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猿樂

鎖定
猿樂源於中國漢、唐期間盛極一時的“散樂”, 奈良時代(715一784)傳入日本, 受到朝廷的保護而得以發展, 平安末期發展為“ 猿樂”。到了室盯時代(1393一1603), 由於忌諱“ 猿” 字而寫作意思相同的“申樂”。能廣義上指歌舞劇, 但“ 猿能” 指的卻是演員戴着面具在帶有房頂的舞台上演出的形式獨特的能劇。現代的能是繼承了江户中期臻於完善的藝術形式, 和室盯初期的能在形式上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 但劇本和精神猶存。 [1] 
猿樂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日本當時流行的貴族歌舞、民間藝能,在室盯時代形成了兩種迥然不同, 但又相依相生的日本古典戲劇形式——能劇與狂言。 [2] 
中文名
猿樂
別    名
申樂
地    區
日本
朝    代
古代
發展歷程
猿樂源於中國漢、唐期間盛極一時的“散樂”, 奈良時代 (715一784)傳入日本, 受到朝廷的保護而得以發展, 平安末期發展為“ 猿樂”。到了室盯時代(1393一1603), 由於忌諱“ 猿” 字而寫作意思相同的“申樂”。能廣義上指歌舞劇, 但“ 猿能” 指的卻是演員戴着面具在帶有房頂的舞台上演出的形式獨特的能劇。現代的能是繼承了江户中期臻於完善的藝術形式, 和室盯初期的能在形式上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 但劇本和精神猶存。
平安時代 (781一1192 ) 中期,出現了職業的猿樂師, 並以自然村為單位結成了劇團 ( 日文中稱“ 座 ”), 隸屬於擁有大量土地的社寺, 在祭祀等重大活動時搭台演出。隨着時代的推移, 逐漸融入了“咒師藝”(通過表演展 示祈禱內容的一種與法會相伴隨的藝術形式 )、“今樣”(當代流行藝術 ) 及“白拍子”( 興於平安朝末期和鎌倉時代的歌舞)等歌舞因素, 進而發展為以歌舞為主的模仿藝術, 成為以史實和傳説為主要內容的樂劇。
南北朝 ( 1 3 3 3一 1 3 9 2 ) 到室盯時代初期, 表演能劇的“ 猿樂座”(劇團) 已遍佈全日本, 其中尤以服務於春日神社的“大和猿樂四座” 和服務於日吉神社的“近江猿東上三座” 較為知名。然而, 最為知名的還屬 大 和 四 座 中的“ 結崎座” 及其“座頭”( 劇團團長 ) 觀阿彌 ( 1333一 1384 )。觀阿彌是當時最著名 的能表演藝術家和劇作家,是能樂“ 觀 世流” 的鼻祖和日本能藝術的莫基人。 除結崎座以外, 大和四座中還有外山、圓滿井、坂户諸座。 這些“座”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各自發展為現在的觀世、寶生、金春、金剛等各種流派。到了進世,金春流中又派生出“喜多流”, 分別成為現在的日本五大能劇流派的源頭。 [1] 
參考資料
  • 1.    宿久高. 集能藝術之大成 開能理論之先河——世阿彌及其《風姿花傳》[J]. 日語學習與研究, 1997(3):45-47.
  • 2.    李玲. 日本狂言中的中國題材研究[J]. 戲曲研究, 2008(03):21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