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獅舞(白紙坊太獅)

鎖定
獅舞(白紙坊太獅),北京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白紙坊太獅最初是行香走會中的一種表演形式,後逐步獨立出來。它起源於北京宣武區白紙坊的太獅老會。據説太獅老會成立於清代乾隆五年(1740),同治九年(1870)白紙坊地區的大户李庭樸、陳子鶴出面重整太獅老會,兩人先後擔任會首。白紙坊太獅表演時,一黃一藍兩隻太獅同時出場,兇猛粗獷、形神兼備,具有鮮明中國民間“北派”舞獅特徵。白紙坊太獅是北派獅舞藝術的突出代表,集中體現了北京尤其是宣南地區的民風民俗,顯示出很強的地域文化特色。 [1] 
2008年6月7日,北京市申報的獅舞(白紙坊太獅)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Ⅲ-5。 [10] 
中文名
獅舞(白紙坊太獅)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
北京市
遺產編號
Ⅲ-5

獅舞(白紙坊太獅)歷史淵源

白紙坊地區的“白紙坊太獅”成立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其後幾經興衰,到了清同治九年(公元前870年),經由白紙坊地區兩個大户人家李庭樸,陳子鶴共同出面,重整太獅,名稱為“廣安門裏白紙坊永壽長春太獅聖會”,李庭樸、陳子鶴先後出任會頭。他們聘請了永定門裏永安橋的舞獅藝人劉五傳授技藝。此人以做篩子為業,綽號“篩子劉五”,他是同治九年白紙坊太獅重整後的第一代獅藝傳人。第二代獅藝傳人為一陸姓人。第三代獅藝傳人為陸某之子。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中國第一家官辦新式印鈔企業——度支部印刷局(即北京印鈔廠的前身)創辦於北京外城西南白紙坊地區。當時印刷局裏的一些工人蔘加並繼承了北京市當地傳統走會中的“白紙坊太獅”活動,把這種民間獅子舞的表演作為一種娛樂健身形式,從而把這種民間組織形式和表演藝術傳承下來。所以白紙坊第四代獅藝傳人即為原白紙坊印刷局工人何金玉。第五代獅藝傳人為丁秉亮,人稱丁三爺。
20世紀20年代,是白紙坊太獅活動較為興盛的時期,界內有幾百人練獅子,不少人身懷絕技各有絕活。
20世紀30年代以後,由於社會動盪,人民生活貧困,各種民間花會活動難以為繼。參加“白紙坊太獅”練習的人日漸減少,一些舞獅藝人為保留祖傳的技藝,仍苦練不輟,此時第六代獅藝傳人劉德海(1927-1997)開始傳承練習舞獅技藝。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各級政府的倡導和支持下,白紙坊太獅恢復了活動。
20世紀50年代,是“白紙坊太獅”活動的又一高潮,雖然沒有了各地的行香走會,但作為一種深受羣眾歡迎的表演形式,經常參加各種大型表演、慶典及節日文化活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極左思潮的干擾,白紙坊太獅被迫停止活動。
改革開放以後,“白紙坊太獅”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得到恢復和發展,承襲其衣缽的北京印鈔廠舞獅表演在劉德海師傅的指導下,繼承了傳統的舞獅技藝,並加以改進,使白紙坊太獅在傳承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工人舞蹈家李序同志,根據時代的發展,改進白紙坊太獅舞台化、廣場化表演,並引進了南方的舞龍,與白紙坊太獅結合,從而形成新的大型廣場表演藝術“龍騰獅舞”,對白紙坊太獅的推廣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 

獅舞(白紙坊太獅)舞蹈特色

獅舞(白紙坊太獅)表演技藝

白紙坊太獅藝術的特點是:威武兇猛,形神兼備,粗獷與細膩相結合。民間傳説“黃毛獅子藍毛吼”,表演時一黃一藍兩隻太獅同時出場,“渣”“卧”“旋”“樸”及享譽京城的“戲水”技藝,都是“白紙坊太獅”典型“北派舞獅”的技術風格。
白紙坊太獅
白紙坊太獅(5張)
如表演套路中的“亮相”“彈腿卧”“地螺絲”等動作,尤其是在體現獅子的“喜怒哀樂”以及“啃舔撓探”等神態上,有自身鮮明的藝術特色,使白紙坊太獅具有獨特的魅力。白紙坊太獅在最初的行香走會中,沒有鑼鼓伴奏,除有手執佛塵的老者引導外,主演靠獅頭上的7個紫子(即銅鈴鐺,就是將7個銅鈴鐺用皮條系在一條約10釐米長的皮帶上,紮在獅頭與獅囊相連接)的響聲為號,協調獅頭獅尾兩個表演者的動作,代表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表情。白紙坊太獅的獅身是一塊一丈二尺長的大布,耍獅子的頭和尾的兩個扮演者互不銜接,隨着銅鈴號子配合表演,基本的表演套路有“卧”“旋”“撲”及難度較大的“戲水”等。
白紙坊太獅表演由29個基本動作組成。分別為撇頭、套頭、獅擺頭、一豁步、耍叉、單螺絲、拜步亮相、踢胸亮爪、跨步連環、跪腿相、爬相、單腿相、對頭卧、搭腳螺絲、顛三步亮相、甩頭跳偏卧、懶張、磨盤卧、顛檔子、靠背螺絲、地螺絲、疊金錢、裏跪腿、香爐角、抹樓子、三絞頭、獅行步抖響鈴、打直等。 [1] 
劉德海師傅曾將太獅表演要領歸結為三紮兒、六卧、八個穿心等技術動作。同時,還總結出一套動作要領口訣:“文殊普賢是先師,黃獅藍獅獸中王。睡獅驚醒一聲吼,穿山越洞兇猛強。雙獅巧遇獨下橋,黃獅藍獅同戲水。造型動作要認真,獅球技藝三結合。師父傳你獅舞藝,弟子用心要練功。” [3] 

獅舞(白紙坊太獅)道具特徵

獅頭:用20釐米寬的四層柳木片箍成圈。用竹篾條編出獅頭骨架(自下往上編,編到一定高度留出嘴岔,上嘴唇用編筐邊方法鎖住)。在骨架上裱糊三層毛邊紙,待紙幹後再糊一層夏布(或其它挺括韌性的布),稍晾乾後用熨斗熨幹,然後再糊三層紙、一層夏布熨幹,頭型裏面亦如法制做。下嘴唇和伸出的舌頭先用竹篾條紮成T形,再用布和紙剪成舌形一層一層地往上粘糊,用熨斗熨平,然後用皮繩將下唇及舌頭紮在嘴的位置。眼睛安裝琉璃泡,再往上一層一層用白紙糊出眼白,中間留出直徑5釐米的黑眼珠。獅耳用布格裙製成,再用麻繩縫上兩縷犀牛毛作獅毛。獅頭上飾的4個螺絲形獅毛圈,是用小碗裝上膠泥,扣出成小碗狀泥坨,再將一塊方形紙每角剪一刀,然後放在泥坨上,再將剪開部分疊粘在一起用王刷按泥坨形刷平,然後按糊頭形的方法,糊三層紙,一層布,用熨斗熨幹,再倒出未乾的泥坨即成。用布條將獅毛圈壓在獅頭上,再糊兩層紙、一層布,糊好熨平。最後是刷漆,先用白鉛粉和膠調和在一起,刷在獅頭上晾乾,再用細沙紙打磨平後往上刷黃色底漆,用沙紙打光晾乾,再刷油漆。黃獅頭先刷金粉再刷清漆,藍獅頭直接刷藍色調合漆。獅頭只在每年眷天製作,易幹防潮,容易保存。
獅囊(皮):用長434釐米,寬250釐米的布製做。用麻繩編一根與囊同長的繩縫在中間做獅脊,囊皮上端橫着扎兩道獅毛,再豎着扎四道獅毛分置於獅脊兩側。獅毛是用麻繩將縷縷犀牛毛縫在獅囊上,獅囊裏面正中距尾約60釐米處綴上繫腰帶子。獅囊做好後用皮繩紮在獅頭上。獅尾是用麻繩多纏幾縷犀牛毛。
紫子(銅鈴鐺):將七個銅鈴鐺用皮條系在一條寬約10釐米的皮帶上,紮在獅頭與獅囊相連處。 [4] 

獅舞(白紙坊太獅)傳承保護

獅舞(白紙坊太獅)傳承價值

1. 溝通交流的價值
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地走出國門。而舞獅這項具有中華民族代表性的運動不斷地被世界各國所關注,在東南亞一帶尤為顯著。通過組織舞獅比賽、演出等方式可以促進各國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2. 強身健體價值
舞獅是一項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在國際上具有中華雄獅的號稱。舞獅對身體的要求很嚴格,但是同樣也能夠鍛鍊身體。白紙坊太獅在練習和表演的過程中涉及到了跑、跳、躍、舉等基本動作,所以表演者在身體素質、彈跳力、協調性、柔韌性、爆發力上面都要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夠將太獅演繹得更好。所以,在參加演出之前必須要有長期系統訓練的過程,因此,舞獅運動具有強身健體的價值。
3. 娛樂身心的價值
白紙坊太獅在表演的過程中涉及到了音樂、武術動作、舞蹈以及多種因素相結合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太獅的存在不僅僅只是一項運動那麼簡單,而更系統地説白紙坊太獅也可説是一門藝術。太獅在表演中精彩激烈、氣勢不凡、兇猛的動作中同時又帶有許些可愛活潑,不僅能給表演者自身帶來強身健體的價值,還能為人們的生活添加樂趣。
4. 學習教育價值
白紙坊太獅所藴含的文化底藴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識。還能夠使學生的愛國精神、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民族的自豪感得到提高和增強。另外,學生通過太獅的訓練,有利於學生意志力的提高。
5.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價值
越是民族的文化同時也就越是世界的。舞獅運動是中華民族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隨着社會的發展,舞獅運動不斷地走出國門,受到了許多外國友人的喜愛,國際間組織舞獅運動競賽也相對越來越多。而白紙坊太獅也正努力地將其自身的文化面向全中國,推進世界,由此顯示出白紙坊太獅具有傳播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 [5] 

獅舞(白紙坊太獅)傳承狀況

白紙坊太獅已陷入人員老化、後繼乏人的窘境,生存困難,亟待搶救保護。 [2] 

獅舞(白紙坊太獅)傳承人物

王建文,男,1965年生,2009年5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市申報。 [6] 
楊敬偉,男,1958年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市申報。 [7] 

獅舞(白紙坊太獅)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北京印鈔有限公司獲得“獅舞(白紙坊太獅)”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獅舞(白紙坊太獅)”項目保護單位北京印鈔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9] 

獅舞(白紙坊太獅)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53年,白紙坊太獅表演隊隨同北京市代表隊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民間匯演。
1959年,白紙坊太獅參加了慶祝人民大會堂竣工文藝演出。
1963年,白紙坊太獅在西苑飯店為參加全國羣英會的代表們進行了連續兩個月的表演。
1984年,白紙坊太獅參加了慶祝建國35週年天安門廣場文藝演出。
1985年,白紙坊太獅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工人運動會開幕式。
1990年,在北京市舉辦的亞運會和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上,白紙坊太獅表演隊以“中國民間藝術團”名義參加表演。
1997年,白紙坊太獅參加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香港迴歸聯歡會中心舞台表演活動。
2004年,白紙坊太獅參加了“宣南文化進高校”活動。
2005年9月,白紙坊太獅參加了“中法文化年閉幕式”上的表演活動。
(重要活動參考資料來源 [1] 
榮譽表彰
1987年,在北京市舉辦的全國“龍潭杯”花會大賽上奪冠(自此連續7年奪得這一大賽冠軍)。
1997年,在全國首屆舞獅大賽上,“白紙坊太獅”獲北方組冠軍和“北獅王”稱號。
(榮譽表彰參考資料來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