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貓猴

鎖定
貓猴是皮翼目貓猴科貓猴屬哺乳動物, [2-4]  又稱飛猴、鼯猴。體大如貓,從頸部、前背、後足至尾端有被毛的翼膜;胸部有乳頭一對; [3]  頭形似貓,體形像狐猴,其牙齒卻像食蟲類動物,具有食蟲目、靈長類和翼手目的混合特徵。 [2]  皮毛橄欖色或是棕褐色,點綴着不規則的白點和塊塊斑痕。 [5] 
貓猴分佈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棲息於熱帶樹林中, [3]  能飛能爬,靈巧異常。多在夜間活動,白天則躲在樹洞,或吊在樹枝上睡覺。 [2]  以樹葉和果實為食。每產一仔。 [3] 
貓猴即東印度的“飛狐猴”。這種動物既不是狐猴,也不會飛。它們看起來像松鼠那麼大,在腿和尾之間伸展着寬的皮膚褶,可以用它長距離地從一棵樹滑翔到另一棵樹。北美古新世和始新世少數化石可以歸屬於貓猴的早期親屬。 [4]  它有時用膀膜把自己包起來以形成天然保護色。 [2] 
別    名
貓猴
蝙蝠猴
中文學名
鼯猴
拉丁學名
golugo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皮翼目
鼯猴科
分佈區域
東南亞及菲律賓

貓猴形態特徵

體大如貓,從頸部、前臂、後足至尾端有披毛的飛膜,能在樹間滑翔。棲息熱帶樹林中,日間倒懸在樹上,夜間活動,以樹葉和果實為食。據國外媒體報道,它們並不是猴子,也不會真正地飛行,但有關“飛行狐猴”的故事卻格外令人好奇。如今遺傳材料檢測已經證實這種玩特技的靈長類動物其實有三種。

貓猴生物習性

棲息熱帶樹林中,日間倒懸在樹上,夜間活動,以樹葉和果實為食。 據國外媒體報道,它們並不是猴子,也不會真正地飛行,但有關“飛行狐猴”的故事卻格外令人好奇。如今遺傳材料檢測已經證實這種玩特技的靈長類動物其實有三種。不過,科學家證實飛行狐猴並不是真正的狐猴,而是所謂的貓猴,也就是鼯猴,但它們卻是頂級滑翔高手。它們的皮膚隔膜擴張後,可以將體形變成為扁平的降落傘形狀,從而讓鼯猴能輕易從一個樹梢滑翔到另一個樹梢,最遠滑翔距離為136米。
食樹葉和果實。與其植物食性相適應,腸管長達 4 m,幾乎是其體長的 10倍;盲腸長約 0.5m,內含大量微生物,有助於發酵分解食物中的纖維素。白天藏於樹洞或倒懸其身掛在樹枝上睡眠,夜間活動。

貓猴分類

據悉,這些鼯猴是靈長類動物最親近的現有親戚,大約在8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從靈長類動物中分離出來的,從而形成一種新物種。 日前,科學家最新發現的兩種新物種鼯猴分別是――巽他鼯猴和菲律賓鼯猴。巽他鼯猴僅生活在印度支那半島和巽他(巽他是指一片亞洲區域,包括馬來西亞半島、婆羅洲、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以及許多更小的島嶼)。

貓猴簡介

貓猴是生活在東南亞的一種哺乳動物,又名“飛狐猴 ”,但並不屬於狐猴。它貌似大松鼠,有着類似蝙蝠的“翅膀 ”,能從一棵樹“滑翔”到 另一棵樹,但 算不上真正會飛 。 [1] 

貓猴研究

研究人員分析了生活在馬來西亞半島、婆羅洲和爪哇島的巽他鼯猴的遺傳材料,結果發現這種動物存在的很大遺傳差異,足以表明生活在不同島嶼的貓猴已經進化成了截然不同的物種。這項發現發表在2012年11月11日出版的《現代生物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表示鼯猴是在大約400-500萬年前出現分支的。當時由於海平面上升阻斷了大陸與島嶼之間通道,導致貓猴不能彼此溝通。後來即使海平面下降導致陸地通道露出來了,但原先的森林地帶很可能變成了空曠的爛泥地,而貓猴原有的滑翔技能在地面上沒有一點用處。於是,鼯猴慢慢適應在地上過爬行生活,有個別有還能上樹。
負責此項研究的美國德州A&M大學的研究人員簡·賈尼克卡説:“由於在低地地區沒有較高的樹木,因此不大可能將鼯猴和樹木聯繫在一起。鼯猴的物種進化很可能依海平面的升降而波動,而森林也因此一同起起落落。”目前最新發現的鼯猴新物種的樣子有些差異,比如:生活在婆羅洲的鼯猴要比爪哇島的鼯猴體型更小,同時,婆羅洲鼯猴的皮毛顏色較其他貓猴有更大的變化,包括帶有斑點,而其他鼯猴的皮毛卻是黑色的。

貓猴基因組學研究

美國科學家威廉·墨菲教授的研究表明,確定誰是靈長類最近的“親戚”,對於人類學和基因組學研究意義重大。 [1] 
參考資料
  • 1.    貓猴是靈長類親緣最近的“親戚”[J].百科知識,2007,(第12X期).
  • 2.    馬漢彥主編;蘇思寧,珊瑚編著,猴,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51頁第52頁
  • 3.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辭海 生物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05,第552頁
  • 4.    (美)E.H.科爾伯特著;周明鎮等譯,脊椎動物的進化 各時代脊椎動物的歷史,地質出版社,1976.03,第298頁
  • 5.    (英)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著;張慶來,徐學謙,欒明香,張達仁譯,馬來羣島自然科學考察記 上,中國旅遊出版社,2018.12,第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