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獨善其身

(漢語成語)

鎖定
獨善其身(拼音:dú shàn qí shē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盡心上》。 [1] 
獨善其身原指修身養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現多指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含貶義,動賓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4] 
中文名
獨善其身
拼    音
dú shàn qí shēn
近義詞
自得其樂潔身自好自私自利明哲保身
反義詞
助人為樂捨己為人見義勇為急公好義
出    處
《孟子·盡心上》
注音字母
ㄉㄨˊ ㄕㄢˋ ㄑㄧˊ ㄕㄣ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獨善其身成語出處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獨善其身” [1] 

獨善其身成語故事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2] 
孟子一向認為,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是根本。所以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有一次,他對宋勾踐説:“你喜歡遊説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説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2]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孟子説:“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不得志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不得志時不失去仁義,所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恩惠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不得志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所以説,窮困不得志時能潔身自好,自得其樂,得志時能兼顧到天下的利益,是君子們堅持的信條。”大意是:“古代的聖人賢士,在自己不得志、不受重用,或者沒有出仕機會的時候,心中不埋怨,而是潔身自愛,安分守己,修養好自己的學問和德行。等到國家和社會有需要的時候,則毫無私心地憑着自己的才幹,傾全力為天下付出,貢獻自己的所學。” [2] 

獨善其身成語寓意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當處於窮困或不得志的時候,要堅守獨善其身的原則,保持正直高潔的品行做人做事;當飛黃騰達或處於順境之時,要以兼善天下的胸懷去服務大眾,奉獻社會,誠信行事。人生當中總會遇到泥沼,當救不了別人的時候,至少也要保證自己不要陷進去。很很多事情憑一人之力阻止不了的,對於有些人,必須敬而遠之,不必妄想去改變他們,往往最容易改交的是自已。因此,人們要時刻保持着謹慎的心理,去選擇朋友,去選擇以後要走的人生之路。只有在保全自己的情況下,才能夠讓自己健康的成長,才能夠使自己變得強大,等到自身足夠強大以後,便可以“達濟天下”去幫助更多的人。 [2]  [3] 

獨善其身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獨善其身”原指修身養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現多指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含貶義,動賓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4] 
  • 運用示例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丁鴻傳》:“君子立言,非苟顯其理,將以啓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獨善其身,將以訓天下之方動者。” [4] 
唐·李延壽北史·袁翻傳》:“翻名位俱重,當時賢達鹹推與之。然獨善其身,無所獎拔,排抑後進,論者鄙之。” [5]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4]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255
  • 2.    邵勳潛編著. 優等生一定要知道的《孟子》典故[M]. 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2012.04.25-27
  • 3.    陳立基著. 詩化智慧[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018.12.287-288
  • 4.    獨善其身  .漢典[引用日期2022-09-01]
  • 5.    許嘉璐主編;周國林分史主編. 二十四史全譯 北史 第3冊[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4.01.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