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狼蛛科

鎖定
狼蛛科(學名:Lycosidae)是蜘蛛目下的一個科。狼蛛具8眼,以4-2-2式排列成3列。前眼幾乎等大,後中眼最大,為主眼。步足末端具3爪。雌蛛具有用紡器攜帶卵囊和腹部攜幼等特殊行為而區別於其他科蜘蛛。狼蛛體長跨度較太,從體長1毫米左右的佐卡蛛(Zoica spp.)到體長超過30毫米的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體色多以暗灰色為主。 [2] 
狼蛛科蜘蛛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 [5]  狼蛛科出沒於草間、田埂、溪邊、溝旁、山林、草原。善走能跳,行動敏捷,食性雜,捕食量大,性兇猛。 [4]  狼蛛科蜘蛛適應性強,能棲息於草叢、田邊、石下、山林、海濱和沙漠等各種生態環境。 [5] 
狼蛛科蜘蛛是重要的捕食天敵之一,在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5]  英國 《自然》週刊表明從一些狼蛛科動物的毒液中分離出來一種狼蛛毒液肽能夠通過阻斷拉伸激活離子通道(SAC) 的途徑防止心臟病。 [8] 
中文名
狼蛛科
拉丁學名
Lycosidae
外文名
wolf spider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蛛形綱
蜘蛛目
狼蛛科
125屬
2397種
亞    門
螯肢亞門
亞    目
新蛛亞目
亞    綱
柄腹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Sundevall, 1833 [1] 

狼蛛科動物學史

狼蛛科命名

狼蛛科的英文名Wolf spiders。拉丁科名Lycosidae來源於拉丁詞“Lyco-”,狼的意思。因其極善遊獵,行動敏捷,捕食量大,性兇猛,故名狼蛛。其模式屬的模式種為塔蘭圖拉狼蛛(Lycosa taraniula),但塔蘭圖拉(tarantula)後來被用來指代所有地下穴居、大型或特大型的罕見蜘蛛,特別是原蛛下目的捕鳥蛛,故有學者將“Tarantula”作為“捕鳥蛛科”的英文名稱,但也有人將“Tarantula”翻譯為“狼蛛”,混淆了捕鳥蛛與狼蛛,但實際上二者在分類地位和形態結構上均有很大差異。 [2] 

狼蛛科分類

國外學者最早於19世紀30年代開始進行狼蛛科的分類學研究,隨後,狼蛛科的分類學迅速發展,國外學者總結了更為詳細的分類系統。PETRUNKEVITCHE將狼蛛科確定為5個亞科。隨着研究的深入,出現了許多新的分類階元。LEHTINEN等凹於1979年建立新的狼蛛科亞科,即脈狼蛛亞科(Venoniinae)和佐卡蛛亞科(Zoicinae)狼蛛生殖器的形態和結構是其早期分類研究的重要依據,ZYUZINE根據各地雄蛛觸肢器結構的差異建立了狼蛛科7亞科分類系統。FRAMENAU剛對澳大利亞狼蛛雄性觸肢器結構進行了研究,以此提出建立1個新亞科Artoriinae,觸肢器結構的細微差異成為分類學家劃分屬種、亞科的重要依據。近年來,SANKARAN等提出建立狼蛛科1個新屬(Ouia gen.nov.)AZARKINA等口勺報道,古北區狼蛛科1個新屬(Halocos agen.nov.)。以上研究為中國狼蛛科分類學研究提供了參考。 [5] 
中國早期因文獻資料和技術不足等原因對蜘蛛的研究成果較少,狼蛛科的研究起步晚,20世紀70年代末,宋大祥等為中國狼蛛科的分類學研究拉開了序幕,顏亨梅等也為中國狼蛛科分類學研究作出了較大貢獻。虞留明於1986年記述了中國狼蛛科蜘蛛12屬112種,並認為採用傳統3亞科分類系統水狼蛛屬(Pirata)應歸入馬蛛亞科(Hippasinae)。何繼滿等何運用分支分析法研究中國11屬狼蛛的18個特徵認為,狼蛛亞科的潮狼蛛屬、灌蛛屬和熊蛛屬應自成亞科,故新增潮浪蛛亞科((Hygrolycosinae)和熊蛛亞科(Arctosinae),並將狼蛛科劃分為5亞科。尹長民等記述中國狼蛛科蜘蛛13屬135種。SONG等跑報道了中國狼蛛科蜘蛛15屬198種。2000年以來,中國國內陸續報道狼蛛科的分佈。胡金林記載了青藏高原狼蛛7屬52種。潘菲等分別記述了分佈於中國西雙版納的10屬23種狼蛛和雲南高黎貢山的10屬62種狼蛛。 [5] 

狼蛛科形態特徵

狼蛛為三爪類遊獵型蜘蛛,多數不結網,少數結簡單漏斗型小網,有些屬尚有“亞社會性”生活。 [4]  體形大小差異較大,體長3~25毫米。眼8只,皆為晝眼,黑色,排列成3列(4-2-2),前列眼較小,或前曲或後曲或平直,後中眼與後側眼相距甚遠,分別為第二、第三眼列,後兩列眼較大,後眼列寬於中眼列。螯肢後齒堤具2~3齒。步足粗壯,多刺,末端3爪,上爪有少數小齒,下爪無齒或僅1齒。肢體較長,能將軀體撐起,便於在凹凸不平的底物上疾走。足式; 4、1、2、3,各足轉節前端腹緣有缺刻。腹部橢圓形。雄蛛觸肢脛節無突起。 [3]  [4] 
狼蛛科圖冊
狼蛛的另一明顯特徵是母蛛將卵囊用蛛絲纏系在紡器下方,整個孵化期都攜帶着。初孵若蛛簇擁於母蛛腹部背面,若干時日後才散開,營獨立生活。卵囊形狀不一,球形或扁圓形,由上下兩瓣組成。兩瓣之間在相當於“赤道”部位有一縫合線。第一次蜕皮後的若蛛,在囊內蠢蠢欲動,母蛛將縫合線撕裂開,讓若蛛逸出。 [4] 

狼蛛科棲息環境

狼蛛科蜘蛛適應性強,能棲息於草叢、田邊、石下、山林、海濱和沙漠等各種生態環境。 [5]  多數狼蛛生活在地表面的雜草間、石塊、落葉下,較潮濕的地帶或近水體的地方,有的在沼澤地生活,水狼蛛在稻田中還可潛水捕食。有的狼蛛是營穴居生活的,如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成蛛洞穴深達50釐米。南歐有種舞蛛穴深約30釐米,洞口還有一圈圍子,有些本是地表面生活的種類如獾蛛、熊蛛等,為了躲避乾旱或嚴寒季節,也離地營穴。穴無蓋,用落葉、雜草和土屑塞住穴口,以保持穴內一定的温度和濕度。少數狼蛛還可適應一些特定的生境,如高山的凍土帶,北極無樹木的遼闊平原,大草原,乃至密林、沙灘等。 [4] 

狼蛛科生活習性

狼蛛科行為

狼蛛科蜘蛛大都不結網,為徘徊性蜘蛛,通常活動於地面、田埂邊、溝邊、稻田、旱地、果園。卵囊攜附在母蛛腹部的紡器上,直到幼蛛孵出,孵出的幼蛛不立即分散,羣集於母蛛腹部背面,約經3~7天,才離開母體營獨立生活。 [3] 
狼蛛科蜘蛛善走能跳,行動敏捷,能捕食多種昆蟲,食量大,為稻田中優勢種類。據嘉興縣工1975~1976年調查,狼蛛在早稻田佔總蛛量10%左右,連作晚稻田1975年佔17%,1976年佔40%,數量僅次於八斑鞘腹蛛和微蛛科的幾種。 [3] 
習性多樣,有穴居的山西狼蛛Lycosa shansia)、王氏狼蛛Lycosa wangi)等;有結大型漏斗狀網的迅蛛屬(Ocyale)、狼馬蛛(Hippasa lycosina)等;有結小型漏斗狀網的猴馬蛛Hippasa holmerae)等;有結超小型片狀網的亞狼蛛屬(Lysania);有結管狀網的小水狼蛛屬(Piratula);有極其善於遊獵的豹蛛屬(Pardosa);有特化適應沙漠生活的沙狼蛛屬(Desertocosa);也有特化適應水邊生活,可長時間潛入水中的熊蛛屬(Arctosa和細紋舞蛛(Alopecosa cinnameopilosa)。 [2] 

狼蛛科捕食

狼蛛科蜘蛛捕食量大、範圍廣,常以飛蝨、葉蟬和稻螟等為食,且喜好捕食活獵物,特殊情況下也有個別種類取食死的獵物。多數狼蛛不以結網捕食,與其他蜘蛛一樣利用螯牙注射毒液,麻痹獵物;雌性狼蛛壽命較長,可存活數年,而雄蛛壽命較短,很少超過1年。 [5] 
狼蛛科蜘蛛的行為學研究受到廣泛關注,獵物密度、環境温度、濕度和光照等因素均對狼蛛的捕食作用產生影響。擬環紋豹蛛的捕食率隨着獵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其能根據獵物密度的增長調整對獵物的捕食功能,符合‖型功能反應。天敵自身密度對捕食量的影響比獵物密度對捕食量的影響更大,且害蟲間存在的交互效應也對狼蛛的捕食作用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譚昭君等研究發現,狼蛛的捕食率隨光照強度的增加而下降,處於黑暗條件下的狼蛛視覺敏感性增強,有利於更好地適應弱光環境。温度對狼蛛捕食率的影響最大,26℃時狼蛛最活躍,捕食率最高。丁宇悶研究發現,擬環紋豹蛛體內存在多種內共生菌,且內共生菌與獵物體內的共生菌均能對其捕食量產生影響。 [5] 
狼蛛科蜘蛛能對來自獵物的化學信號做出反應,並偏好於最近獵物的相關信號,該化學信號在天敵與獵物間的信息傳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天敵尋找獵物不僅需要依靠化學信息,還要憑藉視覺、觸覺、聽覺和嗅覺的作用。擬環紋豹蛛的聽覺、化學感受器、嗅覺在其尋覓和定位獵物時的作用,隨着聲源間距和獵物體液氣味端距離的增加,其對氣味以及聲音的敏感程度均會下降,對獵物體液氣味的反應比體表氣味更為敏感。汪波等報道,在一定距離下,擬環紋豹蛛可以依靠聽覺定位獵物,且雌蛛對獵物的振翅聲音比雄蛛更敏感。狼蛛還擁有與其他蜘蛛一樣的同類相食行為,該行為可能發生在交配期及其交配前後,且飢餓的狼蛛比飽腹的狼蛛捕食同類物種的比率更高,雌蛛選擇吃掉雄蛛的時期是動態的,取決於雄性作為配偶和食物的相對價值。 [5] 

狼蛛科分佈範圍

狼蛛科是蜘蛛目的第4大科。狼蛛科蜘蛛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 [5] 
狼蛛科分佈圖 狼蛛科分佈圖 [13]

狼蛛科繁殖方式

狼蛛科蜘蛛的繁殖在其行為學研究中佔據重要地位。王洪全等報道了擬水狼蛛的求偶交配和產卵育幼行為等生物學特性,初步描述了擬水狼蛛的求偶和交配過程,但並未提及雄蛛識別雌蛛的方式。陳軍等研究發現,雌蛛蛛絲上具有被之前其他雄蛛佔據過的化學信息,雄蛛利用觸肢上的化學感受器感知該信息,可以識別其是否已交配,並判斷該雌蛛的位置,當雌蛛與雄蛛相遇便表現出求偶行為。除化學信息外,影響狼蛛求偶和交配行為的因素很多。JIAO等研究發現,環境温度對星豹蛛求偶和交配行為有顯著影響,隨着温度的升高,雄性星豹蛛的求偶潛伏期、求偶持續時間和交配持續時間逐漸下降。 [5] 
嚴倩研究表明,擬環紋豹蛛求偶強度隨日齡增大而增強,且求偶強度越高其交配成功率越高。在一個交配系統中,雌蛛與已連續交配精子可能耗盡的雄蛛交配會承擔一定的風險,雄性交配史對隨後交配成功的雌蛛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但對求偶持續時間和求偶強度影響不大匚炯。獨特的攜幼行為是狼蛛區別於其他蜘蛛的重要特徵,但攜幼行為對簡突水狼蛛幼蛛體重增長、發育歷期及產卵率、死亡率、產卵袋數等無顯著影響。吳啓佳發現,星豹蛛雌蛛的配偶選擇能提高其後代的遺傳效果,且星豹蛛雌蛛能夠準確識別幼蛛是否為自己的後代,通過攜幼提高後代的適應度。狼蛛年齡和卵囊是否丟失對狼蛛母體行為和活動能力均有影響,狼蛛卵囊的存在不會限制母蛛的運動,其活動水平與從未交配過的雌蛛相似,但卵囊的丟失會改變母蛛的行為和活動能力,部分母蛛能重新找回並連接上丟失的卵囊。 [5] 

狼蛛科求偶行為

當雌、雄蛛完成最後一次蜕皮,即達到性成熟後,便開始了重要的繁殖活動一般來説,雄蛛的成熟時間旱於雌蛛,成熟的雄蛛在交配前,先將精液通過精網轉移到觸肢器中的貯精囊內,為交配活動作好準備。 [6] 
雌、雄蛛要達到完成交配活動的目的,首先必須能夠相遇,並分辨出是否為同種。由於雌蛛在繁殖活動中起的作用很大,不但負責提供卵細胞,還負責產卵、護卵、攜幼等活動,所以對外界動物總是處於一種捕殺或逃避的狀態。而雄蛛在繁殖活動中僅僅起着提供精細胞的作用交配活動的成功對雄蛛更為有利,因為雄蛛可以與多個雌蛛交配,成功的交配進行的越多,雄蛛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在整個種羣的基因庫中佔的比例就越大當然,雖然成功的交配對雌蛛來講獲益並不像雄蛛獲益那麼大,而且還會帶來產卵、護卵、攜幼等一系列耗費能量和時間的活動,但不通過交配,雌蛛所攜帶的遺傳信息便不能在種羣基因庫中繁衍傳遞。因此,雌蛛必須採取一種接收同種交配而捕殺或逃避異種捕殺的策略。在這種進化選擇作用下,雌蛛在繁殖季節活動性降低,採取坐等的生殖策略,而雄蛛活動性提高,四處尋找雌蛛,並且進化出一套精巧的、變化多樣的求偶儀式。有的蜘蛛的這種求偶儀式甚至可與那些絢麗多姿的雄性鳥類在求偶時的炫耀行為相媲美。 [6] 
一般認為,狼蛛科屬於蜘蛛中視覺較好的類羣,雄蛛在四處尋找雌蛛的過程中,通過視覺便可發現雌蛛。但在自然界中,雌、雄個體之間的空間分佈距離遠遠超出了其視力範圍,如果雄蛛僅僅利用視力隨機尋找雌蛛,必然會浪費許多能量和時間,對其繁殖來講是不利的。而且,雌蛛採取坐等的策略,僅靠雄蛛盲目地四處尋找,也不能保證被雄蛛發現:因此,雄蛛在尋找雌蛛的過程中一定還利用別的線索。 [6] 
許多學者在對狼蛛科蜘蛛某些種類行為的研究中發現,雄蛛在尋找雌蛛的過程中藉助於雌蛛產生的拖絲提供的信息來確定雌蛛的位置。研究發現,狼蛛科雌蛛產生的拖絲上古有性信息素,這種性信息素具有種的特異性。雄蛛通過觸肢上的化學感受器感知這種性信息素,判斷雌蛛是否為同種。同時,由於拖絲從附着盤發出時與進入附着盤時的結構有差異,導致對振動的阻尼不同,雄蛛可能通過觸肢上的觸覺感受器對這種振動傳導差異的感知而判定雌蛛的位置方向。這樣,雄蛛沿着同種雌蛛的拖絲而發現雌蛛的能力就使得其比那些在複雜環境中依靠隨機相遇到雌蛛的雄蛛具有更大的繁殖成功率。同時,雌蛛的拖絲也能傳遞給雄蛛同種雌蛛存在的信息,這樣便降低了雄蛛求偶行為的潛伏期,從而也有效地降低了發生同種相殘的可能性從雌蛛一方看,拖絲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增大雌蛛目標的範圍,也就能容易地被雄蛛發現,這對雌蛛達到成功繁殖的目的也是有利的。 [6] 
當雄蛛與雌蛛相遇時,便表現出求偶行為。求偶行為可以僅僅通過同種雌蛛在雄蛛眼中產生的視覺信號便能被激發,也可以通過性信息紊對雄蛛產生的嗅覺信激發,或者被視覺信號和嗅覺信號共同作用來激發。雄蛛的求偶動作包括步足、觸肢和腹部的一系列複雜而有序的運動,因此,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求偶舞蹈”。 [6] 
求偶行為隨種類不同而有差別,即使是形態結構十分相近的種之間也存在着細節上的不同。例如草帶豹蛛(Pardosa amentata)是歐洲常見的一種豹蛛,雄蛛的觸肢黑褐色,在求偶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當發現一頭雌蛛時,也許這頭雌蛛在3、4釐米之外,雄蛛立即停下來,抬高身體,伸出2只觸肢,一隻斜向前上方舉起呈45,另一隻斜向前下方舉起呈45,就像一個人在打旗語。保持着這種姿勢,雄蛛抖動觸肢和前足,有時還包括腹部。然後,雄蛛以一種急跳的方式向雌蛛靠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它的“旗語信號”,偶爾快速晃動一下前足。接着更換左右觸肢的位置,一隻向下,另一隻向上。如果雌蛛不接收這種求偶活動,便會衝上前去,將雄蛛趕開。雄蛛會靠長長的步足逃脱雌蛛的捕殺。但幾秒鐘後,雄蛛又會出現在雌蛛面前,不論雌蛛多麼不願意接收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它的表演。當然,如果雌蛛處於一種願意接收雄蛛的狀態,雄蛛的表演便會達到目的,雌蛛會通過擺動前足來表明它願意接收雄蛛。 [6] 
在歐洲另有2種豹蛛——黑頭豹(Pardosa nigriceps)和暗豹蛛在形態上與Pardosa amentata相近,特別是雄性觸肢器結構十分相象,但它們的求偶儀式與上述完全不同。P,nigriceps雄蛛急速轉動它那特別大的黑色觸肢,就像在蹬自行車的人腳所做的運動,同時,交替地將第1步足中的一隻舉起並伸向雌蛛而P1ugubris雄蛛身體高抬,將第1對步足水平伸向兩側,然後突然快速垂直向上舉起一隻觸肢,略停頓後,再舉起另一隻觸肢,並保持一會兒這種姿勢,最後輕輕上下襬動前足,同時放下觸肢。在接觸到雌蛛之前,雄蛛一直在重複上述步驟。 [6] 
在狼蛛科蜘蛛中,也發現有一些種類的雄蛛在求偶過程中發聲,而且發聲的機理並不單單為一種。金黃豹蛛(Pardosa fulvipes)利用第4對步足基節和轉節後側面上的數根鋸齒狀毛與書肺蓋上的角質化脊相摩擦發聲;Lycosa屬和裂蛛屬(Schizocosa)中的許多種類雄蛛利用觸肢脛節端部角質化的銼與跗節基部角質化的刮器摩擦發聲;苔生豹蛛(Pardosa sphagnicola)、申氏豹蛛Pardosa schenkeli)、莉舞蛛(Alopecosa aculeata)、塵舞蛛(Alopecosa pulveralenta)、紅帶潮狼蛛等利用腹部或觸肢敲擊地面發聲。 [6] 
這些狼蛛科蜘蛛發出的聲音有的很大,可以被人耳感知。Kronestedt(I984)對Hygrolycosa rubrosciata的觀察發現,當雄蛛搜尋隱藏的雌蛛對,用腹部敲擊幹樹葉,發出的聲音遠在5m就能被人聽見。在實驗室觀察,雄蛛發出的敲擊聲可以刺激願意交配的雌蛛,雌蛛對此作出反應,擺動身體,敲擊地面,發出不同於雄蛛發出的聲音。在雄蛛靠近雌蛛之前,它們會以一種嚴格的順序來交換這種聲音信號。成熟雄蛛腹部腹面加厚並覆蓋着特化的毛,這與其敲擊行為相對應。 [6] 

狼蛛科交配

當雌蛛通過雄蛛的求偶活動辨認出雄蛛為同種並接受交配時,雌蛛便通過擺動步足、觸肢、身體,以及通過發聲等手段向雄蛛表明同意交配,或者靜止不動,不驅趕求偶的雄蛛,也表示願意交配。此時,雄蛛便靠近雌蛛,進行交配。有的種類還用第1對步足輕拍雌蛛,以激發交配行為。Kronestedt(1986)發現楔形舞蛛(Alopecosa cuneata)的雌蛛要用螫肢抓住雄蛛第1步足膨大的脛節,並將其拉向自己,然後鬆開雄蛛,雄蛛才能與雌蛛交配。 [6] 
狼蛛科蜘蛛交配採取的姿勢為雄蛛爬到雌蛛背上,頭朝向雌蛛尾蠟,用步足將雌蛛抱住。這種姿勢對雄蛛來説危險性很小,在雄蛛鬆開雌蛛跑掉之前,它基本上控制着雌蛛。 [6] 
當雄蛛爬上雌蛛背上進行交配時,雄蛛將頭胸部挪到雌蛛身體的一側,將一側觸肢伸到雌蛛外雌器處,來回摩擦,直到觸肢器生殖球中突鈎住外雌器垂兜,然後插入器在引導器、頂突等的輔助下,伸到交配口處,此時,生殖球血囊充血膨大,使生殖球突出於腔窩之外,插入器通過交配口進入外雌器,將生殖球貯精囊內貯存的精液送入外雌器交配管。然後插入器由外雌器中抽出。有的種類即換為另一側觸肢插入,左右觸肢交替插入。有的種類則為一隻觸肢連續插入多次,再換為另一隻觸肢。在觸肢插入的間隙,雄蛛常常將抽出的觸肢放在螯肢間抽捋,估計是用口器分泌的液體潤滑生殖球。 [6] 
整個交配活動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短的只需要數分鐘,長的可達幾小時。觸肢器生殖球插入次數也有多有少,有的僅有幾次,有的達數百次。Rovner(1974)、Rovner & Wright(1975)等對舞裂蛛(Schizocosa saltatrix)和貪裂蛛(Schizocosa avida)的雄蛛在交配活動中觸肢器的插入的研究表明,觸肢器插入持續時間與插入次數呈線性正相關,疲勞是插入持續時間增大的主要原因,每一觸肢具有相對獨立的控制機制。當交配結束後,雄蛛一般迅即離開雌蛛,以免被雌蛛捕食雄蛛可與多頭雌蛛交配。雌蛛在第1次交配後,通常拒絕其他求偶的雄蛛,但也有接受多次交配的。 [6] 

狼蛛科產卵

交配後的雌蛛經過數天便開始產卵,卵產在卵囊中。狼蛛科蜘蛛雌蛛產卵的步驟大致相同,例如豹蛛屬(Pardosa)雌蛛在產卵時,先將絲附着於周圍物體上,形成一個“支架”,在這個支架上,雌蛛結一個與其體長差不多大的絲盤。在結絲盤的過程中還要用它的觸肢探觸絲盤的周緣,以檢查絲盤的大小是否合適。織好的絲盤呈平面狀或淺盤狀,形成卵囊的基底,卵產在其上。真正產卵的時間只有數分鐘,蜘蛛在絲盤上身體呈弓形,擠出一滴滴粘液,裏面包含產的卵,粘液的粘性可以使產出的卵粒集成球形,不至於散開到絲盤的邊緣。當雌蛛產完卵後,保持姿勢不變,在絲盤上打轉,分泌出一層絲來覆蓋卵隨着旋轉,雌蛛腹部降低。這一步驟完成後,雌蛛將扁凸的雛形卵囊由支架上取下,抱在螯肢、觸肢和第3對步足之間,將頂部與底部縫合起來,然後將其轉動,加上一些絲,使得卵囊幾乎成球形。此時,卵囊便算做成了。 [6] 
雌蛛產卵的時間僅數分鐘, 產卵時雌蛛身體呈弓狀,以此擠出粘液及卵,粘液將產出的卵粒粘集成球,防止其散落至絲盤邊緣。雌蛛產完卵後,通過在絲盤上轉動分泌蛛絲來包裹卵。隨後,雌蛛將卵袋從產褥上取下,環抱在鰲肢、觸肢和步足之間,並將卵袋的頂與底部縫合,重新裹上蛛絲織成一個類似球形的卵袋。卵袋由2片絲膜結合而成,中央為縫合帶。卵袋最初呈白色,隨後顏色逐漸變加深,呈灰色。卵袋及卵的大小、數量隨種類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説,體型越大的狼蛛產卵越大,數量也多,卵袋也相對較大。 [6] 

狼蛛科攜幼

狼蛛科蜘蛛在繁殖行為方面的另一個獨特性是母蛛具有揹負幼蛛的行為孵出的幼蛛攀附聚集在母蛛腹部背面,由母蛛攜帶。數日之後,待幼蛛體內的卵黃消耗殆盡,幼蛛始離開母蛛,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在別的蜘蛛類羣中是沒有的。幼蛛在卵囊內先蜕一次皮,然後才出卵囊。幼蛛出卵囊前,母蛛常用螯爪沿縫合帶處將卵囊撕開一個小孔,然後保持靜止不動,後足靠在卵囊兩側,有時用足彈動卵囊,使幼蛛從卵囊中爬出來,沿着母蛛的附破爬上腹部從幼蛛開始爬出卵囊到全部爬至母體,約需數小時時間。 [6] 

狼蛛科下級分類

125屬2397種
序號
學名
命名者及年
1
Acantholycosa
Dahl, 1908
2
Adelocosa
Gertsch, 1973
3
Agalenocosa
Mello-Leitão, 1944
4
Aglaoctenus
Tullgren, 1905
5
Algidus
Simon, 1898
6
Allocosa
Banks, 1900
7
Allotrochosina
Roewer, 1960
8
Alopecosa
Simon, 1885
9
Amblyothele
Simon, 1910
10
Anomalomma
Simon, 1890
11
Anomalosa
Roewer, 1960
12
Anoteropsis
L. Koch, 1878
13
Arctosa
C. L. Koch, 1847
14
Arctosippa
Roewer, 1955
15
Arctosomma
Roewer, 1960
16
Artoria
Thorell, 1877
17
Artoriellula
Roewer, 1960
18
Artoriopsis
Framenau, 2007
19
Aulonia
C. L. Koch, 1847
20
Auloniella
Roewer, 1960
21
Birabenia
Mello-Leitão, 1941
22
Bogdocosa
Ponomarev & Belosludtsev, 2008
23
Brevilabus
Strand, 1908
24
Bristowiella
Saaristo, 1980
25
Camptocosa
Dondale, Jiménez & Nieto, 2005
26
Caporiaccosa
Roewer, 1960
27
Caspicosa
Ponomarev, 2007
28
Costacosa
Framenau & Leung, 2013
29
Crocodilosa
Caporiacco, 1947
30
Cynosa
Caporiacco, 1933
31
Dejerosa
Roewer, 1960
32
Deliriosa
Kovblyuk, 2009
33
Diahogna
Roewer, 1960
34
Diapontia
Keyserling, 1876
35
Dingosa
Roewer, 1955
36
Dolocosa
Roewer, 1960
37
Donacosa
Alderweireldt & Jocqué, 1991
38
Dorjulopirata
Buchar, 1997
39
Draposa
Kronestedt, 2010
40
Dzhungarocosa
Fomichev & Marusik, 2017
41
Edenticosa
Roewer, 1960
42
Evippa
Simon, 1882
43
Evippomma
Roewer, 1959
44
Foveosa
Russell-Smith, Alderweireldt & Jocqué, 2007
45
Geolycosa
Montgomery, 1904 – burrowing wolf spiders
46
Gladicosa
Brady, 1987
47
Gnatholycosa
Mello-Leitão, 1940
48
Gulocosa
Marusik, Omelko & Koponen, 2015
49
Halocosa
Azarkina & Trilikauskas, 2019
50
Hesperocosa
Gertsch & Wallace, 1937
51
Hippasa
Simon, 1885
52
Hippasella
Mello-Leitão, 1944
53
Hoggicosa
Roewer, 1960
54
Hogna
Simon, 1885
55
Hognoides
Roewer, 1960
56
Hyaenosa
Caporiacco, 1940
57
Hygrolycosa
Dahl, 1908
58
Kangarosa
Framenau, 2010
59
Katableps
Jocqué, Russell-Smith & Alderweireldt, 2011
60
Knoelle
Framenau, 2006
61
Lobizon
Piacentini & Grismado, 2009
62
Loculla
Simon, 1910
63
Lycosa
Latreille, 1804
64
Lycosella
Thorell, 1890
65
Lysania
Thorell, 1890
66
Mainosa
Framenau, 2006
67
Malimbosa
Roewer, 1960
68
Margonia
Hippa & Lehtinen, 1983
69
Megarctosa
Caporiacco, 1948
70
Melecosa
Marusik, Omelko & Koponen, 2015
71
Melocosa
Gertsch, 1937
72
Minicosa
Alderweireldt & Jocqué, 2007
73
Molitorosa
Roewer, 1960
74
Mongolicosa
Marusik, Azarkina & Koponen, 2004
75
Mustelicosa
Roewer, 1960
76
Navira
Piacentini & Grismado, 2009
77
Notocosa
Vink, 2002
78
Nukuhiva
Berland, 1935
79
Oculicosa
Zyuzin, 1993
80
Ocyale
Audouin, 1826
81
Orinocosa
Chamberlin, 1916
82
Ovia
Sankaran, Malamel & Sebastian, 2017
83
Paratrochosina
Roewer, 1960
84
Pardosa
C. L. Koch, 1847 – thinlegged wolf spiders
85
Pardosella
Caporiacco, 1939
86
Passiena
Thorell, 1890
87
Pavocosa
Roewer, 1960
88
Phonophilus
Ehrenberg, 1831
89
Pirata
Sundevall, 1833 – pirate wolf spiders
90
Piratula
Sundevall, 1833
91
Portacosa
Framenau, 2017
92
Proevippa
Purcell, 1903
93
Prolycosides
Mello-Leitão, 1942
94
Pseudevippa
Simon, 1910
95
Pterartoria
Purcell, 1903
96
Pyrenecosa
Marusik, Azarkina & Koponen, 2004
97
Rabidosa
Roewer, 1960
98
Satta
Lehtinen & Hippa, 1979
99
Schizocosa
Chamberlin, 1904
100
Shapna
Hippa & Lehtinen, 1983
101
Sibirocosa
Marusik, Azarkina & Koponen, 2004
102
Sosippus
Simon, 1888
103
Syroloma
Simon, 1900
104
Tapetosa
Framenau, 2009
105
Tasmanicosa
Roewer, 1959
106
Tetralycosa
Roewer, 1960
107
Tigrosa
Brady, 2012
108
Trabea
Simon, 1876
109
Trabeops
Roewer, 1959
110
Trebacosa
Dondale & Redner, 1981
111
Tricassa
Simon, 1910
112
Trochosa
C. L. Koch, 1847
113
Trochosippa
Roewer, 1960
114
Tuberculosa
Framenau & Yoo, 2006
115
Varacosa
Chamberlin & Ivie, 1942
116
Venator
Hogg, 1900
117
Venatrix
Roewer, 1960
118
Venonia
Thorell, 1894
119
Vesubia
Simon, 1909
120
Wadicosa
Zyuzin, 1985
121
Xerolycosa
Dahl, 1908
122
Zantheres
Thorell, 1887
123
Zenonina
Simon, 1898
124
Zoica
Simon, 1898
125
Zyuzicosa
Logunov, 2010 [1] 

狼蛛科保護現狀

狼蛛科保護級別

截至2018年,狼蛛科下蜘蛛共有21種被收錄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中,其中3種為極危(CR)、6種瀕危(EN)、3種易危(VU)。具體保護級別情況如下表: [9] 
中文名
學名
保護級別
評估時間
大沙漠狼蛛
Hogna ingens
極危(CR)
2014
/
Hogna cinica
2017
天堂島狼蛛
Lycosa elysae
2017
考艾島洞狼蛛
Adelocosa anops
瀕危(EN)
1996
/
Vesubia jugorum
2016
海灣狼蛛
Hogna nefasta
2017
/
Hogna inexorabilis
2017
/
Dolocosa dolosa
2017
/
Lycosa ringens
2017
/
Pardosa diuturna
易危(VU)
1996
/
Sosippus placidus
1996
/
Hogna ligata
2017

狼蛛科種羣現狀

狼蛛科蜘蛛的分佈範圍較廣,截至2023年,該科中的海灣狼蛛(Hogna nefasta)、天堂島狼蛛(Lycosa elysae)等10種狼蛛的種羣數量呈下降趨勢,餘下種類的狼蛛科動物種羣數量較為穩定。 [9] 

狼蛛科瀕危原因

人類稻田活動對狼蛛科動物棲息生境選擇具有負面影響,過量使用化學農藥、人類頻繁的農事活動等均可能會對該科動物造成巨大災害。如阿維菌素和丁草胺等化學農藥對擬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具有顯著的驅避作用。研究表明,化學農藥使用劑量即使處於指南推薦範圍內,擬水狼蛛對獵物的攻擊頻率、捕食效率及其活躍時間也會顯著降低。 [5]  [10] 

狼蛛科保護措施

狼蛛科蜘蛛的保護措施主要是通過建立保護區並定期監測,以及制定相關規定予以保護。在葡萄牙,馬德拉自然公園(Parque Natural da Madeira)會定期監測大沙漠狼蛛的種羣分佈及數量規模變化的趨勢,為後續的保護工作提供可靠數據,還會對其主要棲息地環境進行維護。另外還嘗試向其他合適的區域遷移大沙漠狼蛛種羣,以防止其在原始棲息地遭遇滅絕的風險,也可以促進觀光旅遊業發展。而在聖赫勒拿島,當地在2016年,將海灣狼蛛列入無脊椎保護動物策略(St Helena Invertebrate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明確該物種受到環保條例的保護。 [11-12] 

狼蛛科主要價值

狼蛛科生態

狼蛛科蜘蛛是重要的捕食天敵之一,在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5]  狼蛛科蜘蛛多樣性豐富度高,存在着多種多樣的生活史和生態偏好,是生態系統中一類關鍵的捕食性天敵,其活動能力及適應性強,對城市變化反應快速,是重要的環境指示類羣。 [5] 

狼蛛科科研

狼蛛科動物的毒液是生物分子的豐富來源,具有多種活性,包括調節或阻斷離子通道、抗蟲、抗癌、降壓和抗菌活性等。該科動物毒液中有許多線性抗菌肽(AMP),對多種微生物具有廣泛的活性,可以作為新型藥物模型應用。 [7]  英國 《自然》週刊表明從一些狼蛛科動物的毒液中分離出來一種狼蛛毒液肽能夠通過阻斷拉伸激活離子通道(SAC) 的途徑防止心臟病。 [8] 
參考資料
  • 1.    Lycosidae Sundevall, 1833  .ITIS[引用日期2023-11-09]
  • 2.    張志升,中國蜘蛛生態大圖鑑[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09:344
  • 3.    陳樟福,張貞華編著,浙江動物志 蜘蛛類[M].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01:197
  • 4.    周善義主編,廣西大明山昆蟲[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2:317
  • 5.    易傑羣,劉敏,肖榕,武韓,劉鍵柏,李繼虎,朱家雲,付迪,張逸飛,成印潔,盧穎林,安玉興.狼蛛科蜘蛛的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科學,2022,50(7):59-66
  • 6.    陳軍,宋大祥.狼蛛科蜘蛛的繁殖行為[J].蛛形學報,1999,8(1):55-62
  • 7.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Lycosidae (Sundevall, 1833) Spiders  .PubMed[引用日期2023-11-09]
  • 8.    張家林主編. 家庭醫療保健處方[M]. 海拉爾: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2: 471-472
  • 9.    狼蛛科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3-11-09]
  • 10.    姚成志. 三種稻田常用農藥對擬水狼蛛行為的影響[D]. 揚州:揚州大學, 2016
  • 11.    Desertas Wolf Spider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引用日期2023-11-09]
  • 12.    Prowling Wolf Spider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引用日期2023-11-09]
  • 13.    Lycosidae  .gbif[引用日期2023-11-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