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人養狙

鎖定
《楚人養狙》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劉基創作的一篇寓言。這篇寓言講述養猴子的人殘酷剝削猴子,猴子覺醒後羣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靠權術奴役百姓而不講法度的人遲早要遭到反抗並必然滅亡的道理。全文語言簡練古樸,與主題相映生輝,耐人尋味。
作品名稱
楚人養狙
作品別名
術使
作    者
劉基
創作年代
元末明初
作品出處
誠意伯文集
文學體裁
散文

楚人養狙作品原文

楚人養狙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眾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
其夕,相與俟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1] 

楚人養狙註釋譯文

楚人養狙詞句註釋

⑴狙(jū):獼猴。
⑵部分:部署分配。此處指分派。
⑶之:到。
⑷求:尋找。此指採摘。
⑸賦:徵收。什一:十分之一。
⑹或:有的(猴子)。
⑺箠(chuí):用鞭打,名詞作動詞。
⑻畏苦之:對(這種生活)感到很苦。
⑼樹:種植。與:同“歟”,嗎。
⑽然則:既然這樣,那麼。假:借用,藉助。為之役:被他奴役。
⑾既:完。
⑿寤:同“悟”,領悟到。
⒀其:那個。
⒁相與:一起。俟(sì):等候。
⒂柙(xiá):關獸的木籠。
⒃卒:終於。餒(něi):飢餓。
⒄郁離子:劉基隱退青田山時自取的筆名。
⒅術:權術。道揆(kuí):道德準則。 [1]  [2] 

楚人養狙白話譯文

楚國有個以養獼猴為生的人,楚國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獼猴工作,派遣老猴率領其它猴到山裏去,摘取植物的果實,並取十分之一的果實來供養自己。如果獼猴不給狙公,狙公就會生氣地鞭打它們。猴子們都害怕,誰也不敢反抗。
有一天,有隻小猴問它的同伴説:“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的嗎?”眾猴説:“不對,果實是天生的。”小猴又問:“那是不是除了狙公,誰也不能去摘嗎?”眾猴説:“不對,誰都能去摘。”小猴又問:“既然這樣那麼我們為什麼聽從他並要被他差使呢?”話還沒有説完,猴子們全都恍然大悟。
那天晚上,眾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時候,打破欄杆搗毀籠子,拿走狙公平日積存的果實,手拉手逃入山林,不再回來。狙公最後因為飢餓而死。
郁離子説:“世上那種憑藉權術奴役人民卻沒有法度的人,不就像狙公嗎?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覺醒,才能讓他得逞,一旦有人開啓民智,那他的權術就窮盡了。” [1] 

楚人養狙創作背景

《楚人養狙》當作於元末農民起義運動風起雲湧之際,當時劉基已經預見元朝政權必然走向滅亡,於是創作了這篇寓言。這篇寓言是對莊子寓言《狙公賦芋》的化用和發展。《莊子·齊物論》雲:“狙公賦芋,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悦。“大意是宋國有個很喜歡猴子的人,家中養了一大羣猴子,人們叫他為狙公。狙公發現家中的糧食快被吃完了,便準備減少供給猴了的口糧,但又害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説:“給你們的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吃了嗎?猴子們聽了,都站了起來,異常惱怒,過一會兒,狙公改口説:“給你們的栗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足夠吃了吧。“猴子們聽了,十分高興。莊子講這個故事是想説明事物本身是沒有分別的,之所以喜怒是因為自身的原因而非外物。在莊子這則寓言裏,眾狙的愚味喻指百姓的愚味,國人沒有“人”的意識,至多不過是統治者手裏的玩物與工具。劉基取材於莊子之寓言,卻反其意而用之,創作了這篇新的寓言。 [2]  [3] 

楚人養狙作品鑑賞

楚人養狙整體賞析

《楚人養狙》為一則寓言。它通過眾狙反抗狙公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歌頌了人民的反抗行動,揭示了不勞而獲的剝削者,壓迫者的應有下場。作為寓言,《楚人養狙》包括寓言故事和教訓兩個部分。
這篇寓言故事分三個層面。第一層寫狙公對猴子的剝削和壓迫:“賦什一以自奉。”這是不勞而獲,亦即剝削行為。“鞭箠”則是壓迫。在這種情況下,猴子們都害怕狙公,雖以摘取果實為苦事,但不敢不依從。這是壓迫的表面效果。第二層交代故事的發展。這一層邏輯十分謹嚴,小猴子提出的第一、二兩個問題可謂前提,第三個問題屬於結論。前提和結論之間,有着合理而又深刻的同一性和必然性。作者故意讓小猴子提出問題,一方面寄寓着老猴子麻木不仁、因循保守,小猴子思維敏捷、無所顧忌的用意;另一方面,又暗含着對於殘剝削和壓迫,連入世不深的小猴子也認識得一清二楚的內涵。這兩個方面,相反相成,互為補充。作者在這一層中,着重從揭露剝削的角度進行思辨和啓迪,從而增加了故事內涵的深刻性。第三層敍述故事的結果:眾狙相攜入山不返,狙公卒餓死。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在劉基的筆下眾狙不再盲從,並非愚昧,它們有了自己的思索與追求。作品的第一層交代的“弗敢違也”,實際上並不是壓迫和剝削的必然後果,而是暫時現象。被剝削、被壓迫者一旦覺醒,就必然會產生像第三層所敍述的反抗行動。
這則寓言給予統治者的教訓是深刻的,它不是一般的哲學道理和道德理念,而是帶有鋒芒的政治主張。寓言的實質是劉基賦予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地位與價值,體現了劉基對人的尊重,對自我的尊重。作為元王朝殘酷統治的目擊者,劉基的這則寓言,帶有極大的現實針對性。它實際上變成了元王朝覆滅的預言。
就形式而言,《楚人養狙》中的寓言故事有三個特點。其一是通俗生動,新鮮活潑。寓言實際上是一種比喻,而寓言故事則是比喻中的喻體。因為蠻橫無理地奴役百姓,勢必激起反抗的道理比較抽象,直接陳説又很可能遭到封建統治者的鎮壓,所以作者引譬設喻,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虛構了猴子造反的故事,給抽象的道理描繪了一幅形象的圖畫。其二是故事簡短緊湊,純用作者的敍述和議論,不作細緻的描繪,也沒有直接的抒情。俄國寓言作家陀羅雪維支曾經説:“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真理猶如人體,作為外衣的故事必須合身。又因它旨在解剖和評判生活,所以並不需要對形象作細緻描繪。其三是作品緊緊抓住生活的特徵,把它放大,進行藝術的誇張。生活中存在着壓迫就有反抗的真理,作者就設計了一羣受壓迫的猴子,這些猴子有組織,會説話,能思考,甚至還會出謀劃策,採取巧妙的報復行動。這是擬人的寫法,藝術的誇張。但這樣的誇張又完全符合現實人生的情理。 [3]  [4] 

楚人養狙名家點評

中華女子學院教授田南池《明代散文選譯》:這則寓言的開場與結尾的極富戲劇性的。狙公由最初的牢牢掌握主動權,到最後的餓死家中,關鍵的因素是眾狙的覺醒和抗爭。全文篇幅雖短,讀者從狙公與眾狙的命運和地位所發生的變化中聽到歷史發展的腳步和節奏。 [1] 

楚人養狙作者簡介

劉基(1311—1375),明朝軍事謀略家、文學家。字伯温,處州青田南田(今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鎮)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元文宗至順四年(1333)進士,官至行樞密院經歷,為執政者所嫉,棄官隱居青田山中,著《郁離子》以見志。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應天(今南京)參加農民起義軍。參與軍機八年,被認為有建策之功。明朝建立後,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後遭誣陷,憂憤成疾,於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病逝。有《誠意伯文集》。 [5] 
參考資料
  • 1.    田南池.明代散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31-33
  • 2.    陳振鵬 章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589-1591
  • 3.    俞美玉.論劉基的人文精神之體現——由《楚人養狙》説起[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12-16
  • 4.    何建中.楚人養狙 三點導讀[J].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2010(8):18
  • 5.    葉君遠 鄧安生.元明清詩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