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獨石仔洞穴遺址

鎖定
獨石仔洞穴遺址,位於廣東省陽江市陽春市陂面鎮六村崗西南面的獨石仔石山,面積約200平方米,是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 [2] 
獨石仔洞穴遺址洞穴高15米,寬2~8米,深20米。發現有古人類的文化遺物,包括石器、骨器和動物骨化石等1400多件,並發現舊石器晚期的“智人”牙齒一顆,並遺留着大量人類食後所遺棄的螺蚌殼和動物燒骨化石,這裏是一個人類居住、生活了相當長時期、繁衍生息的古人類洞穴遺址。獨石仔洞穴遺址是嶺南保存較完好、出土文物豐富的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洞穴遺址,為研究廣東省西南部人類發展史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2]  [4]  [6] 
2013年5月,獨石仔洞穴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獨石仔洞穴遺址
地理位置
廣東省陽江市陽春市陂面鎮六村崗西南面的獨石仔石山
所處時代
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87-1-387

獨石仔洞穴遺址歷史沿革

1960年,廣東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西江兩岸進行考古普查時,發現獨石仔洞穴遺址,編為5號洞。 [2]  [5-6] 
1964年,由廣東省博物館考古隊進行第一次試掘探方。 [1]  [5-6] 
1973年7月,廣東省考古隊和陽春縣文化館人員進行第二次發掘。 [1]  [5-6] 
1978年,廣東省考古大隊、地區博物館與陽春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發掘隊進行第三次發掘。 [1]  [5-6] 
獨石仔類洞穴遺址 獨石仔類洞穴遺址
1983年1月,廣東省考古大隊與陽春縣文化館人員又進行第四次發掘。 [1]  [5] 

獨石仔洞穴遺址遺址特點

獨石仔洞穴遺址 獨石仔洞穴遺址
獨石仔洞穴遺址是一個裂隙溶蝕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洞穴遺址,洞穴高15約米,寬2~8米,長40米,面積約200多平方米,該洞穴的洞口面向東南,臨水近山,通風透氣,光暗有之。因獨石仔石山屹立於諸山的環抱之中,故名為“獨石仔”。遺址發現有古人類的文化遺物,包括石器、骨器和動物骨化石等1400多件,並發現舊石器晚期的“智人”牙齒一顆,並遺留着大量人類食後所遺棄的螺蚌殼和動物燒骨化石,證明這裏是一個人類居住、生活了相當長時期、繁衍生息的古人類洞穴遺址。 [1]  [6] 
獨石仔洞穴遺址 獨石仔洞穴遺址
1978年,北京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14化驗室以螺蚌殼作標本進行的測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用獸骨化石作標本進行的測定,其結果:上文化層距1978年為14262年,中文化層距1978年為15350年,下文化層距1978年為16650年。據此,獨石仔洞穴遺址的年代,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至新石器時代初期。 [1]  [6] 

獨石仔洞穴遺址文物遺存

鹿牙臼齒
鹿牙臼齒(2張)
獨石仔洞穴遺址堆積層厚約2.8米,分上、中、下三個文化層,在每個文化層裏都遺存着各個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物。出土打製的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石砧、石核等和經琢打磨製的穿孔石器、角器、骨器等四百餘件,打製的石器和半成品在上文化層出土的只佔四分之一,下文化層出土的佔四分之三,打製方法較簡單,均用單面打擊法,多沒有第二步加工,器身保留部分礫石面,其中上文化層出土的少數有較好的修理面。下文化層出土的粗糙、不規整。磨製石器,在下文化層出土的佔四分之一,上文化層出土的佔四分之三,磨製粗糙,多為鑿打以後加磨,器形種類少,形制不規整。骨器是利用動物骨骼磨成,多出土於下文化層,在下文化層還發現一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智人”臼齒。同時出土有動物骨骼化石千餘件,古人食後遺棄的螺蚌殼,並發現有灰燼、炭屑、燒骨化石。其中動物骨骼化石多為牙、骨,各文化層均有出土,其動物種屬有:獼猴、犀牛、貘、水鹿、野豬、水牛、中國黑熊等。 [4]  [6] 

獨石仔洞穴遺址研究價值

獨石仔洞穴遺址是嶺南保存較完好、出土文物豐富的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洞穴遺址,為研究廣東省西南部人類發展史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2]  [6] 

獨石仔洞穴遺址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獨石仔洞穴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獨石仔洞穴遺址旅遊信息

獨石仔洞穴遺址地理位置

獨石仔洞穴遺址位於廣東省陽江市陽市縣陂面鎮六村崗西南面的獨石仔石山。

獨石仔洞穴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廣東省陽江市陽春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獨石仔洞穴遺址,路程約25.1千米,用時約3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