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狹口蛙

鎖定
狹口蛙,姬蛙科一屬。約有10種。 [1] 
中文名
狹口蛙
姬蛙科

狹口蛙分佈範圍

分佈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如俄羅斯、朝鮮半島、中國至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地。中國有4種和1個亞種,除江西、湖南、內蒙古、寧夏、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區外,其他省區分別有不同物種分佈。

狹口蛙形態特徵

一般雄蟾體長35~46毫米、雌蟾39~54毫米,大者60~77毫米(如花狹口蛙)。頭部小,頭寬大於頭長,吻短,吻端圓,舌卵圓形,後端無缺刻。齶部橫置2膚稜。皮膚厚,較光滑,背面有小疣或呈圓疣。枕部膚溝明顯。雄蛙腹面胸、腹部有厚的皮膚腺。前肢帶無鎖骨。前喙骨和肩胸骨小。四肢短,蹠突發達,呈強刃狀、趾間具蹼。蛙背面及四肢背面多有不規則黑斑,有的種背面呈棕黃色。

狹口蛙生活習性

生活於海拔2 400米以下的平原或山區的土穴、草叢或石下。白天常以跗蹠部蹠突掘土,並將整個身體埋藏於泥土內。夜晚出外覓食,以蟻類為食,也捕食昆蟲及其他小動物。該蛙類皮膚厚,有利於保持體內水分,營穴居生活。繁殖季節因種而異,分別在5~8月,當大暴雨降臨後成蛙傾巢而出,雌雄蛙集羣於臨時水坑或水溝內交配產卵,此時雄蛙發出洪亮而低沉的鳴聲;雌蛙產卵數量因種而不同,一般1 600~3 200粒;卵單粒呈帽狀漂浮在水面,胚胎可充分吸收陽光和氧氣,因此發育很快,20小時即孵出小蝌蚪。蝌蚪全體27~47毫米;口部呈馬蹄形,無唇齒,無角質頜,無唇乳突。出水孔位腹後部中央。20~23天蝌蚪即可變成幼蛙。幼蛙登陸營穴居生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