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

鎖定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廣東省深圳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松崗七星獅舞是分佈於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及相鄰地區的一種傳統舞蹈。松崗地處珠江三角洲。七星獅舞在松崗等地流傳的歷史,自清末民初起,已有百餘年,與當地民眾懷念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有關。松崗的原住民多為文氏後代,每年的七星獅舞表演必定要在文氏大宗祠前舉行,藴含了對文天祥的民族氣節和尚武精神的推崇和傳承之意。 [1] 
2011年,獅舞(松崗七星獅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5。 [1] 
中文名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
批准時間
2011年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
遺產編號
Ⅲ-5
別    名
松崗七星獅舞
七星醒獅
七星獅舞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歷史淵源

松崗七星獅舞
松崗七星獅舞(4張)
獅子,先秦時期稱為“狻猊”,《穆天子傳》有“狻猊,日走五百里”的描述。到了漢代,獅子名為“師子”,才真正由西域傳入中土。獅子的傳入促成了獅舞在中華土地上逐漸興起。孟康注《漢書·禮樂志》曰:“若今戲蝦魚、師子者也”,説明漢代已經有“象人”扮獅子的表演。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蓬勃發展,到了唐代,舞獅已經是宮廷和民間非常流行且收到廣泛喜愛的一種舞蹈活動。時至宋代,南獅、北獅的表演形式逐漸成形,至此獅舞形成南北兩大派別。 [2] 
北獅重形,着金黃色毛,頭部塑一獨角以示王者威儀之風,一般雙獅表演,動作較為靈活,以撲、跌、翻、滾、躍等動作居多;南獅則重“意”,頭部一角,以黑、紅、黃等色彩為主,象徵劉備、關羽、張飛等角色,動作較為威猛,注重馬步的運用,且注重眼簾、嘴巴等面部表情的表現力。其中,南獅流派中,嶺南獅舞發展蓬勃,其盛行的獅舞種類就有十多種。比較知名的如佛山醒獅、鶴山獅、東莞獅、梅州仔獅、大埔金獅、梅縣獅子、梅州席獅、潮汕虎獅、粵北青蛙獅、連州瑤族木獅舞、連山壯族木貓獅等。其中,醒獅舞保有南獅的基本風格,是南派獅舞的一個重要分支。醒獅又分為三星獅和七星獅兩種。三星獅的步伐較小,以獅子的各種神態為表演的着重點,深圳松崗七星獅舞就屬於醒獅七星獅中的一種樣式。松崗七星獅舞是深圳寶安松崗地區流行的一種傳統非遺舞蹈,之所以稱為“七星”,是緣於伴奏的鑼鼓樂節奏為七拍半。松崗七星獅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延續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命脈。 [2] 
就松崗七星獅舞而言,首先,從其“七星”之名看,據傳是由松崗七星獅舞的創始者以北斗七星與樹後嬉戲之鷹為靈感所取,以眾人皆知的“七星”意向寄託了對松崗七星獅舞迴歸自然、吸納天地的特殊情結。其次,從松崗七星獅舞之本體“松崗七星獅”看,其在沿襲南獅的基本形制基礎上,採用黑、白、紅、黃四種顏色,分別代表《三國演義》中的張飛、關平(關公義子)、關公、劉備等人物,將顏色意向與古籍人物意向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了“文獅”“武獅”等為民眾所普遍接受的通俗意向,表達了對歷史人物,尤其是伶仃洋海戰兵敗後流落松崗的文天祥將軍的尊敬之情。最後,從松崗七星獅舞特有的“七拍半”鼓點看,其起源同樣與北斗七星這一意象有關,“那個和尚坐在廟裏面看北斗星,那個星往東看是6顆,往南是7顆,往西是3顆,往北是4顆,他向南坐着,就選了七拍,但是他覺得七拍不好聽,八拍也不好聽,就研究出來了七拍半咯”。 [2]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舞蹈特色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表演特徵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
七星獅伴奏樂以打擊樂為主,通過獅頭與獅尾協調配合,配合伴奏鼓樂,展示獅子的喜、怒、衷、樂、動靜、移、睡、卧、行、躍等絕活。節奏與“三星獅”的五拍不同,為七點半鼓,即七拍半。步伐上,“三星獅”為“低馬”為主,基本沒什麼走步伐,而“七星獅”的步伐有騮馬步、弓步、麒麟步、彪步、探腿步、偷彈步、獅子搖頭步等,造型有狗形、鶴形、八馬朝頭、單蹄、伏虎形、老鶴形、飛星踢鬥、獅子搖頭步、舉頭不露面、三思而後行、高馬步等。七星醒獅的玩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蜈蚣型、螃蟹型、鯉魚型、踩砂鍋、蛇型、寫書法。 [3] 
七星獅舞套路體現了技術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形式特徵。表演時,將一個手掌大小的砂罐(普通的藥罐)立於凳子上,砂罐內部放置一直活的螃蟹,罐口放着一個利是(紅包),表演者(獅頭)雙腳同時躍起夾住砂罐頸部位置,隨後收取罐口利是,將獅子鬍鬚放入砂罐,待螃蟹夾住獅子鬍鬚,再將其釣出砂罐,方可跳落地面。整個套路中,傳承人一直靠腿部力量夾住砂罐防止滑落,靠身體高度的平衡性和控制力完成套路。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難度套路就是獅子鬥蛇。因逗的是活的眼鏡蛇,表演者需要時刻關注蛇的動向,高度集中,並運用七星獅舞的步伐與其周旋,最終擇機將其制服。過程中,表演者時刻不能鬆懈,通過觀察和步伐方可安然完成套路。其次,七星獅舞套路表演也具有貼近生活,尋求生機與趣味的特徵。在七星獅舞中獅子鬥蛇、逗蜈蚣、逗螃蟹、逗鯉魚都是源自生活中的嬉逗,通過對動物的遊戲性模仿形成的表演方式。 [2]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文化特徵

七星獅舞 七星獅舞
七星獅舞套路體現了傳統祈福、地域特色和文雅重“禮”的文化特徵。一方面,這些套路中包含了風調雨順、家族平安、祈求豐收等祥瑞觀念和文化傳統。例如,七星伴月、四水歸池、四季平安、五穀豐登、五福臨門、九指連環等套路舞法中,基本是運用碗、盆、“青”等簡單的道具,是將裏面裝了“青”的盆子至於表演場地中間,四周圓形環繞一圈碗(碗中部分套路有水,部分沒有)構建佈局,獅子以“S”形路線採用不同的步伐和調度環繞穿插於各個碗之間,並最終完成整體的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大圈圓形調度,直至採青結束。 [2]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松崗七星獅特色鮮明,是當地村民精神信仰的傳承和寄託,這對研究松崗當地村民民風、民俗具有參考價值。其保留了傳統“七星獅”的完整套路,它是研究中國南獅舞蹈流變過程的“活化石”。 [3] 
傳承狀況
在各方的努力下,“七星獅”舞已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傳承人,但“七星獅”舞的文、武獅舞法都需要長時間鍛鍊,年青一代傳承者怕辛苦,不願下苦功,特別是“寫書法”以及“鬥蛇”等技更難覓接班人,隨時面臨人亡藝絕的境地,需採取相應的措施予以保護和扶持。 [4] 
傳承人物
文琰森,藝名:文琰,生於1938年,祖籍寶安區松崗山門村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5]  文琰森8歲起就跟着哥哥在醒獅團學藝,1947年拜在正式“七星獅”的傳承人焦賢師傅門下,專攻“七星獅”。 [6]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黨建服務中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人才人事服務中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離退休幹部活動中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文化體育中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勞動保障服務中心)被列為獅舞(松崗七星獅舞)的保護單位。 [1]  [7]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獅舞(松崗七星獅舞)》項目評估合格,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黨建服務中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人才人事服務中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離退休幹部活動中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文化體育中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勞動保障服務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獅舞(松崗七星獅舞)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9年12月22日,“同宗同源·共享美好”寶安區首屆民俗文化節展演展示系列活動在新橋街道清平古墟舉行,松崗七星獅在其中得到展示。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