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狹葉藜蘆

鎖定
狹葉藜蘆(Veratrum stenophyllum Diels)是藜蘆科藜蘆屬植物,植株高達1米許,莖基部有數枚淺白色或棕褐色的膜質鞘;鞘枯死後,成為帶網眼的纖維網或至少在鞘端如此。葉在下部的(近基生)帶狀、狹矩圓形、倒披針形或有時近狹鐮刀狀。圓錐花序具密集的花;側生總狀花序軸纖弱,通常着生雄性花,頂生總狀花序生兩性花。蒴果直立,緊密而伏貼於花序主軸。花果期7-10月。 [1] 
狹葉黎蘆主要分佈於中國雲南(西北部、西南部至中部)和四川(西部)。 [2]  生長於海拔2000-4000米的山坡草地上或林下陰處。 [1] 
根或根莖可以入藥,收載於1996年版《雲南省中藥材標準》,味苦、辛、寒,有毒,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殺蟲毒之功效,用於中風痰壅、喉不通暢、跌打損傷、風濕疼痛、創傷止血、疥癬、惡瘡等。 [3]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狹葉藜蘆
拉丁學名
Veratrum stenophyllum Diels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百合目
藜蘆科
藜蘆屬
狹葉藜蘆
命名者及年代
Diels,1912

狹葉藜蘆形態特徵

狹葉藜蘆外部形態

狹葉藜蘆
狹葉藜蘆(6張)
植株高達1米許,莖基部有數枚淺白色或棕褐色的膜質鞘;鞘枯死後,成為帶網眼的纖維網或至少在鞘端如此。葉在下部的(近基生)帶狀、狹矩圓形、倒披針形或有時近狹鐮刀狀,長約30釐米或更長,寬1.5-2.5(-8-8.5)釐米,先端鋭尖,基部收窄為鞘,抱莖,兩面無毛。 [6] 
圓錐花序具密集的花;側生總狀花序軸纖弱,通常着生雄性花,頂生總狀花序生兩性花;總軸和枝軸密生淺白色綿狀毛,每一側生花序基部有1枚長於或短於側生花序的苞片;花被片淡黃綠色,近直立或平展,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通常長5-7毫米,寬3-4毫米,先端稍尖,基部收窄為短柄狀,全緣,背面基部稍有毛,無明顯可見的腺體;側生花序上的花梗長(1-)2-3(-4)毫米,小苞片近等長於或長於花梗,背面生綿狀毛;子房近矩圓形,無毛。蒴果直立,緊密而伏貼於花序主軸。花果期7-10月。 [1] 

狹葉藜蘆內部結構

根:表皮細胞1列,排列緊密,類長方形或長方形。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皮層寬廣,佔根橫切面的大部;壁薄,內含澱粉粒,外側多裂隙,黏液細胞較多,內含草酸鈣針晶,針晶成束或散在。內皮層細胞多切向延長,內壁及側壁增厚呈馬蹄狀,通道細胞多單個,中柱鞘薄壁細胞類圓形、類橢圓形或類多角形。初生木質部束8-14原型,與初生韌皮部束相間排列。髓不明顯。 [3] 
鱗莖:由5層鱗葉逐層包裹成類圓形。鱗葉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切向延長,上表皮細胞稍小,下表皮細胞稍大。葉肉組織無分化,均由大型薄壁細胞構成,內含澱粉粒;靠近下表皮部位散有黏液細胞,內含有草酸鈣針晶束;中部有小型外韌型和雙韌形維管束分佈,外韌型維管束木質部導管2-6餘個,雙韌型維管束木質部導管5-10餘個。 [3] 

狹葉藜蘆產地生境

狹葉黎蘆主要分佈於中國雲南(西北部、西南部至中部,如兩江、迪慶、大理、怒江、保山、德宏、臨滄、楚雄、昆明、曲靖等地區)和四川(西部)。 [2]  狹葉黎蘆生長於海拔2000-4000米的山坡草地上或林下陰處。 [1]  狹葉黎蘆喜歡在肥沃、疏鬆、潮濕、排水良好的腐殖質土壤或砂質土壤環境中生長。 [3] 

狹葉藜蘆生長習性

狹葉藜蘆一般都在春季出苗長葉,7-9月份為花期,9-10月份為果期,10-11月份開始倒苗進入冬眠期。主根短而粗,不能有效的深入地下吸收深層土壤中的水分,莖不明顯,減弱了水分的輸導作用,鬚根特別發達,可達20多條,對水分和土壤中礦物質成分需求量較大。葉片長表面積大且表面不被蠟質,具有較強的蒸騰作用,水分較易散失。 [3] 

狹葉藜蘆繁殖方法

狹葉藜蘆的自然繁殖方式為有性繁殖,花兩性和雄花單性,兩性花主要分佈在頂生總狀花序上,偶有雄花;雄花多分佈在側枝上,花序的結構特點不利於自然繁殖,致使繁殖率大大降低。同一居羣的披麻草多呈稀疏點狀分佈,且同一居羣的披麻草開花植株所佔比例較少(其開花機制待進一步研究),其分佈情況也大大降低了自然繁殖率。 [3] 

狹葉藜蘆栽培技術

生長期間適當添加牛、羊、馬糞等有機肥,可促進根狀莖的生長。 [3] 
狹葉藜蘆 狹葉藜蘆

狹葉藜蘆主要價值

藥用:根或根莖可以入藥,收載於1996年版《雲南省中藥材標準》,味苦、辛、寒,有毒,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殺蟲毒之功效,用於中風痰壅、喉不通暢、跌打損傷、風濕疼痛、創傷止血、疥癬、惡瘡等。 [3] 
化學成分:狹葉藜蘆含介芬胺、B1-查茄鹼(B1-chaconine)、棋盤花胺、3-當歸棋盤花胺、茄定二烯二醇(etiolin)、3-藜蘆酰棋盤花胺。 [2] 
參考資料
  • 1.    狹葉藜蘆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尹子麗,譚文紅,楊仙雨,張潔.披麻草三種基源植物的研究進展*[J].雲南中醫中藥雜誌,2014,(第3期):60-62
  • 3.    尹子麗,謝暉,張潔.披麻草生物學特性初步研究*[J].雲南中醫中藥雜誌,2016,(第4期):54-57
  • 4.    狹葉藜蘆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9-19]
  • 5.    狹葉藜蘆 Veratrum stenophyllum|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14]
  • 6.    狹葉藜蘆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