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狼牙山五壯士

(琵琶協奏曲)

鎖定
作曲家呂紹恩根據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一個真實故事,創作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作者以高度的熱情,獨特的表現手法,歌頌了五壯士英勇抗日的英雄事蹟。
此曲不僅繼承了我國傳統琵琶武曲的表現手法,而且借鑑了西洋的作曲技巧,全曲結構嚴謹,形象鮮明,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琵琶曲的創作和演奏技術。 [1] 
作品名稱
狼牙山五壯士
外文名
Langya Shan Five Heroic Men
作品別名
狼牙山五壯士
作    者
呂紹恩
創作年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
作品出處
真實故事改編
文學體裁
琵琶曲
樂曲開頭是一個節奏自由的引子。悲壯有力的角調式主題音調在琵琶的中低音區反覆呈現,強烈地渲染出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悲壯肅穆氣氛。緊接着,琵琶奏出了堅定有力的旋律和類似軍樂的雄壯音調,塑造了出沒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區,頑強打擊敵人的八路軍戰士的英雄形象。
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主體,先是一段表現敵人形象的樂曲:鬼鬼祟祟、縮頭縮腦。然後,作者借鑑傳統琵琶武曲的掃拂、夾掃等演奏技法,並運用了大量的不協和和絃、頻繁的轉調、三連音的節奏型以及敵我主題音調的交織、衝突等手法,刻劃敵人的兇暴殘忍的嘴臉,描繪了五壯士的英勇不屈,浴血奮戰的情景。
第三部分是抒情性的。先在琵琶的最低音區奏出緩慢沉痛的曲調,表達人民對狼牙山五壯士的深沉悼念,然後在高音區用長輪奏出充滿深情的歌唱性旋律,表達了對英雄的熱烈歌頌。最後,樂曲用掃拂和輪雙弦技法演奏,音樂充滿力量,震撼人心,全曲結束。
作者呂紹恩先生採用了傳統琵琶武套曲的表現手法,運用民族的五聲音階調式排列為基礎,結合西洋大小調式的作曲技法,在旋律進行中更多地配置了三和絃、七和絃的和聲音響,提升了琵琶這一樂器在功能上的發揮作用,同時由於新的演奏技法加入,增加了演奏技術的難度,拓展了許多嶄新的琵琶演奏手法,標誌着當今琵琶演奏技巧高峯的一首代表作品。該曲結構非常嚴謹,音樂形象表現也極為鮮明。樂曲通過敍述性手法的寫作,充分發揮了琵琶這一表演樂器的演奏特點。以模擬性節奏與象徵性旋律為基點,戲劇性地渲染了中國人民抗日將士無畏強暴,奮勇殺敵,不屈不饒地與敵人頑強作戰的情景。
作者不受其傳統琵琶曲較固定模式的約束,用現代的作曲法套路在定調上根據樂曲意境發展的需要採納了F、D、E、G各調的穿插運用,使旋律發展層次更清晰且對比性強,技術運用上排除了左手習慣於在傳統樂曲中調性概念較狹隘的演奏方法,尤為突出的是在旋律進行中運用了許多變化音,左手則大量採用了和絃按法,從而更挖掘了左手技術的潛在力。為了更真實地描寫敵人殘忍、狡猾、粗暴的本性,在樂曲進行中運用了許多密集型減和絃,在體現敵我交戰中旋律進行以半音階上行與全音階模進的特殊手法。節奏上採用了散板、連續附點以及民族樂曲中較少使用的七連音等複雜節奏。使樂曲進行更富有敍述性、戲劇性,為該樂曲增添了許多亮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