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獵期

鎖定
獵期 [1]  是指適宜於從事有關狩獵或捕撈活動的時期。動物繁殖生長、數量增長與季節週期變化密切相關,有周期性特點,故決定了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週期性。
中文名
獵期
外文名
open season
學    科
生態工程
領    域
環境科學
釋    義
適宜於從事有關狩獵或捕撈活動的時期
特    點
具有周期性

獵期定義

動物繁殖生長、數量增長與季節週期變化密切相關,有週期性特點,故決定了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週期性。為保證狩獵(漁業)資源休養生息、持續繁衍增長、保障狩獵(漁業)產品數量與質量,應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對象分別規定獵(漁)期,國家有關職能部門需每年定期公佈。獵(漁)期受法律制約。非獵(漁)期間禁止一切狩獵或捕撈活動,即禁獵(漁)期 [1] 

獵期獵取量

獵取量是指對國家或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之外的其他野生動物在保留足夠可繼續持續穩定增長的種羣數量前提下,單位面積內的年可收穫量。根據利用對象種羣增長規律確定獵取量。曾一度採用最大持續產量,該指標對環境條件的變化等其他因素注意不夠。現常採用最適產量的指標確定獵取量。獵取量一般由國家有關職能部門每年定期公佈。目的是防止對非國家或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過量捕獵,以維護生態平衡。
獵取量的確定在集約管理的獵場內,如果已經求出容納量,那麼最合適的獵取量就是保持k/2種羣基本儲存量後,獵取超出k/2的那一部分數量 [2] 

獵期過度捕獲

捕獲量超過種羣數量增長,使其難以恢復到原有種羣數量水平時的現象。可以造成種羣組成的變異、種間關係的不平衡、種羣衰竭等較深遠的後果。

獵期引入

自然或人為地從外地引進當地原來沒有的物種的過程。該物種適應擴散到新的生境,改變了對舊環境已適應的遺傳性變異。從地域範圍上而言,當地與外地是相對的。如麝鼠原產北美,人為引入歐洲,而中國的麝鼠是自然和人為地自蘇聯引入的。是豐富地區物種組成的重要措施,但必須慎重注意到引入可以造成不同的生態效應。

獵期再引入

當地原有的物種由於某些原因消失後,從其他地方引入該物種,以恢復其物種種羣的過程。如中國特產糜鹿自19世紀末流落歐洲,而在中國卻完全絕跡,直至20世紀50年代後,重新從英國再引入中國。是自然保護中恢復特定地區物種組成的重要措施 [1] 
參考資料
  • 1.    《環境科學大辭典》編委會. 環境科學大辭典(修訂版)[M].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8.
  • 2.    馬建章 賈競波. 野生動物管理學[M].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