞牌,名曰《虞美人·玉梳贈內子》:“相輝瑜珥瑤釵鳳。寶翼蜻蜓動。新妝又得水蒼梳。人道秋風何物不瓊踞。人無玉質容何害。玉德斯堪愛。尚慚猶未十分全。聽取明年環佩戛?”這曲詞牌若論藝術性自然比不上柳永秦少游的婉轉細膩,但卻明白如話,從贈送妻子玉梳言明其功用與苦心,平實無華,天然無飾,卻也賺足了顏色。
宋代詩人劉克莊曾寫《池上對月五首》抒懷,其一曰:“初插玉梳小,徐妝粉額新。烏啼風露冷,娥始現全身。”這首絕句清新靚麗,以景入情,卻也無意間説明即使到了宋代,玉梳在尺寸上還是相當袖珍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古人的雅緻情緒,另外一方面大概是古人也比較享受一個玉梳繞頭的情趣。另一位宋代詩人史彌寧有關玉梳的描寫則是相當打趣了:月殿雙鬟整鏡台,俄然拂下玉梳來。失驚怕觸姮娥怒,走奔人間不敢回。這對粗心的丫鬟想是嫦娥的侍從,為其整理梳妝枱時不小心將玉梳遺落人間,為避免責罰,竟也私入凡塵,黃鶴一去不復返。想來這玉梳當是蟾宮最愛,不然就是丫鬟思春,借個由頭開溜罷了。
古代詩詞中對玉梳的描寫,最傷情的怕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六年春遣懷》詩有云:“玉梳鈿朵香膠解,盡日風吹瑇瑁箏。”這組詩表達的是元稹對亡妻的思念之情,詩人寫這組詩的時候,正是他因得罪宦官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特別需要得到精神支持之際,偶檢舊書,重温亡妻在往昔艱難生活中所給予他的關懷體貼,想到當前孤單無援的處境,不能不百感交集,黯然神傷。
參考資料
  • 1.    玉梳  .上海博物館[引用日期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