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獨夫民賊

鎖定
獨夫民賊(拼音:dú fū mín zéi)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諸子《尚書·泰誓下》、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下》。 [1] 
獨夫民賊(獨夫:人所共棄的統治者。民賊:殘害人民的人)指暴虐無道、禍國殃民的統治者。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 [3] 
中文名
獨夫民賊
拼    音
dú fū mín zéi
近義詞
民賊獨夫
反義詞
有道明君
出    處
《尚書·泰誓下》、《孟子·告子下》
注音字母
ㄉㄨˊ ㄈㄨ ㄇㄧㄣˊ ㄗㄟˊ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主語、賓語

獨夫民賊成語出處

先秦諸子《尚書·泰誓下》:“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 [1]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獨夫民賊”。 [1] 

獨夫民賊成語故事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2] 
孟子雖然是儒家大師,但他不把“君”看做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他一貫主張“民為貴,君為輕”,因此,有一次齊宣王問孟子説:“商湯王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有這回事嗎? [2] 
孟子回答道:“在史籍中有這樣的記載。”宣王道:“作為臣子而弒殺自己的君主,這合適嗎?孟子答道:“殘害仁的人叫做賊,殘害義的人叫做殘。這種人大家叫他獨夫。我只聽説武王殲滅了殷紂,沒聽過這叫以臣弒君。” [2] 
接着孟子又説道:“當今侍奉君主的人都説‘我能為國君開闢疆土,充實府庫的財富’,當今所謂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謂的害民之賊。國君不追求以德治國,不存心仁義卻一心想為他聚集財富,這就等於幫助夏桀得到財富。當今侍奉君主的人還説‘我能為國君邀結盟國,每戰必勝’,當今的所謂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謂的害民之賊。國君不追求以德治國,不存心仁義卻一味想為他的強大而戰爭,這等於輔佐殘暴的桀紂。走當今這樣的道路,也不改變現在這樣的風氣,即使把天下給他,他連一天也坐不安穩的。” [2] 
齊宣王聽了這番話暗暗吃驚,恐怕孟子在指責自己,一定要吸取歷史教訓,振興齊國。 [2] 

獨夫民賊成語寓意

作為一個君主,只有善待自己的臣民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擁戴;作為一個將軍,只有愛護自己的士兵才能讓他們奮勇殺敵;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夠不考慮到臣民的感受獨斷專行,那樣只會成為眾矢之的,人們又怎能不考慮到別人,而獨自地生活。成語告訴人們,要學會善待朋友,善待師長,善待家人,做事之前需要考慮對身邊人的影響,才不至於成為“獨夫民賊”遭人唾棄。 [2] 

獨夫民賊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獨夫民賊”指暴虐無道、禍國殃民的統治者。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 [3] 
運用示例
清·譚嗣同《仁學》第二章:“獨夫民賊,固其樂三綱之名。” [3] 
清·歐榘甲《新廣東》五:“中國無民與官爭權之事,而有士與朝廷爭論議之事,故歷代獨夫民賊,猶有所忌憚,而不敢盡肆其虐者。” [3]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二編一章一節:“這種險慘刻毒的民賊獨夫思想,與孔孟正統派的仁義學説恰恰處於對立的地位。” [3]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254
  • 2.    邵勳潛編著. 優等生一定要知道的《孟子》典故[M]. 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2012.04.23-24
  • 3.    獨夫民賊思|漢典“獨夫民賊”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