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獵豹屬

鎖定
獵豹屬(學名:Acinonyx):是哺乳綱食肉目貓科的一屬,僅獵豹一種,共有5個亞種,4個是非洲亞種,一個是亞洲亞種。體長112-135釐米,尾長66-84釐米,肩高75釐米,體重38-43千克。擁有相對身體比例較小的頭部,短嘴,也有對高視力的眼睛,寬鼻,小巧的圓耳。雄獵豹的體型比雌豹略大,頭部也稍大。全身無色淡黃並雜有許多小黑點。獵豹的爪短而鈍,而且不能收縮,這幫助它在奔跑時扣住地面。它的腳掌沒有其它貓科動物的圓,較硬的肉掌如同胎紋,幫助它們在高速中能快速地急轉彎。
歷史分佈非常廣泛。包括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塔吉克斯坦和印度中部,以及整個非洲大陸。這一範圍可能包括南非,東非和北非地區的乾旱和半乾旱棲息地以及印度,土庫曼斯坦,敍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的乾旱地區。到20世紀70年代,獵豹的範圍大大減少,2005年之前進行的調查表明,獵豹分佈在非洲大陸的25個國家,亞洲亞種主要生活在伊朗。截止2016年,非洲亞種還有9000-12000只。亞洲亞種還有300只左右。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中文學名
獵豹屬
拉丁學名
Acinonyx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食肉目
亞    目
裂腳亞目
貓科
亞    科
貓亞科
獵豹屬
獵豹
亞    種
5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Schreber, 1775
同義學名
Acinonyx rexPocock, 1927
外文名
Cheetah, Hunting Leopard

獵豹屬物種學史

獵豹
獵豹(11張)
獵豹家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中新世時的假貓Pseudaelurus)。在400萬年前的歐洲出現了獵豹屬的早期成員巨獵豹Acinonyx pardinensis),它們與現代的獵豹長得很像,但體型要大得多——幾乎和現代的非洲獅一樣大,肩高91釐米,體長3米,推測體重可達90千克。大約與此同時,獵豹的現生種(Acinonyx jubatus)也出現在非洲,最古老的化石發現於坦桑尼亞奧杜威峽谷的早更新世地層中,比其他現存的大型貓科動物都要早。 [3] 
還有一種生活在100萬年前,體型稍小的獵豹(Acinonyx intermedius)把該家族的生活範圍擴展至中國。在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結束時,獵豹從東亞、歐洲以及非洲的許多地區消失,把位置讓給了其他的大型貓科掠食者。 [3] 
獵豹在貓科中,屬於貓亞科,有單獨的屬、種。不像歸類上花豹美洲豹等之間有密切關係,它們與獵豹僅同為貓科。而花豹、虎、獅、美洲豹等均歸類為豹亞科豹屬 [3] 
有關獵豹的學名,“屬”的Acinonyx源自希臘語,作“不能動的爪”解,獵豹不能縮入腳爪,可增加獵捕時的攻擊力,腳底粗糙的肉墊,可增加在奔跑時的抓地力,較普通貓科較長的尾巴可以保持於奔跑時的平衡。“種”的 jubatus則衍生自拉丁語的iuba,即“馬的鬃毛”,指小獵豹的長毛。 [3] 
主要歐洲語言中的獵豹一詞,源自拉丁語的gattus pardus,解作“像貓的豹”,如法語的guépard、意大利語的ghepardo、西班牙語的guepardo、葡萄牙語的guepardo(和chita)、德語的Gepard。英語的cheetah則來自印地語的chita,也可能來自梵文中的chitraka,意指“有斑點的”。 [3] 
在遠古時期獵豹的棲息地已延伸到非洲與亞洲,在冰河時期時更到達了歐洲與北美洲。獵豹的演化史可以追溯到約四百萬年前,已發現最古老的化石在現今美國德州、內華達和懷俄明州境內。它曾經遍佈亞洲、非洲、北美洲和歐洲,直到約10,000年前的上個冰河期。劇烈的氣候變化導致大量的哺乳動物滅絕,北美、歐洲以及大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獵豹就此消失。 [3] 
獵豹與人類悠久的互動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人(Sumerians)時代。官方的封印上,有牽着系項圈獵豹的圖案。在早期的埃及,獵豹是著名的MAFDET,也就是貓女神,是皇權的象徵,而且馴養的獵豹與法老接近,象徵對王座的保護。在皇室陵墓中,發現很多獵豹雕像及繪畫,古埃及人相信獵豹可以很快地將法老的靈魂帶到來生。在18、19世紀的皇朝之前的繪畫説明獵豹勝過了狗,是當時最常見的狩獵夥伴。 [3] 
在印度莫卧兒王朝阿克巴大帝四十五年(公元1555-1600)的統治期中,他曾擁有超過9000頭獵豹,稱作“Khasa”,意思是皇帝的獵豹。他保存有這些獵豹的詳細記錄。關於獵豹最好的紀錄,從歐洲到亞洲,來自14、15、16世紀皇室的保存資料。與獵豹狩獵並非為了食物,皇室無須如此,而是為了運動競賽。這個運動是有名的“狩獵”(Coursing),捕捉成年野生獵豹,因為它們的捕獵技巧比較成熟。馴養訓練幾周後,獵豹戴上眼罩,讓它們看不見要進行的捕獵遊戲,然後牽着,或用小車、或系在馬後,帶到獵物旁邊坐在騎士身後的枕頭上。然後拿掉眼罩,獵豹會衝出去抓住獵物,之後,訓練師會獎賞它一塊肉,然後把它帶回到養它的地方。 [3] 
古埃及以及古印度常飼養獵豹來當作寵物,但飼養的獵豹繁殖能力卻不如野生的。所有以“狩獵的花豹”被豢養的獵豹,都捕獲自野外。由於從自然界如此不斷地流失,獵豹在整個亞洲數目不斷減少。在1900年初期,為了打獵,印度和伊朗已經開始從非洲進口獵豹。 [3] 
對能自由遷徙和豢養的獵豹進行的分子基因研究顯示,其品種基因庫缺乏變化。可能是現有的族羣衍生自經歷冰河期殘存極少量獵豹的後代,也可能是過去歷時數千年不良的繁殖所造成的,這種基因變化貧乏的後果已經導致繁殖失常、幼豹夭折率過高、對疾病過於敏感。導致品種缺乏適應力,更容易受到自然界和環境變動的傷害。 [3] 
許多皇帝都養過數以百計的獵豹,但即使數量如此龐大的獵豹曾被捕捉,很不幸,捕捉繁殖的種種努力還無法證明對獵豹的生存希望有幫助。全球各地動物園類似的經驗一再證實了傳統養育獵豹繁殖的困難。即便捕捉、培養、展示獵豹的歷史已經幾千年,在阿克巴大帝的兒子於16世紀有過一次飼養獵豹的繁殖記錄後,只有在1956年在費城動物園發生過一次。 [3] 
不像其它大型貓科動物在飼養後容易繁殖,捕獲的獵豹無法自我持續,因此維持數量的方法是不斷捕捉野生的獵豹。這種做法違反現今動物園的基本原則。雖然全球很多機構都有獵豹交配記錄,但僅有很小比例的幼豹能繁殖成功,而且夭折率很高。在無法進一步捕捉野生獵豹的情況下,現有的豢養數量可以預見必然會遞減。伴隨着野外族羣的不斷衰退,使獵豹的絕種問題極度嚴重。 [3] 

獵豹屬形態特徵

獵豹屬體徵

獵豹體長112-135釐米,尾長66-84釐米,肩高75釐米;體重38-43千克。雄獵豹的體型比雌豹略大,頭部也稍大。它們體形似,身材比豹瘦削,四肢像狗,會蹲着坐,四肢細長,趾爪較直,不象貓科動物那樣能將爪全部縮進。頭部小而圓,有點像貓,耳短,具有大貓的基本特質,健壯、胸膛壯闊但腰部纖細。它擁有相對身體比例較小的頭部,短嘴,也有對高視力的眼睛,寬鼻,小巧的圓耳。與其他貓科動物相比,鼻腔通道較大。 [4] 
獵豹的種種生理特徵使它能適應高速奔跑,強有力的心臟、超大的肝、大而有力的動脈。它有小尺寸的頭,面部平坦、較短的面部肌肉,使一雙大眼睛的位置能提供最好的視力,較大的鼻孔和鼻腔。它的身體瘦長、有着輕而細長的腳掌和腿、高度進化的肌肉能為了加速,彼此同時運作,讓四肢有較大的伸展幅度。奔跑時四肢交替地集中和展開,它的臀和肩部環繞着高低起伏,很有伸縮性的脊椎旋轉。獵豹長而充滿肌肉的尾部是身體的穩定器或是舵,可以平衡體重,防止翻滾,使它在快速追逐中能迅速轉彎。貓科動物中,獵豹的爪短而鈍,而且不能收縮,這幫助它在奔跑時扣住地面。它的腳掌沒有其它貓科動物的圓,較硬的肉掌如同胎紋,幫助它們在高速中能快速地急轉彎。 [4-5] 

獵豹屬毛色

獵豹臉上的斑點沒有其它豹來得密集,並在口鼻兩側有明顯的黑色淚腺。獵豹也有少數發生毛皮突變,有着更大、更密集的斑點,被稱為“帝王獵豹”。獵豹的黃色毛皮上的黑色斑點是實心圓,而花豹的斑點則是如花朵狀的空心圓,美洲豹則是空心圓內還有個小圓點。獵豹胸腹部為白色,尾巴則越靠近尾部條紋越明顯,而尾端則為全白色。 [4-5] 
獵豹從眼角開始,長長淚滴型的線條通過鼻子兩側直到嘴部。獵豹皮毛的顏色是淺褐色與約為2釐米-5釐米的黑斑所構成,腹部白色,沒有斑點。尾部末端有斑點彼此連接,形成4-6個暗色的環,尾部的末端的毛通常顏色較白。 [4-5] 

獵豹屬幼仔

剛出生的小獵豹皮毛顏色很深,因此很不容易分辨混雜在其中的斑點。幾周後,沿背上開始長出灰黃色的厚毛,稱為“鬃毛” (Mantle)。深色的毛,有助於獵豹幼仔隱藏在陰影裏。一般動物學家認為鬃毛有幾個目的,除了抵擋太陽和大雨外,也是保護色,讓它們看來像是乾枯的野草。此外,也是種防禦性的偽裝,幼豹看來像是蜜獾,是種兇悍的小型獵食動物,大多數獵食者不願意招惹。約從第3個月開始,鬃毛會逐漸消退,但消退時間可能持續很長,有些獵豹在兩歲後仍有帶有鬃毛。 [5] 

獵豹屬棲息環境

獵豹喜歡的棲息地包括草原和沙漠。是陸生動物,但有時候會爬樹。它們喜歡較高的地方,如行至小山丘頂或樹上可以觀看獵物。它們不適合生活於樹木或灌木叢較多的地方,這種環境無法使用獨特的奔馳獵捕。獵豹常被認為是生活在開闊環境和草地的動物,這種印象可能來自在草短的環境中很容易發現獵豹。然而獵豹的棲息地差異很大,特別是植物生長茂盛的地區,甚至崎嶇的山地。 [5] 

獵豹屬生活習性

獵豹屬活動

由於獵豹依賴視力和捕獵維生,它們是晝行性的動物,在白天的活動多於夜晚。在温暖的地區,它們大多在氣温比較涼爽的清晨和黃昏活動 。獵豹的生活比較有規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點鐘前後開始外出覓食, 它行走的時候比較警覺,不時停下來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可以捕食的獵物,也防止其他的猛獸捕食它。在午睡的時候, 它每隔6分鐘起來,就要起來查看一下, 看看周圍有什麼危險。獵豹每一次只捕殺一隻獵物, 每一天行走的距離就是大概5千米、最多走10多千米。 雖然它善跑,但是它行走距離並不遠。獵豹是世界上在陸地上奔跑得最的動物,它的時速可以達到112千米。 [4-5] 

獵豹屬集羣

獵豹的社羣行為與其他的動物也有相似的地方,它有一種同性集羣。所謂的同性就是同性別的個體待在一塊,在野生的獵豹羣裏面,一般分為雄性個體羣,也就是單身漢羣和雌性羣。還有母子羣,雄性除了繁殖季節,它一般是單獨生活的,或者是兩隻、三隻雄性個體待在一塊,和雌性個體不生活在一起。但是這些雄性個體的領域可能與幾羣雌性個體的領域重疊,雌性個體就是它在繁殖季節和雄性待在一塊。一旦繁殖季節過了以後,懷孕的雌性個體就會形成一個單獨的羣體,在野外遊蕩。 [4-5] 

獵豹屬捕食

獵豹為食肉動物,捕食少於40千克的哺乳動物,如瞪羚黑斑羚、幼牛羚、以及野兔。偷偷接近到與獵物10-30米的距離,然後獵捕獵物,獵捕時速度最高可達到時速110千米,且僅一腳着地,但最多隻能跑3分鐘,超過時生理構造使獵豹必須減速,否則它們會因身體過熱而死。通常在1分鐘內即可獵捕到獵物,如果獵豹獵捕失敗,那將是浪費體力。大致上6次捕獵中僅有1次會成功。獵豹剛捕捉到獵物後,能用嘴持續咬住獵物頸部直到斷氣而期間鼻部大量進行呼吸,但全力奔跑後的獵豹體能狀況孱弱,需要數十分鐘復原,因此更無法迎敵非洲野犬,只能放棄到手的獵物。 [5] 
獵豹的捕食方式很敏捷和快速,儘管它們跑得快,但能跑得距離很有限,所以它在捕食的時候,會盡量地、一步一挪接近獵物。 儘量不讓獵物發現它,在它靠得足夠近的時候,才開始突然一下縱跳出來,猛撲向獵物。這個時候靠速度來抓住獵物,因為獵物跑得非常快,並且善於躲避它,不斷地急轉彎。所以獵豹抓動物的時候,它一跳出去,如果動物比較近的時候,它儘量伸出它的爪子。它爪子總是露在外面,爪子儘量抓獵物的後肢,希望把它抓倒。然後再撲上去咬住它的脖子,制服獵物。由於獵豹的牙比較短,所以獵豹有時候還不能用牙來把食物咬死。經常是靠上下顎就是像鉗子一樣把獵物的脖子鉗子住,使獵物窒息死亡。一般的話,等獵豹咬住獵物的脖子5-10分鐘以後,那些大型的獵物才會死亡。 等那些獵物死亡以後,獵豹就將那些獵物的屍體拖到密林中間進行進食。 [5] 

獵豹屬天敵

在自然界獵豹常常被一些體型比較大的貓科動物,比方説獅子打敗,甚至有可能被獅子咬死吃掉。 [5] 

獵豹屬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中非共和國、乍得、埃塞俄比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肯尼亞、馬裏、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6] 
可能滅絕:厄立特里亞。
區域滅絕:阿富汗、布隆迪、喀麥隆、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印度、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馬拉維、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拉利昂、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撒哈拉沙漠西部。 [6] 
重新引進:斯威士蘭。 [6] 

獵豹屬該屬物種

獵豹屬(1種 5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Acinonyx jubatus
Schreber, 1775
1
Acinonyx jubatus hecki
Hilzheimer, 1913
2
Acinonyx jubatus jubatus
Schreber, 1775
3
Acinonyx jubatus raineyi
Heller, 1913
4
Acinonyx jubatus soemmeringii
Fitzinger, 1855
5
Acinonyx jubatus venaticus
Griffith, 1821
[2] 

獵豹屬繁殖方式

雌獵豹在20-24個月時發育到性成熟,交配期可能從一天長達一週。雌獵豹在懷胎90-95日後,會找一處僻靜、隱秘的地點、多在草長的矮樹下或岩石堆間,產下3-5只幼豹,最多達6只獵豹幼仔。之後雌豹幼豹體重出生時在150-300克。幼豹出生時是完全無助,看不見,但它們發育得很快、4-10天時、就可以睜開眼睛、開始在窩附近爬行,三週時開始長牙,由於多種獵食動物的威脅、雌獵豹每隔幾天就會帶着幼豹更換地點。出生後前六週的大多數時間裏,雌獵豹必須離開幼豹獨自獵食,因為尋找食物,它可能必須離開很遠。在這段時間,野生幼豹遭受獵食動物襲擊的夭折率高達90%。幼豹約在六週時開始跟隨媽媽,從雌獵豹的捕獵中獲得肉類,從此開始,母親與幼豹不會分開,直到離巢期。 [4-5] 
幼豹生長得很快,六個月時就長到成年體型的一半,八個月時換牙完畢。大約此時,它們開始學習潛行和捕獵技巧,大部分學習過程是以玩樂的形式進行。幼豹們會潛伏、彼此追逐、撲擊,甚至追逐它們知道無法捕獲的獵物,或是獵物體型太大。幼豹學習捕捉不同種類的獵物,珠雞鷓鴣、野兔、小羚羊。它們在與母親分開時仍不很擅長捕獵。在出生後的13-20個月間,它們會離開母親,而獵豹的壽命在20年以上。不同於其它貓科動物,成年雌獵豹並沒有主要的地盤,而想要避開其它的獵豹。雄獵豹有時會組成小團體,通常是從同一家庭來的。 [4-5] 
雌獵豹約在16-18個月時離開子女,另外繁殖,重新開始整個過程。幼豹會彼此一起生活幾個月,通常等到雌豹長到性成熟。此時,年輕雄豹會被所在地最有勢力的雄豹驅離,年輕雄獵豹會從此一同生活,形成小族羣,建立它們自己的領地,雄豹族羣的彼此協助,對於爭取和保護地盤不受其它雄豹侵奪很有幫助。雄獵豹約在2-3歲間,發展到性成熟。然後再進行自己的繁殖期,這就是它們的一個生命週期。 [4-5] 

獵豹屬種羣現狀

自1829年以來,非洲獵豹已在373個動物園中展出。截至1994年12月31日,國際圈養數量為1218頭,其中880頭(72%)為人工飼養,338頭(28%)為野生動物。圈養數量的穩步增長是圈養繁殖,合作圈養管理計劃和野外進口的結果。持有獵豹的設施26%。已培育出該物種,其中15%已連續繁殖,產生63%(n = 1580)所有在圈養中出生的幼崽。雖然繁殖獵豹的設施數量有所增加,但1994年只有10%的獵豹報告成功繁殖。 並逐漸增加,1994年相當於圈養數量的17%。1564只已進口的動物,平均 20%(n = 308)已經繁殖,1994年有155人在圈養獵豹中有活着的後代。除了少數東非獵豹,所有進口動物都是南非獵豹即指名亞種(Acinonyx jubatus jubatus)。圈養種羣中亞種間雜種的數量有所增加,1990-1994年間,28種雜交種產生了24%(190只)的幼崽。圈養數量尚未自我維持,並通過進口野生捕獲的動物來維持。通過協調一致的全球管理計劃可以實現持續的進展。 [6] 
在以前,擁有獵豹的毛皮被視為地位象徵。而現今,則將覆育獵豹列為重要的生態保育計劃,如動物園在內。因獵豹的侵略性較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來得小,甚至有時幼豹還被當成寵物販售。這是個非法的交易行為,因國際會議上已禁止個人飼養野生動物,或瀕臨絕種的動物。 [6] 
公元1900年時有過統計,從非洲到亞洲,至少在44個國家發現超過100,000頭獵豹。但截止2016年數量鋭減,僅約20多個國家,總數剩下約9,000到12,000頭。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非洲的24-26個國家,數量稀少。在伊朗大約200多頭。 [6] 
20世紀前,獵豹從非洲到亞洲分佈廣泛。在所有適合的棲息地都可以看到,從好望角到地中海,從以色列經過前蘇聯南方的省份直到印度。由於棲息地喪失和濫捕,亞洲獵豹幾乎絕種,1952年在印度宣佈絕種、以色列最後的報道是1956年。亞洲唯一證實的獵豹僅存於伊朗,大約200多隻,不僅稀少而且是孤立的族羣。由於幼獵豹的基因因素,以及食肉動物的獵捕,它們的死亡率相當高。且生物學家也證明獵豹的近親交配是相當嚴重的,且此現象已至少持續了1萬年,兩隻相隔幾千裏遠的獵豹,它們的基因可説是毫無變化,這在動物界是非常不利於生存的。 [6] 
由於棲息地仍不斷喪失、獵物種類的衰減、以及與人類畜牧利益的衝突,獵豹數量仍在不斷減少。在整個非洲,由於來自其它大型獵食動物如獅子、鬣狗的競爭日趨嚴厲,獵豹無法保衞自己賴以維生的保護區,而大部分的保護區不足以供給獵豹生存所需。因此獵豹仍有很大比例生活在保護區之外,面對來自人類殘酷的巨大沖突。只有兩個比較好的保護區,在非洲南部的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和東非的肯尼亞、坦桑尼亞。獵豹最大的希望來自相對自然的納米比亞,但即使在此,在過去十年中(2016年),獵豹的數量仍鋭減一半,估計殘存數量不到2500頭。 [6] 

獵豹屬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6]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