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狼串

鎖定
狼串又名狼帳、狼杖(狼丈)、福州鼓、福州杖鼓、福建杖鼓、福建長鼓、弄杖、狼鼓、狼唱、蓬蓬鼓。福建民間傳統打擊樂器,與朝鮮長鼓、瑤族長鼓、壯族蜂鼓一樣都是中國古代細腰鼓類樂器的遺存。現今漢族樂器中極為少見細腰沙漏型鼓,在福建留存的狼帳鼓是中華樂器的活化石。多用於閩劇伴奏和福建民間器樂合奏“福州茶亭十番音樂”、泉州籠吹、“漳州南詞”、“台灣十全腔”等福建民間音樂。同時也是福州語十邑地區以及延平、寧德、閩中南、台灣等地迎神賽會、鑼鼓競鬥等民間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是真正獨具閩越特色的樂器。
中文名
狼串
別    名
狼帳
別    名
狼杖(狼丈)
福州鼓
功    能
擊打樂器

狼串狼串的歷史

公元10世紀末的北宋時期,始有杖鼓之名,並用於宮廷燕樂的大麴部、鼓笛部中。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明帝、宋開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獨奏,如鼓笛曲是也。今時杖鼓,常時只是打拍,鮮有專門獨奏之妙。”詳細地敍述了唐宋時期杖鼓的不同演奏方法,唐代兩頭都用杖敲,便叫作“兩杖鼓”,唐玄宗李隆基和宋?都善於演奏這種樂器,曲目多為獨奏曲;宋代是一頭用杖敲,一頭用手拍,常用於敲擊節奏,很少有技藝高超的獨奏。到了元代,對杖鼓的記載更為詳盡,《元史·禮樂志》中説:“杖鼓,制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明清兩代的文獻都提到了杖鼓,明代王圻《三才圖會》:“ 廣首而纖腰,兩頭擊之,聲相應和。”清《欽定大清會典圖》:“杖鼓,上下兩面冒革於鐵圈,復楦以木匡,細腰。”
11世紀初,杖鼓從我國東傳高麗,成為朝鮮族的重要樂器。清代以後,杖鼓在我國中原大地銷聲匿跡,如今漢族地區只有福建狼帳仍然在民間流傳。
狼串、狼帳、福州鼓 狼串、狼帳、福州鼓
狼串即指細腰鼓,福建籍古代音樂家陳暘所著的《樂書》卷一百三十七説:“腰鼓之制,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纖腹。”這種打擊樂器只在福建福州、朝鮮族及瑤族、壯族等地區還留存有這種樂器活化石。朝鮮族稱為“長鼓”,廣西壯族則稱這種腰鼓為“蜂鼓”。

狼串狼串的形制

狼串 狼串
木製鼓身,細長、中空,左右兩頭一大一小為圓形,羊皮為面(或牛皮、蛇皮),附網狀細繩和硬圈,用以調節鼓皮鬆緊,改變音高和音色。大頭一端鼓面直徑約18-22釐米,小頭一端直徑約9-13釐米,鼓身全長約57-71釐米,兩頭的顏色多為湖藍色或綠色,中間紅色。按個頭大小常分為大、中、小三種。

狼串狼串的演奏

狼串 狼串
演奏時,左手握住鼓腰或背在身上,右手五指併攏,用手指第一、二節部位拍擊大頭鼓面。在福州十番音樂中,多和着旋律的律動,擊出XXO 、X-X等特色節奏型。

狼串狼串的音響效果

狼串的發音通透有力,增添了樂隊打擊樂的色彩,特別在樂曲的高潮時,擊出重而快的似戰鼓一樣的雄壯的聲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它具有融合打擊樂器的音色,使之“抱成團”的作用。 [1] 
參考資料
  • 1.    施惟 陳華.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福州: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