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獨角龍

(白堊紀晚期恐龍)

鎖定
獨角龍生活在晚白堊世的北美洲,與尖角龍是近親。一部分科學家認為獨角龍就是尖角龍。獨角龍的鼻角非常尖利,可以刺穿掠食者的皮肉。
中文名
獨角龍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蜥形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鳥臀目
亞    目
角龍亞目
角龍科
亞    科
尖角龍亞科
生存時間
8000萬年前
生存時期
白堊紀晚期
身    長
6米
身    高
1.8 m

獨角龍簡介

植物食約6米白堊紀晚期加拿大、美國它的整個形態如同一頭成年大象,鼻上長有一支前端稍稍彎曲的長角,後脖子上有一個誇張圓大的頸盾,頸盾邊緣飾有骨質短棘。普遍認為,獨角龍過的是羣體生活。 [1] 

獨角龍發現歷史

獨角龍是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所命名的第三種角龍類恐龍,前兩者為奇蹟龍大師龍,但其中只有獨角龍仍被視為是有效屬。模式標本是在1876年夏季發現於蒙大拿州,與當年六月發生的小大角河戰役發生地點,相距約100公里。雖然該標本並非處於天然的狀態,科普將大部分骨骸挖出,包含頭骨材料與鼻角基部,只缺乏腳掌部位。但因為當時缺乏角龍類恐龍的資料,科普並不清楚這些頭骨與鼻角的真實面目。
在1889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 C. Marsh)命名了三角龍屬,科普繼而重新檢驗獨角龍的標本。在科普命名厚獨角龍(M. crassus)的同一份研究中,他另外命名了三個新的獨角龍的種。科普提出獨角龍有個大型的鼻角,眼睛上方有兩個較小型的額角,頭頂後方有大型頭盾,上有寬廣的開孔。
稍後,馬什的耶魯大學工作團隊中的約翰·貝爾·海徹爾(John Bell Hatcher),在馬什死後接下了角龍科的專題論文工作,並提及了科普的研究方法。科普鮮少在挖掘現場鑑識標本,經常以多個化石材料所拼湊的骨架來鑑定,而非單一個體的化石。海徹爾重新研究厚獨角龍的模式標本,但頭骨材料中,海徹爾唯一可確定屬於獨角龍的只有頂骨,並發現科普所稱的鱗狀骨與額角不能確定是否屬於獨角龍。

獨角龍獨角龍的爭議

在1889年之後,在蒙大拿州朱迪斯河附近所發現的角龍類恐龍,常被歸類於獨角龍屬。在1902年,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根據發現於加拿大的破碎頭骨,命名了三個新的獨角龍的種,這是首次發現的加拿大角龍類恐龍。
在1904年,賴博將道氏獨角龍(M. dawsoni)的第二個標本,個別建立為尖角龍屬。在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發現了新的尖角龍標本後,尖角龍與獨角龍更被確定為兩個獨立的屬。在1914年,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重新鑑識尖角龍與獨角龍,並判定科普當年建立的大部分獨角龍的種為無效種,使獨角龍屬只包含一個種,厚獨角龍。,化石曾遭到侵蝕作用,因此尖角龍與獨角龍是同一種動物。在1915年,賴博公佈一份角龍類恐龍研究,建立了三個新科,並將道氏獨角龍歸類於短角龍,而M. sphenocerus改歸類於戟龍。賴博認為厚獨角龍的化石經過侵蝕作用損害,而且缺乏大部分鼻角,因此無法鑑定。賴博並將布朗建立的M. flexus改歸類於尖角龍的模式種C. apertus。之後,布朗公佈一份亞伯達省尖角龍亞科研究,並首度研究了一副完整的角龍類骨骸,命名為角鼻獨角龍(M. nasicornis)。
獨角龍 獨角龍
布朗與賴博之間的尖角龍/獨角龍爭論持續了數年,直到理查·史旺·納爾(Richard Swann Lull)在1933年公佈一份角龍類恐龍重新鑑識研究。與他在1907年的專題論文不同,納爾這次的研究較少圖片。另外,Lull企圖將當時所有的角龍類化石發現位置尋找出來。納爾將另一個亞伯達省發現的化石歸類於M. flexus,並認為尖角龍是獨角龍的次同物異名,或者是獨角龍的一個亞屬。在耶魯大學的皮巴第博物館,這個標本以獨特的方式展出,其左半側為化石骨骸,右半側為重建模型。在1940年,查爾斯·斯騰伯格之子依據自1876年之後,蒙大拿州未曾發現獨角龍的化石,因此確定獨角龍只生存於史前的亞伯達省,而獨角龍與尖角龍之間有足夠的差異,應為兩個獨立的屬。獨角龍的化石數量較少,所發現地層的年代較尖角龍為早,似乎顯示獨角龍可能是尖角龍的祖先。

獨角龍分類

獨角龍屬於角龍下目的尖角龍亞科,角龍下目恐龍是羣草食性恐龍,擁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所有的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 [2] 

獨角龍種類

模式種:
厚獨角龍(Monoclonius crassus):Cope 1876 [AMNH 3998]
其他種:
亞伯達獨角龍(M. albertensis):Lambe, 1913/Leahy, 1987。現為亞伯達戟龍(Styracosaurus albertensis)。
M. apertus:Lambe, 1904/Kuhn, 1964。現為尖角龍的模式種(Centrosaurus apertus)。
貝氏獨角龍(M. belli):Lambe, 1902。現為貝氏開角龍(Chasmosaurus belli)。
加拿大獨角龍(M. canadensis):Lambe, 1902。現為加拿大開角龍(C. canadensis)。
卡氏獨角龍(M. cutleri):Brown, 1917。只有身體後半部與一些碎片。現編入於尖角龍的M. apertus
道氏獨角龍(M. dawsoni):Lambe, 1902。先後為道氏厚鼻龍(Brachyceratops dawsoni)與道氏尖角龍(C. dawsoni),現包含於尖角龍的M. apertus
M. fissus:Cope, 1889。只有翼骨,科普最初認為是鱗狀骨。疑名。
M. flexus:Brown, 1914。現包含於尖角龍的M. apertus
長喙獨角龍(M. longirostris):Sternberg, 1940/Kuhn, 1964。現包含於尖角龍的M. apertus
洛氏獨角龍(M. lowei):Sternberg, 1940。一個稍為平坦的大型頭骨,從未完全密合的骨縫,似乎為亞成年體。斯騰伯格提出這個種類似厚鼻龍。種名是以發現地的居民Harold D'acre Robinson Lowe為名,他曾協助斯騰伯格從事亞伯達省的挖掘活動達六年之久,以及在曼尼托巴省、薩克其萬省的工作。
蒙大拿獨角龍(M. montanensis):Gilmore, 1914。現包含於蒙大拿厚鼻龍。
角鼻獨角龍(M. nasicornis):Brown, 1917。現部分包含於尖角龍的M. apertus,部份包含於亞伯達戟龍。達德森認為它是雌性的戟龍。
後彎獨角龍(M. recurvicornis):Cope, 1889。頭骨、三個角、與相關碎片。現為後彎角龍(Ceratops recurvicornis),狀態為疑名。
M. sphenoceras: Cope, 1890。鼻角、前上頜骨。先後為奇蹟龍的Agathaumas monocloniusA. sphenoceras、戟龍的S. sphenoceras,疑名。

獨角龍食性與生態

如同所有角龍類恐龍,獨角龍是草食性。在白堊紀期間,開花植物的地理範圍有限,所以獨角龍可能以當時的優勢植物為食,例如:蕨類、蘇鐵、針葉樹。它們可能使用鋭利的喙狀嘴咬下樹葉或針葉。
參考資料
  • 1.    [日]株式會社學習研究社 編;甘文豪,甘文傑 譯.恐龍: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第117頁
  • 2.    恐龍的類型  .愛毒霸社區.2010-7-16[引用日期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