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串飾

(清代文物)

鎖定
玉串飾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良諸文化的玉串飾最有特色,由多種形狀的玉飾組成,組合複雜,製作 [1]  精美,為國內罕見珍品。
中文名
玉串飾
年    代
具體年代
新石器時代
玉管長
2.7─3釐米

目錄

玉串飾文物欣賞

玉串飾由十二顆玉管和一半圓形玉墜組成。玉管白色,有茶褐色斑,粗細豐差不多。玉墜白色,正面微弧凸,背面平整,兩上角鑽孔,與玉管串掛,組成項飾。玉墜正面用淺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技法雕琢一神徽圖像。神人頭戴羽冠,僅有上肢,雙手隱沒,下肢省略,與獸面紋複合。1986年浙江餘杭墓葬出土。面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尺寸:玉管長2.7─3釐米、玉墜高4.2釐米、直徑1─1.1釐米 [2] 

玉串飾體徵

玉串飾是以管、珠為主體貫穿而成的飾物。玉管是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常見的傳統玉器。良渚文化串飾中管的數量很多,通常以十餘件或數十件貫聯成串。每件玉管的截面大致呈圓形,其製作過程:先將玉料切割成棒狀長條,並磋磨成近圓形柱體,然後用線切割法分割,最後逐段對鑽成孔。同串中相鄰的玉管往往能夠併合對接。珠的數量較少,可分為直孔和燧孔兩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