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猗氏故城

鎖定
猗氏故城,又名猗頓城,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牛杜鎮鐵匠營村東側,是西漢時期遺址。 [5] 
猗氏故城平面呈長方形,現存南、北牆分別長1254.3米,東牆長1288.7米,總面積161萬多平方米。牆殘存高2.8米,最高8.7米,厚19~21米間,夯土層厚度9~10釐米。 [2]  [4]  猗氏故城對研究中國古代城池、築城技術以及先秦兩漢南北朝時期晉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3] 
2013年5月,猗氏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猗氏故城
地理位置
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牛杜鎮鐵匠營村東側
所處時代
西漢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049-1-04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猗氏故城歷史沿革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
“猗氏”一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國。《路史》雲:“夏有猗國。”《河圖括地象》雲:“猗姓之國,猗夏朋淫不義,少康滅之。今河東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縣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國,因稱猗氏。”春秋末,魯國貧士猗頓大畜牛羊於猗氏,十年間富埒王侯,因以地為氏,稱猗頓。
漢代置猗氏縣,治所在今縣城南鐵匠營村的猗氏故城。據史載:“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年)置縣,併名其為猗氏縣”。當年,猗頓畜五牸、興三園、販鹽鑑寶,方圓百里,皆屬其有,疆域之大,範圍之廣,單靠猗頓一個人力量是不夠的,於是他招工僱工,“工人”日漸增多。另一方面,由他幾大產業及供應商、經銷商等引發的住宿業、餐飲業也都興盛起來。同時,致富後他樂善好施,賒濟於民,遠近百姓都願意歸依他,幾種因素交織,逐漸在王寮村不遠的鐵匠營村東逐漸形成一個居民區,久而久之,便在西漢設縣建城。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
猗頓城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北周成武王元年(559年)猗氏縣北移後,該城依舊。唐貞元中(785~805年)河東節度使馬燧平、李懷光叛亂於猗氏,千年古城毀於一旦。改朝換代,後人逐漸淡忘了“猗頓城”這個名字,以後多稱“猗氏故城”。據《臨猗縣誌》記載:“城高兩丈許,四垣八門,遺址猶然。” [3]  [5-6] 

猗氏故城遺址特點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城池南北寬度2裏地左右。入城池北口,出城池南口。城牆最厚處21米,最薄處有19米,比周圍高出2~3米,總長8086米,城內總面積162萬平方米。 [2]  除西牆分為長180米、236米兩段外,其餘均保存完好,東牆長981米,西牆長980米,南牆長1296米,北牆長1279米,共開八門,每面兩座,各門寬16米,進深20米。 [4] 
猗氏故城附近有關猗頓的遺蹟還有猗頓墓、猗頓祠、“陶朱故里”太範村、猗頓宅,宅旁有陶朱公祠、鹽運道以及桃園、杏園、桑園、繡花園共300餘畝。 [2] 

猗氏故城文物遺存

石碑
猗頓祠外左右分別豎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周逸民猗頓氏墓記》和1996年《猗頓陵興修記》碑。 [3] 

猗氏故城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猗頓陵園 猗頓陵園
猗頓是魯國寒士,生活窘迫,拜見當時的智者陶朱公(范蠡),請教如何致富。陶朱公對他説,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牛、馬、豬、羊、驢)。要畜牧,肯定要到以當時放牧為生的晉國請教。於是,猗頓便一路尋找,最後在臨猗縣一帶落了户。猗頓最先從養雞、放羊開始,慢慢積累經驗。隨着資本的積累,猗頓又涉足鹽業。產業越來越大,猗頓一人管不過來,便交由三個兒子王寮、王景、王鑑管理,後來逐漸形成三座村莊,即王寮村、王景村、王鑑村。離猗氏故城不遠的王寮村,據説猗頓當年在此安家落户,一直到老。猗頓陵園就在村西,園中的猗頓祠前有一通石碑記載,猗頓“西抵桑泉,東跨鹽池,南條北嵋,皆其所有”。 [3-4] 

猗氏故城研究價值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遺址規模較大,保存完好,使用時間長,對研究中國古代城池、築城技術以及先秦兩漢南北朝時期晉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3] 

猗氏故城保護措施

2004年,猗氏故城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2013年5月,猗氏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猗氏故城旅遊信息

猗氏故城地理位置

猗氏故城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牛杜鎮鐵匠營村東側。

猗氏故城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猗氏故城,路程約10.3千米,用時約2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