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猿通背八手連拳

鎖定
白猿通背八手連拳一百多年前自山東傳入北京牛街地區,以其良好的技擊效果深為歷代拳家所喜愛,並久盛不衰。牛街人多稱此拳為“行拳”,此拳法獨特實用,技擊實戰強。白猿通背八手連拳是白猿通背拳的中級套路,包含了白猿通背拳的主要技法,同時展示了沉長冷脆的勁力風格。
中文名
白猿通背八手連拳
別    名
行拳
特    點
獨特實用,技擊實戰強
相    關
石鴻勝先生

白猿通背八手連拳由來

自石鴻勝先生傳拳於牛街回族馬曉合先生以來,經歷數代人不懈努力,繼承、發展,形成了現在牛街白猿通背拳的較完整體系。白猿通背八手連拳勁力“沉長冷脆”,技法神出鬼沒,歷代享譽武林,是與少林、形意、太極、八卦齊名的華夏名拳。

白猿通背八手連拳拳術名稱

白猿通背八手連拳
加強鍛鍊有強身體

白猿通背八手連拳基本介紹

通背拳也叫通臂拳,以猿背或猿臂取勢而得名,俗稱“通背猿猴”。這種拳法只取猿猴之勢而不取猿猴之形,與猴拳還有很大區別。
通背拳流傳極廣,流派也很多,著名者有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兩翼通背,四式通背等門派。今天我們向大家介紹的是北京牛街白猿通背。

白猿通背八手連拳白猿通背拳

牛街是北京宣武區的一條街道,很多回民居住在這裏。一百多年前,牛街的回民兄弟就開始習練白猿通背,並且秘不外傳。如此遞延三代,湧現出馬曉合,張少三,王玉昆,王永鳳,王啓成等著名拳師。如今我們見到的張貴增,已是牛街白猿通背拳的第四代傳人。
白猿通背拳以其獨特的伸臂和打擊動作而顯名於武林,其伸臂動作要求力由背發,兩背靈通,將上身之力貫注於臂力之間,擊打動作則講究放長擊遠,掄臂成圓,高態快下,閃展穿插。整套拳法挾功用巧,交錯攻擊。聚則成形,散則成風,處處體現着勁力脆放風格。
白猿通背拳極重視基本功訓練,一招一式都從打樁擊袋開始。先求功硬而後求藝通。打樁時右拳左掌,前後進取,拳掌變幻,肩背協調,其中活腕拆拳,力點準確;打袋則採用拍,摔,劈,剁的動作來練就手臂勁力,磨練出種種工夫。中國武林那句行話:“練拳先練功,功到自然成”,用於白猿通背,可謂十分準確。
打袋擊袋之後,再練喂招,“喂招”指二人對練。通背拳譜有言:“要想會通背,還得二人喂”。便指通背拳的實戰訓練。通背喂招有護手,代手,斷手,手臂磕砸碰撞以及穿甲喂招等習練方式,以硬碰硬,拳拳到肉,技擊效果十分明顯。尤其是那種二人纏身,一招制敵的動作,更讓行家感嘆叫決。
白猿通背拳共有二十四式,其中包括四大名山,八手連拳,十二連炮等變手。式中步型步法,多以小開門四六虛步為主,注重手眼身步之協調腿法要求抬腿不過膝,尤重七寸低腿,實戰時用暗發腿法配合明發之手臂,上擊下晃,明暗有序。
牛街白猿通背的獨門絕技是將摔跤法揉入打法之間,以摔帶打,以打帶摔,明打暗摔。據説,牛街拳師練功厚,出手甚重,常常誤傷他人,為了保護對手,牛街後代便以摔代打,既制服對方又不讓對方受太多傷害,充分體現出一種武德風尚。
牛街白猿通背派還研製了一些獨門兵器,其中有欺離棒,杆子鞭,戥殼皮,天罡刀,斷門槍。這些兵器展現了牛街門派在武術技擊方面的進取意識,欺離棒之短袖生風,杆子鞭之八面照應,戥殼皮之隨機應變,天罡刀之弓馬閃錯,均可謂精妙橫生,尤其是那雙以稱盒代兵刃的戥殼皮,飛舞之間,風影隨行,一定會給人留下深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