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猶他盜龍

鎖定
猶他盜龍屬於獸腳類中的馳龍類,其屬下目前只有一種,即模式種奧氏猶他盜龍。猶他盜龍生存於早白堊世,是一種大型的馳龍類,其腳部第二趾的巨型鐮刀爪可達22釐米長,其體長更是可達5至7米,在以小型化而聞名的馳龍類中可以算是名副其實的巨人了。
中文名
猶他盜龍 [9] 
拉丁名
Utahraptor
模式種
奧氏猶他盜龍(Utahraptorostrommaysi
分類位置
獸腳類,副鳥類,馳龍類,真馳龍類
產    地
美國,猶他州
時    代
早白堊世,貝里阿斯期至瓦蘭今期,距今約1億3900萬年至1億3400萬年
地    層
雪松山組(Cedar Mountain)下部,黃貓段(Yellow Cat Member)
命名人
詹姆斯·柯克蘭等人(James Kirklandet al)

猶他盜龍命名由來

猶他盜龍的屬名意為發現於猶他州的盜賊,意在強調其發現地和屬於馳龍類。種名則是為了紀念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羅姆,紀念他對於恐爪龍的研究以及對鳥類恐龍起源學説的復興 [1] 

猶他盜龍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猶他盜龍的正型標本由好多個標本號組成,其中包括淚骨標本CEUM 184v.83,手部爪標本CEUM 184v.294,脛骨標本CEUM 184v.260和前頜骨標本CEUM 184v.400 [1] 
歸入標本:BYU 13068為手部第一指的爪 [1] 
歸入標本:BYU 9438為手部第二指的爪 [1] 
歸入標本:BYU 9429中段尾椎 [1] 
歸入標本:BYU 9435一枚遠端尾椎 [1] 
歸入標本:BYU 9436遠端尾椎 [1] 
除此之外 還存在一些未經過詳細描述的標本 [2] 
猶他盜龍具有以下自近裔特徵與其它馳龍類像區分:巨大的體型,體長可達5-7米(大多數馳龍類的體長在1.8至3米之間)。前頜骨的鼻骨突向前延長,方顴骨呈“L”型,不具備後突,背椎椎體缺乏氣孔。股骨大轉子與小轉子之間由一個明顯的凹窩隔開。第三蹠骨遠端的關節頭不具備滑車 [3] 
猶他盜龍骨骼裝架復原圖 猶他盜龍骨骼裝架復原圖
猶他盜龍腳部骨骼 猶他盜龍腳部骨骼

猶他盜龍系統發育位置

近期的系統發育分析支持猶他盜龍屬於副鳥類,馳龍類中的馳龍亞科,與另外一種發現於亞洲地區的大型馳龍類—阿基里斯龍具有非常近的親緣關係 [4] 
猶他盜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猶他盜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猶他盜龍馳龍類中的巨人

柯克蘭等人在猶他盜龍的定種描述文獻中估計猶他盜龍的大型個體體長可達5-7米,體重約為500千克,與一頭北極熊相似 [1]  。而在之後的一篇論文中,柯克蘭認為自己之前可能低估了這一物種的體重 [2]  。2016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則認為猶他盜龍的大型個體體長約4.9米,臀高1.5米,體重約280千克 [5]  。2016年,格雷戈裏·保羅對猶他盜龍的體型估計是體長5.5米,體重約300克 [6] 

猶他盜龍羽毛

目前沒有任何直接的證據可以證明猶他盜龍身披羽毛,同時很多類羣的動物在大型化的過程中都會丟掉羽毛。然而古生物學家在另外一種大型馳龍類—達科他盜龍的標本上發現了的羽莖瘤。達科他盜龍是屬於伶盜龍亞科的大型馳龍類,其體型不遜於猶他盜龍 [7]  。這一發現暗示了即使是大型化的馳龍類依然可能長有羽毛。

猶他盜龍捕食行為

猶他盜龍擁有的遠大於其它馳龍類的體型,它的速度可能要慢於它的那些小型同類,但快於同時期的鳥臀類或蜥腳類恐龍。一些研究認為猶他盜龍主要依靠短期爆發的高速突襲獵物,並依賴巨大的體型將獵物放倒 [1]  [6]  。後期的一些研究表明猶他盜龍可能具有社會性行為。在一個化石點發現了多件猶他盜龍的化石,其中最大的約為4.8米而最小的可能只有1米。目前還不清楚猶他盜龍是否會採取團隊協作的方式捕獵 [2] 

猶他盜龍馳龍類的多次獨立大型化

在非鳥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中體型整體是呈減小的趨勢。而多數馳龍類也繼承了副鳥類祖先節點的小體型。然而馳龍類內部一共發生了三次獨立的大型化事件。一次是伶盜龍亞科的達科他盜龍,一次是馳龍亞科的猶他盜龍和阿基里斯龍,還有一次是半鳥盜龍類中的南方盜龍 [8]  。馳龍類大型化的原因還有待確認。其中一種可能是環境中缺乏其它類羣的大型捕食者,如暴龍類,異特龍類和大型阿貝力龍類,大體型的馳龍類填補了這一空白生態位。猶他盜龍是其所處的恐龍動物羣中體型最大的獸腳類恐龍,同時環境中也有很多中等體型的鳥臀類和蜥腳類。

猶他盜龍流行文化

猶他盜龍在BBC推出的經典恐龍紀錄片《與龍同行》中登場。在片中,猶他盜龍被描述為羣居大型獵手,且在進食過程中社會地位高的個體會優先進食。猶他盜龍同異特龍都被評為猶他州的州恐龍。
參考資料
  • 1.    Kirkland J I, Burge D, Gaston R. A large dromaeosaur (Theropod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eastern Utah[J]. Hunteria, 1993, 2(10): 1-16.
  • 2.    Kirkland J I, Simpson E L, DeBLIEUX D D, et al. Depositional constraints on the Lower Cretaceous stikes quarry dinosaur site: upper Yellow Cat Member, Cedar Mountain Formation, Utah[J]. Palaios, 2016, 31(9): 421-439.
  • 3.    Turner A H, Makovicky P J, Norell M A. A review of dromaeosaurid systematics and paravian phylogeny[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12, 2012(371): 1-206.
  • 4.    Pei R, Pittman M, Goloboff P A, et al. Potential for powered flight neared by most close avialan relatives, but few crossed its thresholds[J]. Current Biology, 2020, 30(20): 4033-4046. e8.
  • 5.    Molina-Pérez R, Larramendi A. Récords y curiosidades de los dinosaurios: terópodos y otros dinosauromorfos[M]. Larousse, 2016.
  • 6.    Paul G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M]//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 7.    DePalma R A, Burnham D A, Martin L D, et al. The first giant rapto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Hell Creek Formation[J]. Paleontological Contributions, 2015, 2015(14): 1-16.
  • 8.    Turner A H, Pol D, Clarke J A, et al. A basal dromaeosaurid and size evolution preceding avian flight[J]. Science, 2007, 317(5843): 1378-1381.
  • 9.    http://www.deepbone.org/public/#/explor?s_id=4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