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猶豫不決

(出自《戰國策·趙策三》的成語)

編輯 鎖定
猶豫不決出自《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意思是遲疑,拿不定主意。 後來,人們把拿不定主意時的情形都説成“牛魚不決”。“猶豫不決”據説是根據“牛魚不決”的字音訛變而來的。
中文名
猶豫不決
外文名
hesitate,be irresolute,remain undecided,unable to make up one's mind [1] 
拼    音
yóu yù bù jué
解    釋
猶豫:遲疑。決:決斷。拿不定主意。

猶豫不決詞語信息

編輯
〖出處〗《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處理問題。
近義詞〗畏首畏尾、優柔寡斷、舉棋不定
〖相反詞〗當機立斷、斬釘截鐵
〖示例〗在決定這件事如何處理時,他變得~起來。
在決定這件事如何處理時,他變得~起來。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信陵君心中畏秦,不欲納魏齊,又念虞卿千里相投一段意思,不好直拒,事在兩難,猶豫不決。”

猶豫不決傳説

編輯
湖北一些方言中,都把“猶”説成“牛”,把“豫”説成“魚”,因為關於“猶豫不決”就有這麼一個民間傳説。
故事説,中國漢字是由孔夫子統一規範。他的三千弟子,專門負責把規範化的字傳向民間。孔夫子沒日沒夜地寫呀、劃呀,每寫一個,弟子們就立即傳向各地。經過三年零六個月的辛勤努力,孔夫子也不知寫了多少字,有人説有三擔六鬥小米的顆數那麼多。他想:弟子們為我傳了這麼多字,大概也會根據字形分辨字音了。於是提筆寫下了“牛”“魚”兩字,把它們放在一起,叫了一聲:“魚、牛”——弟子們連忙把字接過去。可是這一次寫的是兩個字,先生沒有説哪個是“牛”、哪個是“魚”,這可把弟子們難住了,你傳給我,我傳給你,誰也拿不定主意;又不好再去問先生,只好根據先生念字的順序,把“魚”字認成“牛”,把“牛”字認成了“魚”。又怕拿不準,這兩個字傳向民間的時候,弟子們總是説:“牛魚不決。”

猶豫不決英語解釋

編輯
  1. 1. indetermination
  2. 2. indecisive
  3. 3. walk the floor
  4. 4. in hesitation
  5. 5. indecision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