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狼狽為奸

(漢語成語)

鎖定
狼狽為奸(拼音:láng bèi wéi jiān)是一則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 [2] 
“狼狽為奸”本義是狼和狽合夥作惡(狽:傳説中的一種野獸;為奸:做壞事),後比喻互相勾結幹壞事;在句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2] 
中文名
狼狽為奸
外文名
work in collusion with each other
拼    音
láng bèi wéi jiān
近義詞
同流合污沆瀣一氣臭味相投一丘之貉
反義詞
情投意合志同道合
出    處
《酉陽雜俎》
注音字母
ㄌㄤˊ ㄅㄟˋ ㄨㄟˊ ㄐㄧㄢ
語法結構
主謂式
成文用法
謂語定語狀語

狼狽為奸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狼,大如狗,蒼色從作聲諸竅皆沸……或言狼狽是兩物,狽前足絕短,每行常駕於狼腿上,狽失狼則不能動,故世言事乖者稱狼狽。臨濟郡西有狼冢。近世曾有人獨行於野,遇狼數十頭,其人窘急,遂登草積上。有兩狼乃入穴中,負出一老狼。老狼至,以口拔數莖草,羣狼遂竟撥之。積將崩,遇獵者救之而免。其人相率掘此冢,得狼百餘頭殺之,疑老狼即狽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六) [2] 
  • 衍生典故
狼前二足長,後二足短;狽前二足短,後二足長。狼無狽不立,狽無狼不行。(明·黃道周《博物典匯》) [3] 
後人根據以上故事提煉出了“狼狽為奸”這個成語。

狼狽為奸成語故事

狼狽為奸
狼狽為奸(3張)
狼和狽是兩種不同的野獸,它們形狀十分相似,性情也十分相近。它們之間所不同的是,狼的兩條前腿長,兩條後腿短;而狽正好相反、它的兩條前腿短,而兩條後腿長。這兩種野獸,常常一起出去偷吃人類畜養的家畜,對人類造成很大的危害。
傳説有一次,狼和狽一起來到一家農民的羊圈外面,它們知道里面有好多的羊,便打算偷一隻羊來吃。可是,羊圈築得很高,又很堅固,既跳不過去,也撞不開門,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
它們商量了一會兒,終於有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狼騎在狽的脖頸子上面,再由狽用兩條長腿站立起來,把狼扛得高高的,然後狼再用它的兩條長長的前腿,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於是,那狽便蹲下身來,讓狼爬到身上,然後用前腳抓住羊圈的竹籬,慢慢地把身子站直。等狽站直後,狼再將兩隻後腳站在狽的脖頸上,慢慢站直,把兩隻長長的前腿伸進竹籬,猛地抓住了一隻在竹籬旁的羊。
在這次行動中,如果單單隻有狼,或只有狽,都一定沒辦法爬上羊圈,把羊偷走;可是,它們卻會利用彼此的長處,互相合作,而把羊偷走。 [3] 

狼狽為奸成語寓意

傳説狽失去了狼就不好自由行動,因此人們常稱事情不順為“狼狽”;但狼和狽在一起時,卻可以相互利用,做更大的壞事,所以後人也常用“狼狽為奸”指一起合謀做壞事。社會上經常有一些為非作歹的人相互勾結在一起,做一些損人利己的壞事。應該極力打擊這種惡劣行為,並積極勇敢地與他們作鬥爭。 [4] 

狼狽為奸成語用法

  • 成文用法
“狼狽為奸”比喻惡人相互勾結在一起做壞事;在句子中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2] 
  • 運用示例
  1.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八五回》:“安祿山同李林甫狼狽為奸,今林甫死後,罪狀昭著,安祿山心不自安,目前必有異謀。” [1] 
  2. 清·昭槤《嘯亭雜錄·王述庵書》:“諸生之不平則鳴,有何足怪?惟是時承審之員,非該令平日結納之上司,即系狼狽為奸之寅好。” [5] 
  3. 清·夏燮《中西紀事‧互市檔案》:“惟十三洋行與公司交通既久,狼狽為奸,反以為不便。” [5] 
  4. 聞一多《謹防漢奸合法化》:“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永遠是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的,所以兩種鬥爭永遠得雙管齊下。” [5] 
參考資料
  • 1.    狼狽為奸  .漢典[引用日期2015-10-14]
  • 2.    袁暉主編.歷代寓言選 上[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07:399-400
  • 3.    張明啓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 下[M]. 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烏魯木齊: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1.05:426-427
  • 4.    韓文傑主編.成語故事 秋 少年版[M].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13.10:79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