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狹喙龍

(蛇頸龍目上龍科短頸龍亞科古生物)

鎖定
狹喙龍(Stenorhynchosaurus munozi ) [1]  生活在白堊紀巴列姆階的哥倫比亞,是一種大型的上龍科海生爬行動物。
中文名
狹喙龍
拉丁學名
Stenorhynchosaurus munozi
別    名
窄吻龍
動物界
蜥形綱
蛇頸龍目
上龍科
狹喙龍屬
穆諾茲 狹喙龍
亞    科
短頸龍亞科
分佈區域
哥倫比亞

狹喙龍物種學史

狹喙龍正模標本2005年被描述並被歸類於短頸龍屬 [2]  ,被認為屬於盧氏短頸龍,或被認為是短頸龍屬的一個新物種,被稱作“短頸龍VL”(意為發現於Leiva山谷的短頸龍)或短頸龍sp(意為短頸龍屬未命名種),在2013年巨頭龍屬從短頸龍屬獨立出去後,於2016年獨立出短頸龍屬,成為新屬狹喙龍屬 [1] 

狹喙龍化石標本

正模標本
狹喙龍正模標本編號VL17052004-1 [1-2]  ,出土於Leiva山谷,是一具相當完整的化石,甚至曾經是最完整的短頸龍屬化石。正模標本頭長1.311米,體長約5.3米,體重約1.5噸。
MP050310-1
狹喙龍標本MP050310-1 狹喙龍標本MP050310-1
狹喙龍標本MP050310-1 [3] 薩奇卡龍化石皆出土於薩奇卡村。標本MP050310-1保留了完整的頭部,體型遠大於正模標本,頭長1.65米,下頜長2米,體長約7.7米,重4.5噸。

狹喙龍形態特徵

狹喙龍四肢

狹喙龍是鰭狀肢比例最大的白堊紀上龍。

狹喙龍牙齒

狹喙龍正模只保留了一顆孤立的牙齒,牙齒截面為圓形,只在牙尖處形成一個較小的三角面形。而新發現的MP050310-1標本,下頜聯合處的牙齒保存的還不錯,而且顯示出明顯的亞三角面形結構,這和凱萬上龍是一樣的。但是狹喙龍牙齒依然沒有切割邊緣,只有一些脊線。至於為何牙齒形態與正模不同,可以用牙齒的分化來解釋。新標本記錄的牙齒是下頜聯合那幾顆大牙,正模可能是後面的小牙。綜上所述,牙齒形態也更好了(亞三角面形牙齒比圓錐形牙齒更適合切割獵物),體型也更大了,狹喙龍應該還是能有效捕獵大型獵物的。在巴列姆期的哥倫比亞的海洋中,是僅次於生命·薩奇卡龍(Sachicasaurus vitae)的次級掠食者。

狹喙龍棲息環境

薩奇卡龍生活在巴列姆階的哥倫比亞,1.26-1.24億年前,帕哈組(Paja Formation)。這個地層還發現了其它上龍,包括早巴列姆階的阿科斯塔龍,與狹喙龍同處於巴列姆階晚期的薩奇卡龍,以及阿普第階的波亞卡克柔龍。這也意味着,早在巴列姆階,上龍的多樣性就已經恢復得很好了。該地層還發現了兩種蛇頸龍,薄板龍類的卡拉瓦亞龍和真薄板類的萊瓦泳龍,兩種温多雷魚龍科的魚龍,鋒齒魚龍和穆伊斯卡魚龍,以及安地斯龍超科的蜥腳類帕迪亞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