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獅子洋

鎖定
獅子洋,珠江入海口水域 [8]  ,是指珠江正幹黃埔至虎門之間的河段 [31]  ,為珠江河口殘留古海灣一部分 [31]  ,全長40~41公里 [3]  。獅子洋平面呈倒漏斗喇叭口形態 [32]  ,水面寬900米至2800米 [3] 
獅子洋海域,匯入的較大江河有珠江廣州河道 [34]  、北江沙灣水道、東江等 [33]  。其現代地理形勢最終形成於清代 [32]  ,21世紀後,海岸線趨於穩定 [31] 
獅子洋是珠江三角洲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為珠三角城市羣對外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 [31] 
中文名
獅子洋
外文名
Shiziyang Estuary
別    名
獅洋
大海
珠江
虎門水道 [3] 
所屬水系
珠江水系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中心、伶仃洋北面
流經地區
黃埔、番禺、南沙、東莞
發源地點
廣東省
主要支流
北江(部分)、東江(全部)
河流規模
長41公里,寬900~2800米
平均流量
1912 m³/s

獅子洋名稱由來

古代獅子洋海灣界線 古代獅子洋海灣界線
獅子洋,古代也稱“獅洋” [2]  、“大海” [3]  ,其名稱起源有多種説法:一説因海洋東側“獅山”島嶼而得名 [1]  ;一説因西岸蓮花山的獅子石而得名 [2]  。《江河日月長:南沙地名故事·珠江口虎門傳説》 [11]  中記載:母子二虎被龍王鎮鎖在江心,不得活動,只能終日對着南海哀嘆,頗有孤苦伶仃之感,於是,後人便將珠江外水域稱之為“伶仃洋”。但神虎畢竟不甘困境,還想一振獸王雄風,不時發出怒吼三聲,其嘯聲響若雄獅,伴之以陣陣驚濤駭浪,所以人們便又把珠江口內水域,稱之為“獅子洋” [4]  。至20世紀80年代,獅子洋一帶也稱黃埔港區 [32]  ,“珠江兩岸”中的“珠江”即指獅子洋 [8] 

獅子洋形成變遷

獅子洋為珠江古海灣剩餘部分,5000年前並不存在 [32]  。至元代,因海心洲、江歐沙形成,後又分出蓮花山水道 [3]  。明清以來,被東江三角洲收束變狹 [29]  。獅子洋水域由內湖的淤積成三角洲網河區到成漏斗灣河形歷經3000~4000多年時間 [32] 
溺谷灣期的獅子洋(古獅子洋海灣) 溺谷灣期的獅子洋(古獅子洋海灣)
獅子洋的古海灣距今7000~5000年上下,地形上穿插於不高的羣島之間,或在台地區的谷地中分佈。北界為黃埔老港區,也即廣州溺谷灣的北界所在地,大致以廟頭、黃埔、車陂、石牌、廣州市一線為界。東界在東江三角洲東頭,在南邊以厚街到太平一線為界。西界即在台地下,長洲、沙路、明經各處,受河南台地、市橋台地所阻。隨海面上升,海水沿着古平原谷地入侵,引起平原地區負重下沉。溺谷海灣範圍內有在島丘岬角處成海崖及海蝕平台,在海岸線上沙堤、在內灣有紅樹林,在淺灘有珊瑚、蠔、蚶等各種海相生物體。溺谷海灣距今約5000年開始淡化,溺谷灣內紅層不斷蝕低成浪蝕平台 [32] 
珠池時期的獅子洋 珠池時期的獅子洋
唐代珠池時期,距今約1000年,東江三角洲和番禺衝缺三角洲尚未形成,故獅子洋南北向的河道尚未成型,而是呈一瀉湖性質的淺水內湖形態,瀉湖有潮汐通道溝通伶仃洋、烏珠大洋等外洋,淡化淤灘已達麻涌、大東向、莞城一線,市橋台地以南即為海域。其中,黃埔舊港一帶又稱為“黃木之灣”,還是海灣地形,而非河道,向東、南區域仍為大片汪洋,珠江在魚珠、長洲丘陵間入海 [32] 
宋元明代的獅子洋雛形 宋元明代的獅子洋雛形
獅子洋期,因北江、西江、東江攜帶大量泥沙在海灣日益沖積,東江三角洲西進、番禺衝缺三角洲東進,加上虎門漲退潮流的潮汐通道水文特徵,使珠江正幹轉以虎門為主要出海口,才組合形成獅子洋漏斗灣河道形態 [32]  ,西北至東南走向的獅子洋雛形成立。宋、元到明代的獅子洋也不呈現漏斗灣,而是呈兩頭狹、中間大,真正呈喇叭口形態則是清代後,前後航道匯口沙脊及邊灘,東江珠江匯流深槽沙脊及邊灘,虎門漲潮三角洲等發育;東江三角洲向南伸延,番禺衝缺三角洲向東伸延後,把內湖形獅子洋分成許多水道,主流按虎門節點形成一向北漸狹的漏斗狀河道形態。納潮量大為減少,河段淤淺並淡化明顯,但仍維持潮汐通道性質,淤淺不致太快 [32] 
清代以後成型的獅子洋 清代以後成型的獅子洋

獅子洋幹流概況

獅子洋地理位置

獅子洋位於珠江口內水域 [36]  ,地處黃埔區東南部、番禺區東部、南沙區東北部、東莞市西北部 [1]  ,其本身是狹義珠江(從鴉崗至蓮花山河段)末端組成部分 [13]  ,為珠江干流的出海航道 [35] 
獅子洋的地理區位 獅子洋的地理區位

獅子洋河道走向

獅子洋整體呈南北走向,上接瀝滘水道、下接虎門水道,入伶仃洋海域 [1]  ,與黃埔航道基本重疊,流徑大致為大蠔沙—蓮花山—鳧洲一線 [34]  。獅子洋東岸起於廣州市黃埔區黃埔街道,在黃埔區內向東依次經過文衝街道、紅山街道、穗東街道、夏港街道;進入東莞市後,向南依次經過麻涌鎮、沙田鎮,止於虎門鎮 [14]  。獅子洋西岸起於廣州番禺區化龍鎮 [39]  ,向南依次經過石樓鎮 [38]  ;進入南沙區後,向南依次經過黃閣鎮,止於南沙街道 [37] 
獅子洋水道整體走向 獅子洋水道整體走向

獅子洋河道特徵

海鷗島將獅子洋水道一分為二 海鷗島將獅子洋水道一分為二
獅子洋是珠江入海口的一片狹長水域 [8]  ,是引江入海關鍵節點 [8]  ,海域面積達78平方公里 [32]  ,全段長約41公里,最寬處2800米,最窄處900米 [1]  ,沿洋兩側形成深水岸線 [15]  ,與伶仃洋形成珠江口殘留古海灣 [68]  。獅子洋水道寬度從北向南沿程遞增,縱剖面形態,除蓮花山淺灘段的隆起突出外,河牀相對高差較少,一般不超過2~4米,自上而下微微出現高起,形成一倒坡,具有砂坎淤積特點 [76]  。獅子洋水道在蓮花山附近受海心沙(海鷗島 [45]  )分隔,主水道被一分為二。靠蓮花山側較窄的水道為蓮花山水道(浮蓮崗水道) [90]  ,東側為主幹,仍稱獅子洋水道 [31]  (泥洲水道 [46]  )。
獅子洋南端的虎門出海口 獅子洋南端的虎門出海口
因獅子洋水道南端為虎門,亦稱虎門水道 [3]  ,又稱穿鼻水道,全長約41.7公里,北起黃埔深井、南至橫檔島,河面寬度932米至5800米,平均河寬3360米(含伶仃洋交界部分),平均水深10.2米,最深17.8米,為珠江主要泄洪水道之一,銜接北江和東江的多條河涌 [1]  。虎門水道是主要的潮汐通道,山潮水比小於1,全年屬強潮流水道,水道深槽由潮汐沖刷而成,在近伶仃洋內水深在10米以上 [32]  。獅子洋沉澱泥沙易被潮流攜帶出海,使東江三角洲、番禺衝缺三角洲前緣進展緩慢,獅子洋海灣仍呈喇叭港形態,沿洋兩岸成為建設深水碼頭的地點 [3]  。虎門是獅子洋的出口、與伶仃洋的分界為強潮流弱徑流河口 [31]  ,也是珠江水系八大出海口之一 [28] 

獅子洋水文特徵

獅子洋水文特點

獅子洋是南海深入陸地的溺谷海灣兼河口段,水面遼闊,潮波洶湧 [1]  。彙集北江約60%徑流量,彙集東江、流溪河全部徑流量,多年平均徑流量約586~603億立方米,約佔珠江流域總徑流量的19%;懸沙輸沙量約每年885萬噸,佔珠江流域懸沙總輸沙量的10% [31]  ,年平均輸沙量65.8萬噸 [1]  。枯水期水深6-8米,年最大潮差為3.35米,平均潮差3.08米。航道平均水深9米,最大水深28米 [1] 
獅子洋為河水徑流和海洋潮流共同作用的潮汐汊道 [16]  ,潮汐是河道塑造的主要力量 [32]  ,潮吞吐量在珠江八大門口中居首位 [31]  ;和伶仃洋有深水槽相通,伶仃洋漲潮湧入虎門內佔全伶仃洋漲潮量81.1%,徑流水量排出伶仃洋佔全洋量23.6%。最大潮量達20440~54660萬立方米,最大潮流量達每秒13100~42500立方米,平均漲潮流量約為每秒16000立方米。最大落潮量達34430~74120萬立方米,最大落潮流量為每秒20900~34300立方米,平均落潮流量為每秒17000立方米 [32] 
雖然獅子洋潮流量較徑流量大,但海域泥沙來源較少,對本河段泥沙作用影響較小。潮流泥沙主要來源虎門外的伶仃淺灘、本河道內沖刷起的泥沙、從蕉門河口下泄經鳧洲水道進入的泥沙 [31]  ,還有東江三角洲泥沙 [32]  。在蓮花山前獅子洋中部河牀中的淺灘,槽灘間水流流速不一致,易形成水內環流,江面表現為漩渦環流 [32]  。潮流因受虎門收縮和蓮花山淺灘磨阻作用而減弱,且受虎門潮水位抬高影響形成回水曲線 [76]  。獅子洋鹽水楔活動顯著,一般枯水期的含鹽度經常可達到0.3%,有利於細顆泥沙產生絮凝作用 [76]  ,受海潮影響形成大片鹹水區 [77] 
獅子洋海鷗島附近水域 獅子洋海鷗島附近水域

獅子洋災害防治

獅子洋既是宣泄西江、北江、東江和流溪河洪水的主要通道,又是承納伶仃洋上溯潮流的潮汐通道,洪潮動力共同作用以維持河槽穩定,對泄洪、納潮及排澇起到重要的作用 [31]  。20世紀90年代來,實施了小虎聯圍、沙仔圍 [83]  、海鷗圍加固工程等抗潮防洪工程 [84] 
獅子洋在夏季可能發生海上龍捲風自然災害,俗稱“吸龍水” [58]  。此外,海面風大,河牀地質情況較複雜,還存在船舶觸底擱淺的風險 [67] 
獅子洋海岸龍捲風 獅子洋海岸龍捲風

獅子洋水系構成

獅子洋對接東江水系和北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的分汊河牀 [17]  ,包括東江北幹流和珠江南幹流,以及附近連通水域內的多條大小支流、河涌 [23]  ,承納流溪河和部分北江來水,以及整個東江網河地區來水,下注伶仃洋入南海 [31] 
獅子洋是重要的珠江水系匯聚處 獅子洋是重要的珠江水系匯聚處

獅子洋東江水系

東江下游段分為許多河汊匯入獅子洋 [33]  ,其中五大河口包括東江北幹流、東江南支流(東莞水道段) [40]  、麻涌水道(麻涌河)、倒運海水道(淡水河 [41]  )和太平水道 [15] 
東江:北幹流從石龍頭繼續西流至麻涌鎮大盛口注入獅子洋,境內長42千米;南支流由石龍頭經峽口斜向西南,至沙田鎮泗盛口注入獅子洋,長39.5千米。北幹流與南支流之間,形成以石龍鎮為頂點的東江三角洲,面積319.5平方千米 [14] 
麻涌河:從東江北幹流引出,在新上港上游注入獅子洋 [31] 
倒運海水道(淡水河):從東江北幹流鬥朗引出 [41]  ,向西南匯合東莞水道分支之一的中堂水道後 [43]  ,在新沙港下游的海心沙注入獅子洋 [31] 
太平水道:從東莞水道以及虎門東岸附近的河涌引出,上下出海口分別在虎門、沙角注入獅子洋 [44] 
獅子洋東江河口段(東莞水鄉片區) 獅子洋東江河口段(東莞水鄉片區)

獅子洋北江水系

獅子洋是珠江正幹(廣州河道)下游段 [34]  ,順接由珠江前航道、後航道匯流於長洲河面的珠江主航道 [18]  ,另有北江主流沙灣水道注入 [33] 
廣州河道:源於珠江上游流溪河、白坭水、蘆苞湧、西南涌,從老鴉崗至白鵝潭段為西航道,向東分前航道(北支)、後航道(南支)穿越廣州市區。北支從西向東至江心洲大蠔沙,長28公里;南支以弧形往南東折向東北至大蠔沙,長32公里 [34]  。兩條幹流水道流至銅鼓沙(大濠洲)後再行會合 [23]  ,共同注入獅子洋 [16] 
沙灣水道:在三沙口附近受沙仔島、小虎島切割一分為三,其主幹水道與蓮花山水道在沙仔島上游匯合形成大沙水道,至八塘尾水域注入獅子洋 [47]  。小虎瀝水道和沙仔瀝水道各行其道,在大虎島上游分別注入獅子洋 [31] 
西江部分水量通過思賢滘、沙灣水道等注入北江水系,間接匯入獅子洋 [31] 
北江、西江河水經沙灣水道匯入獅子洋 北江、西江河水經沙灣水道匯入獅子洋

獅子洋島嶼沙洲

獅子洋水域內有諸多海島、江心洲 [21] 
海鷗島,位於獅子洋中心,深處江海交界處 [45]  ,與蓮花山隔水相望,為珠江口最後一塊未被開發綠色島嶼,由河流沖積形成 [26]  。海鷗島總面積約36平方千米,原本並不是島,而是由三片沙洲組成,並被兩條小河道分割,時常受鹹海水倒灌 [27]  。島內河網交錯、小橋縱橫 [26]  ,沼澤地、樹林 [25]  、魚塘遍佈。全島由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管轄, 共有兩萬多名島民,主要發展水稻種植業、水產養殖業等農業 [27] 
獅子洋上的南沙大橋與海鷗島 獅子洋上的南沙大橋與海鷗島
沙仔島,位於南沙區黃閣鎮東部,東北面為海鷗島,西南面為小虎島、東面與東莞市沙田鎮隔獅子洋相望,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 [88] 
大虎山,位於南沙區黃閣鎮東部、虎門大橋西北方向,南至豬頭山,其餘三面臨獅子洋。因山體形態酷似伏卧的老虎得名。東西長約 1160 米,南北寬約 700 米,面積約 1.2平方千米,海拔 178 米。表土為砂岩赤紅壤。山上有人工荔枝林、尾葉桉林、次生灌叢草坡 [81] 
獅子洋上的大虎島 獅子洋上的大虎島
小虎山,位於南沙區黃閣鎮東部。東、南至獅子洋,西至黃閣大道,北接獅子洋。因山體形態酷似伏卧的老虎,但比隔水對峙的大虎山小,故名。南北寬約 590 米,東西長約 470 米,面積約為 1 平方千米,海拔 114米。表土為砂岩赤紅壤。山上有人工尾葉桉林、次生灌叢草坡。小虎山海蝕地貌面積約 1 萬平方米,有海蝕穴等地貌景觀 [81] 
獅子洋西部的小虎島 獅子洋西部的小虎島
橫檔島,又分上、下兩橫檔島,為殘丘型島嶼,位於南沙區東部水域,珠江口虎門水道主航道兩側,為獅子洋入口咽喉,東距東莞市武山的威遠炮台1.5公里,西南距黃山魯山5千米,因上游洪水和下游潮汐起着阻擋作用得名。上橫檔島呈駝峯狀,南高北低,南面主峯27.4米,東西最寬500米,南北最寬200米,總面積0.079平方千米。下橫檔島呈長條狀,西高東低,主峯高25.3米,總面積0.067平方米。橫檔島由花崗岩構成,表層風化,植被以芒草為主 [82] 
獅子洋上的虎門大橋與橫檔島 獅子洋上的虎門大橋與橫檔島
東莞境內海島羣,位於獅子洋東側海域,包括威遠島、泥洲島、木棉山島、湧口沙、蝦繒排五個島 [42] 
獅子洋東江南支流河口處的威遠島與太平水道 獅子洋東江南支流河口處的威遠島與太平水道

獅子洋航道航運

獅子洋航道情況

獅子洋至虎門段水域是珠江入海主航道 [20]  ,為珠江最主要的出海水道 [1]  ,是進出廣州、東莞的水上交通咽喉 [1]  。其中大蠔沙島向南經蓮花山至鳧洲島長約50千米的河段,統稱黃埔航道 [13]  ,可通行萬噸級船舶 [3] 
獅子洋水道:過江面寬3300米,主航道寬700米,最大水深26.6米 [77] 
浮連崗水道:起於八塘尾、止於蓮花山,全長13公里,航道寬50米,水深2.5米,可通行萬噸級船舶 [89] 
小虎瀝水道:起於海口沙、止於小虎圍,全長12公里,河面平均寬度500米,航道維護水深1.5米,可通航100噸位的小型船隻 [86] 
沙仔瀝水道:起於沙仔圍頭、止於小虎圍尾,全長5.5公里,河面平均寬375米,航道維護水深1.5米,可通航100噸位的小型船隻 [86] 
獅子洋水面大小航道縱橫交錯 獅子洋水面大小航道縱橫交錯

獅子洋港口碼頭

  • 廣州港
廣州港,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主樞紐港和集裝箱幹線港,中國內貿集裝箱第一大港。2021年,廣州港全港完成貨物吞吐量6.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447萬標準箱,分列全球第四和第五 [62] 
黃埔港區:地處獅子洋北端 [32]  ,起源於黃埔古港,為中國最早的一類通關口岸之一,現新舊港區分別設有6、7個碼頭,擁有十個萬噸級以上泊位的黃埔港區,貨物年吞吐能力超3000萬噸,是華南地區主要的集裝箱和件雜貨集散港,主要進出貨物有煤炭、石油、糧食、木材、礦砂、化肥、雜貨等,國際貨運航線遍及五大洲,外輪來港一年達400艘次,330萬總噸 [62] 
獅子洋北端的黃埔港區 獅子洋北端的黃埔港區
新沙港區:位於東莞市麻涌鎮境內,坐落在獅子洋畔,年貨物吞吐量近7000萬噸,以服務散糧、食用油、件雜貨等物資運輸為主,兼顧集裝箱運輸,且擁有強大的鐵路聯運能力,是國家進境糧食首批A類指定口岸之一,是中國三大商品車整車進口口岸之一,其港區煤炭碼頭是華南地區重要的煤炭集散中心 [62] 
獅子洋東岸上的新沙港區 獅子洋東岸上的新沙港區
南沙港區:地處珠江虎門水道、蕉門水道出海口,港區覆蓋多種類型的碼頭,包括散貨碼頭、集裝箱整位碼頭、汽車滾裝碼頭、石化碼頭等,已開通180條班輪航線,其中外貿航線達148條。港區擁有可靠泊世界最大集裝箱船的專業碼頭,其近1700萬標準箱年吞吐量,約佔廣州港的70%。港區國際中轉集拼出口操作量將近30萬噸,櫃量達1462TEU,出口航線近30條 [62]  。港區內部分碼頭,亦位於獅子洋水道上 [64] 
獅子洋海上的南沙港區沙仔島汽車滾裝碼頭羣 獅子洋海上的南沙港區沙仔島汽車滾裝碼頭羣
  • 東莞港
東莞港,原稱虎門港,包括麻涌港區、沙田港區、沙角港區和內河港區,骨幹航道由“一縱三橫五河口”組成,包括獅子洋深水航道、東江北幹流、東莞水道、倒運海水道以及東江三角洲匯入獅子洋的五大河口區航道 [59]  ,設有東莞虎門港綜合保税區。2018年,東莞港進入全球港口前40位,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64億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完成3349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完成356萬TEU(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4.28萬TEU)。旅客吞吐量完成21.71萬人次。集裝箱班輪航線總數51條,包括內貿航線43條,外貿航線8條,覆蓋國內沿海、中國台灣和東南亞等地區港口;開通汽車滾裝航線3條,灣區快線3條 [60]  。截至2019年底,東莞港共有生產性泊位165個,碼頭岸線長度20122米,全港吞吐量已達到1.98億噸 [59] 
獅子洋東岸上的東莞港沙田港區 獅子洋東岸上的東莞港沙田港區
  • 虎門渡口
虎門渡口,即橫跨獅子洋的虎門輪渡運輸 [65]  ,興建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為廣州南沙和東莞沙田之間第一條橫跨珠江口通道,也是當時中國首座雙層汽車輪渡碼頭,共有渡輪碼頭9座,雙層汽車渡輪11艘。渡口於1991年5月5日啓用,2019年5月25日停止運營 [66] 
獅子洋上的虎門輪渡 獅子洋上的虎門輪渡
  • 客運碼頭
獅子洋沿岸主要的客運碼頭有:廣州蓮花山港 [95]  、黃埔穗港碼頭 [70]  、南沙客運港 [71]  ,虎門港澳客運碼頭 [69]  ,主要服務於往返廣州、東莞與香港 [97]  、澳門之間的遊客 [96]  ,以及香港國際機場的轉乘旅客 [98] 
獅子洋南端的南沙客運港 獅子洋南端的南沙客運港

獅子洋治理開發

獅子洋河道治理

近30年來,獅子洋水域岸線開發較快的時段在1978~1998年間,從1998年後獅子洋兩岸圍墾速度放慢。1978~1988年間,獅子洋兩岸開發以農業圍墾為主,東西兩岸均存在多處圍墾,且西部圍墾面積大於東部,該時段獅子洋上段西部岸線向河平均推進0.2米。1988~1998年間,獅子洋東岸岸線變化較明顯,集中在威遠圍以及新沙港區附近。1998~2008年間,獅子洋東、西兩岸圍墾力度明顯放緩,只有在新沙作業區附近有局部圍墾,該時段東岸圍墾面積1.29平方公里。1989~2005年期間,受廣州港深海航道疏浚整治、珠三角採砂活動影響,獅子洋河道深泓線、河牀斷面等有發生一定變化 [31] 

獅子洋水利灌溉

  • 海上圍墾
獅子洋海上圍墾的主要區域在海鷗島,還有小虎島 [87]  、沙仔島 [83]  。其中,海鷗島早在清咸豐元年(1851年)就開始圍墾成田。1992年,海鷗島自來水工程竣工,結束當地村民飲用鹹水的歷史 [85] 
獅子洋上圍墾而來的江鷗村 獅子洋上圍墾而來的江鷗村
  • 西水東調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為世界上輸水壓力最大、盾構隧洞最長的調水工程,於2024年1月30日通水 [72]  。工程從西江至珠江三角洲東岸輸水線長113.2公里,設計多年平均供水量為17.08億立方米,其中廣州南沙5.31億立方米、東莞3.3億立方米、深圳8.47億立方米。全線採用全封閉深層地下輸水方式,其中從地下穿越珠江出海口獅子洋的跨海盾構施工,是整個工程的咽喉工程,需連續穿越2.4公里的獅子洋和1.5公里的沙灣水道 [63] 
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將西江流域的淡水避開獅子洋直接引入東江流 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將西江流域的淡水避開獅子洋直接引入東江流

獅子洋旅遊開發

黃埔古港 [73]  :位於今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西黃埔湧畔,黃埔村今保存大量清代民居及古碼頭碑石 [74] 
廣州番禺蓮花山旅遊區 [10]  :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 [12] 
虎門炮台:包括獅子洋西岸的蓮花山炮台、大角山炮台和東岸的威遠炮台、沙角炮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4] 
獅子洋江畔上的威遠炮台 獅子洋江畔上的威遠炮台

獅子洋橋樑隧道

獅子洋跨海大橋

珠江入海口將珠江三角洲城市羣分為東西兩半,改革開放以來,獅子洋至伶仃洋段相繼建設多座跨海通道,以適應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建要求 [94] 
  • 已建或在建項目
黃埔大橋:全長18.7公里,位於獅子洋以西水域之上,為一座特大型懸索與斜拉組合橋 [50] 
南沙大橋:全長12.89公里,從西向東依次橫跨大沙水道、海鷗島、坭洲水道,為在一座特大型懸索橋 [51] 
獅子洋通道:全長35公里 [53]  ,上跨小虎瀝、南北台水道 [54]  ,為一座超大型雙層懸索橋 [55] 
虎門大橋:全長15.78公里 [56]  ,上跨虎門水道和蒲州水道,為一座特大型懸索橋 [57] 
  • 規劃或待建項目
近期規劃中的獅子洋海域公路通道有蓮花山過江通道 [52] 
珠江口獅子洋—伶仃洋跨海通道羣 珠江口獅子洋—伶仃洋跨海通道羣

獅子洋海底隧道

廣深港高鐵獅子洋隧道:全長10.8公里,自沙公堡起,下穿小虎瀝、小虎島、沙仔瀝、沙仔島、八塘尾水道、獅子洋水道、虎門港沙田港區6號泊位、虎門港的監管保税倉庫及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後出地面 [48] 
廣深港高速鐵路獅子洋海底隧道 廣深港高速鐵路獅子洋海底隧道
廣惠城際鐵路(佛莞城際鐵路段)獅子洋隧道:全長6150米,下穿廣州新沙港航運的深水航道——珠江獅子洋主航道 [49] 
珠三角城際鐵路下穿獅子洋的海底隧道盾構掘進機 珠三角城際鐵路下穿獅子洋的海底隧道盾構掘進機

獅子洋流域概況

獅子洋地質地貌

獅子洋沿西北至東南走向的蓮花山斷裂發育,斷裂發生在喜馬拉雅運動,活動性大,和沙灣斷裂、西江斷裂、北江斷裂方向相同,在距今4700萬年、6400年前分別有第三紀粗面岩、玄武岩噴發 [32] 
獅子洋斷裂帶:又稱珠江口斷裂,分別於獅子洋、黃埔、永和、鎮龍和太和一帶,主要發育於古生代和中生代花崗岩中,少部分切割元古代變質岩、石炭系及白堊系地層。地貌上呈北西向線狀溝谷或山脊,並與化龍—海鷗島斷裂控制了獅子洋斷陷盆地及獅子洋水道的形成 [75] 
  • 山丘台地
獅子洋附近山地不多,大部分為丘陵,西面為河南台地和市橋台地分佈區。西側獅子洋炮台至赤崗一帶丘陵,由花崗岩及紅層所成。南部虎門一帶南沙山、阿孃鞋島、川鼻島都有較高山丘,至蕉門一帶山地為花崗岩所成,獅子洋水道在此處沿斷裂帶發育。南沙島大角頭山、黃山魯、三角山等,和海中的大虎、上下橫檔島連成一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嶺,虎門即由切開這列山嶺而成,沉積層厚達40米。大虎山呈“丹霞地形”,高出台地之上,四周峭壁,二虎南側海蝕崖高數十米 [32] 
獅子洋兩岸有不少孤立於平原上的殘丘分佈,表示全新世海侵的影響,在6000年前海面不斷上升,把古河谷淹沒成溺谷灣,把古谷地淹沒,形成沿丘陵地分部的平原。較高的丘陵上部被平原分間開來成為孤丘,可以沿港岸建立炮台和塔,實現憑江據險。蓮花山、浮蓮崗等較高大孤丘,它們多數是在紅盆地中的礫岩層所成,僅東江三角洲南緣的闍西山為侏羅紀砂頁岩系所成 [32] 
獅子洋西岸蓮花山風景區 獅子洋西岸蓮花山風景區
  • 沖積平原
獅子洋地形除山丘台地節點作用外,主要形態受黃埔老港區珠江出口處的準點平原、東江三角洲前緣平原區和下游西岸番禺衝缺三角洲平原北部前緣沙灣河口平原區發育的影響。黃埔港區準點平原一帶主要為古海灣地形,珠江水系正不斷侵蝕山丘和台地;東江三角洲前緣一帶有斷層經過呈西北至東南直線河岸,各河口有沖刷加深現象,軟泥淤積,大片沙田向南伸延。獅子洋西岸由市橋台地到虎門岸段,由番禺衝缺三角洲東部沙灣水道沖積所成,並向南伸展 [32] 
獅子洋蓮花山一帶地質地貌 獅子洋蓮花山一帶地質地貌
  • 邊灘沙洲
獅子洋麪也有不少邊灘和沙洲地形,主要邊灘位於東江口以上,即墩頭基及對岸塘茭塘邊灘地形,還有東岸的西大坦邊灘。沙洲地形見於雁行沙洲羣、獅子洋中的海心沙洲羣和沙灣水道口的沙仔沙洲羣 [32] 
墩頭基邊灘是東江和珠江正幹匯合口低壓沉積,有向西南發展趨勢,以匯流深槽和心灘、邊灘組合為特色。即珠江正乾和東江匯合後,有一深槽形成,而墩頭基邊灘不能深入獅子洋形成沙脊,受阻於深槽的發育。沙脊要在深槽下方出現,水下淺灘要在深槽以下才能成立,深槽兩岸受橫向環流從水底把沙泥推向兩岸淤積成灘。墩頭基低壓前緣進展慢,形成“灘槽分化”表現 [32] 
在蓮花山對海,獅子洋中有片江心淺灘,規模僅次於大好洲,還未出水,灘脊高處在低潮時可露出頂點,東西寬2公里、南北長6公里,河道深槽被分成東西兩槽,作為航道使用。淺灘中部還被一沖刷槽分成東西兩灘 [32] 
雁行沙洲羣以長洲及魚珠為節點,使珠江河道紛立沙洲,有洪聖沙、龍船沙、大吉沙、鯊魚沙、銅鑼沙(大濠洲)等,河道沿東西裂帶發育,沙洲間通道隨獅子洋麪及上游來沙的淤積而變狹 [32] 
南部沙洲地形蓮花山段包括海心沙、江鷗沙、大沙三大洲,屬於潮汐三角洲,沙脊多由漲潮流向所決定,大致以虎門為放射狀沙脊的頂點形成,後來為徑流帶來沙泥披覆水下沙脊,漸成沙洲。其中,海心沙出水最早,位於蓮花山水下淺灘西槽出口;大沙呈弓形,於明清時期拋石壩後淤積成洲,在獅子洋擴寬處;海鷗沙成沙較早,沙頭亦位於獅子洋麪擴寬地點,沙洲為潮汐三角洲沙脊基礎上形成 [32] 
沙灣水道口以下,二虎以北,沙洲羣生,基礎都是漲潮三角洲沙脊。二虎島(小虎),北沙洲呈放射狀散開,並以二虎潮流漲入通道分間各沙,沙灣水沙也披上沙脊之上,形成洲灘 [32] 
西大坦是在虎門漲潮所成的三角洲沙脊基礎上,披疊河相沙泥所成,其形成使獅子洋東岸西北到東南的平直岸線發生彎曲,突出於東江三角洲前緣之外,自成一塊沙洲 [32] 
獅子洋海鷗島沙洲田園 獅子洋海鷗島沙洲田園

獅子洋氣候特點

獅子洋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77]  ,常受颱風暴雨侵襲。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較多,春季經常出現霧天,氣候濕潤,降雨充沛,沙田一帶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年平均氣壓為1010.6毫帕,每年日照量為2000小時左右 [79]  。石樓一帶年平均氣温21.8℃,年降雨量1600多毫米 [80]  。伶仃洋—虎門—獅子洋—廣州水道屬於一級常年風道,東江—獅子洋屬於一級季節風道 [78] 

獅子洋經濟文化

在古代,獅子洋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口,也是華南人口最集中、經濟最活躍的地區 [3]  ,珠江前後航道匯合後形成的大漏斗灣,江面遼闊,利於風帆航行 [19]  。至清代,古村所在的獅子洋頂港灣區,江面寬度達2500米 [6]  。獅子洋作為當時的廣州省河,清政府在此設置了炮台,形成海防要塞 [30]  ,成為中外鴉片戰爭的發源地,虎門銷煙、虎門海戰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在此片海域 [24] 
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2008年)》,對獅子洋—伶仃洋港口航運、臨港工業、旅遊、工程用海、保留綜合功能區等做了相關説明 [22] 
2023年1月10日,獅子洋被列入《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獅子洋地名歸類於“雲山珠水” [5] 
獅子洋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羣幾何中心 獅子洋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羣幾何中心

獅子洋社會發展

環獅子洋海灣城市有廣州和東莞 [8]  ,沿洋設有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92]  、廣州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 [93]  、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91]  、東莞濱海灣新區 [61]  。2024年2月6日,《廣州面向2049的城市發展戰略》公佈 [7]  ,提出聯動蓮花灣、慶盛、海鷗島地區,戰略性建設“獅子洋增長極” [8]  ,實施“獅子洋-伶仃洋”發展策略 [9]  ,打造從獅子洋所在的蓮花灣作為極點,延伸到伶仃洋,沿着珠江口岸向東南形成100公里的“黃金內灣”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