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狐蝠

(哺乳綱翼手目狐蝠科下的動物)

鎖定
狐蝠又稱為飛狐, [5]  哺乳綱翼手目狐蝠科動物的統稱。 [4]  狐蝠以大眼睛、狐臉、短尾或無尾、耳朵結構簡單、口鼻部較長為特徵,一般體型較大,但有些種類很小,體長有5-40釐米,體長5-40釐米,最小的體重15克,大者達1000多克。狐蝠的頭型似狐,口吻長耳深出,故此得名。 [6] 
狐蝠主要分佈於東半球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以東南亞和非洲種類最多,中國分佈於台灣地區和海南省。狐蝠是夜行性動物,清晨及黃昏為活動高峯期,常遠距離飛行覓食,主要靠嗅覺發現食物。狐蝠均為植食性,其中大型的種類多以果實為食,小型種類主要食花蜜。狐蝠終年繁殖,或集中在9-11月間,翌年2月產仔,最多每年1胎,每胎1-2仔。飼養條件下可活20年。 [6] 
在馬來西亞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人們捕殺狐蝠的目的通常是為了果腹和進行比賽。當地人同樣認為,狐蝠具有一定的醫學價值。馬來西亞半島每年被合法捕殺的狐蝠數量估計在2.2萬隻左右。在不考慮為保護農業生產進行的合法捕殺以及自然淘汰等因素,這種蝙蝠可能在6至81年內滅絕。 [6] 
中文名
狐蝠
拉丁學名
Pteropus dasymallus
別    名
果蝠
大蝙蝠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翼手目
狐蝠科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大蝙蝠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狐蝠生活習性

狐蝠科成員均為植食性,其中大型的種類多以果實為食,小型種類主要食花蜜 。它是夜行性動物,清晨及黃昏為其活動高峯時間,常遠距離飛行覓食。其主要靠嗅覺發現食物,僅棕果蝠等少數屬有超聲定位功能。
大型者多聚居,小型者多獨棲。終年繁殖,或集中在9~11月間,翌年2月產仔。最多每年1胎,每胎1~2仔,飼養條件下可活20年。

狐蝠外形特徵

狐蝠 狐蝠
狐蝠科成員以大眼睛、狐臉、短尾或無尾、耳朵結構簡單、口鼻部較長為特徵。一般體型較大,但有些種類很小,體長只有5~40釐米,最小的體重15克(如食花粉、花蜜者),大者達900克。狐蝠屬,股間膜不發達,僅沿後肢留存很狹的一條邊緣;第1、2指都有爪, [1]  且呈一定程度的遊離狀(個別種類例外);耳殼簡單,卵圓形,耳緣聯成圓圈,無耳屏和對耳屏;眼發達,視覺良好;頭骨吻部較長,齶部後緣超出臼齒,臼齒齒冠平坦,中央具橫溝,適於軟質食物;舌很發達,食花粉、花蜜的種類尤其突出,可伸出口外很遠。
狐蝠科成員的總體外形多比較接近,但體型差距很大,其中一些最大型的成員如狐蝠屬(Pteropus)的大型種類體長超過40釐米,翼展超過1.5米,體重超過1公斤;而小型的無花果果蝠屬(Syconycteris)的成員體長僅5~7釐米,翼展不到15釐米,體重不及20克。二者雖然大小差別甚大,但無花果果蝠看上去頗似小型的狐蝠。 [2] 

狐蝠地理分佈

飛行中的狐蝠 飛行中的狐蝠
分佈於東半球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1]  總數超過160種,以東南亞和非洲種類最多。狐蝠科也有少數相貌比較特殊的成員,如非洲的錘頭果蝠Hypsignathus monstrosus)口鼻部膨大似錘子;分佈於西太平洋諸島的背囊果蝠(Notopteris macdonaldi),有不同與其他果蝠的較長的尾。中國境內分佈5屬7種,見於華南區,包括台灣和海南省。 [3] 
其中,種類較珍貴的琉球狐蝠分佈於琉球羣島和九州南部等地,以及我國的台灣。台灣的亞種(P. d.formosus)為台灣特有,且為台灣翼手類中唯一的食果蝠。分佈記錄包括台灣的花蓮、台東、高雄、蘭嶼和綠島,據報道,現僅見於綠島、花蓮及宜蘭。雲南分佈有萊氏狐蝠(Pteropus lylei),台灣地區則有台灣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

狐蝠滅絕可能性

最大蝙蝠或許6年內滅絕
休息的狐蝠 休息的狐蝠
北京時間2009年8月2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科學家警告説,由於人類的大肆捕殺,生活在東南亞的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蝙蝠——狐蝠將在幾年之內走向滅絕。他們表示,如果繼續以當前的速度濫捕濫殺,生活在馬來西亞西部的狐蝠最快將在6年內滅絕。
在馬來西亞以及其它東南亞國家,人們捕殺狐蝠的目的通常是為了果腹和進行比賽。當地人同樣認為,狐蝠具有一定的醫學價值。馬來西亞半島每年被合法捕殺的狐蝠數量估計在2.2萬隻左右。非法捕殺的數量到2009年為止仍舊是一個未知數。研究人員對這一地區的33個狐蝠棲息地進行了調查,並將狐蝠數量與馬來西亞政府頒發的獵捕證數量進行比較,並利用衞星發射器對狐蝠活動進行跟蹤。結果發現,狐蝠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泰國之間長達數百公里的區域內活動。
對這些數據進行的電腦分析顯示,人類的捕殺已達到狐蝠無法承受的程度,雖然根據最為樂觀的估計,東南亞地區的狐蝠數量為50萬隻。研究顯示,在不考慮為保護農業生產進行的合法捕殺以及自然淘汰這些因素,這種蝙蝠可能在6至81年內滅絕。
研究領導人、自然基金會動物流行病學家喬納森·愛波斯坦博士表示:“我們的模型顯示,2002年至2005年馬來西亞半島的捕殺活動已達到狐蝠無法承受的程度,致使當地Pteropus vampyrus的生存岌岌可危。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這種蝙蝠在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之間遷移,通過它們的活動區域對其生存狀態進行評估,對尋找和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非常重要。發生在泰國或印度尼西亞的捕殺對狐蝠的生存帶來巨大壓力,可能加速狐蝠家族的消亡。”
愛波斯坦等人的研究發現,刊登在26日的英國生態學會《應用生態學雜誌》上。愛波斯坦及其同事建議,至少應頒佈臨時禁捕令,以幫助恢復狐蝠數量。根據這項研究,馬來西亞國家公園與野生動物部門正重新審查其有關捕殺狐蝠的政策。愛波斯坦等人的研究顯示,狐蝠每晚最遠飛行60公里尋找食物,在棲息地之間的飛行距離更是達到數百公里。在熱帶雨林地區,狐蝠是重要的種子傳播者和傳粉者。除了沙撈越和婆羅洲外,馬來西亞的所有州均對捕殺狐蝠開綠燈。在泰國,捕殺狐蝠是一種合法行為;在印度尼西亞,這種蝙蝠更是不受保護。愛波斯坦説:“我們的研究顯示,與其它遷移動物一樣,狐蝠也需要遷移區制定相關管理計劃對其進行全面保護。”

狐蝠相關內容

中國最大的狐蝠標本
1973年10月,原陝西省生物資源考察隊接到西安市西郊羣眾稱:近日來,常有兩隻巨大的怪獸在傍晚飛臨,非鷹非雀,不知為何物,搞得人心惶惶。考察隊派人守候,捕捉到其中一隻雌性,經鑑定為印度狐蝠(PteropusgiganteusBrunnich)。當時測量的體重為625克,展翼寬為103釐米,標本重635克、長255毫米、臂長205毫米、耳長44毫米、後足長55毫米,是國內收藏的最大蝙蝠之一,此後在關中地區再也沒有發現過狐蝠。
菲律賓發現新種狐蝠
2007年,馬尼拉:一種有着橘紅色皮毛、臉上有三條白條紋的新種飛狐,在菲律賓民都洛島上被發現。後來,菲律賓環境和自然資源部同美國堪薩斯大學組成的考察小組,在考察民都洛島時證實了這種飛狐的存在。動物學家傑克.埃塞爾斯廷説:“薩布拉延鎮的一個居民第一個詳細講述了這種飛狐。這種飛狐被命名為民都洛果蝠,研究人員認為這是菲律賓獨有的動物品種。
狐蝠與尼帕病毒
1998年,馬來西亞北部流行一種神秘的疾病,病人出現高熱、肌肉痠痛,甚至致命的腦水腫。該病在7個月內席捲全國,導致105人死亡。在尋找疾病源頭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最終追溯到了一個大型養豬場,這裏被確定為尼帕病毒的發源中心。他們發現,狐蝠經常光顧養殖場的芒果樹,在飽餐之後留下大量殘渣。豬吃的剩芒果中,帶有含尼帕病毒的蝙蝠唾液。雖然這種病毒沒有使蝙蝠患病,卻使豬出現了頻繁乾咳的呼吸道症狀。疾病專家發現,發病的人類與豬感染的是同一種病毒,即尼帕病毒。事實上,豬是一種病毒發生突變的高效孵化器,它可以同時感染一種禽類傳播病毒和一種人類傳播病毒,兩種病毒在豬的體內交換遺傳密碼,進行了病毒的重新組合,結果就產生了這種新發病——類似流感的腦炎,馬來西亞為此宰殺了110萬頭豬。經研究人員調查,尼帕病毒的暴發與破壞森林有關。森林被砍伐後,迫使狐蝠從傳統的森林環境中遷移到附近的果園覓食。
狐蝠與亨德拉病毒的抗體
亨德拉病毒出現後,當地對5000 多家養動物進行了抗體檢測,沒發現有抗亨德拉病毒的抗體。後來,調查的目標轉到了能在發病地區之間活動的野生動物,繼而發現黑狐蝠、灰頭狐蝠、小紅狐蝠、眼圈狐蝠等四種狐蝠體內具有抗亨德拉病毒的抗體。此後,又在一隻懷孕的灰頭狐蝠生殖道內分離到亨德拉病毒。對昆士蘭的1043 個狐蝠樣本進行血清學檢測,發現47%的樣本呈亨德拉病毒陽性反應。抗體監測發現狐蝠體內的抗體水平與疾病的地方流行性相一致,預示狐蝠處於感染的亞臨牀狀態。雖然沒有發現病毒從狐蝠直接傳播給馬,但實驗室感染證實這種方式是可能的。最可能的傳播途徑就是馬採食了被攜帶病毒的狐蝠胎兒組織或胎水污染的牧草所致。在昆士蘭,馬羣的發病時間正好與果蝠的繁殖季節相重疊,而且從實驗室感染和自然感染的狐蝠胎兒組織中均分離到亨德拉病毒,進一步支持了這一推測。其次,馬由於採食狐蝠吃剩的果實而感染也是發病的原因之一,病毒在馬羣中的傳播是通過感染的尿液或鼻腔分泌物,人由於與病馬接觸而感染。實驗室感染的情況下,亨德拉病毒卻不易傳播。
狐蝠可能攜帶埃博拉病毒
新的研究表明,狐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尤其是在中非居民有捕食狐蝠傳統的情況下。
自1976年首次記錄的人類感染埃博拉病毒爆發以來,研究者們一直不能確定這種病原體的野生宿主。在這次研究中,來自加蓬民權國際醫學中心的Eric M. Leroy博士及其同事們描述了在三種狐蝠中存在無症狀隱性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相關情況。
正如《自然》雜誌的報道,最近在加蓬和剛果共和國的人和大猩猩間發生了埃博拉病毒爆發,研究者們在此期間收集了超過1000只小型脊椎動物,然後對其進行埃博拉病毒的檢測。這些動物包括679只蝙蝠、222只鳥和129只小型陸地動物。
研究者們説,在三種蝙蝠中發現了埃博拉病毒的G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其中的每一種都有着廣泛的地理分佈,並覆蓋發生人類埃博拉病毒爆發的地區。
“人類可以通過教育避免從狐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因為發生爆發地區的當地居民喜歡捕食這些動物”,研究者們表達了自己的
參考資料
  • 1.    農業大詞典編輯委員會.農業大詞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第656頁
  • 2.    狐蝠科(Pteropodidae)  .化石網.2014-03-14[引用日期2017-01-13]
  • 3.    阮智富,郭忠新 編著.現代漢語大詞典·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第1320頁
  • 4.    夏徵農,辭海 生物學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第978頁
  • 5.    這是甚麼,麒麟出版社,2000,第20頁
  • 6.    肖方,於玲.狐蝠家族[J].生命世界,2018(0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