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狐突廟

鎖定
狐突廟(Hutu Temple),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馬峪鄉西馬峪村,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是現存較大、較古老的祭祀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突的廟宇 [1] 
狐突廟坐北朝南,總佔地面積約1875平方米,分為前院和後院兩進院落,前院為戲台、鼓樓、望樓、廂房和獻殿,後院為碑廊和正殿。現僅存獻殿、正殿與碑廊等建築。正殿內現存元代彩塑8尊,左右配殿內分別存有彩塑黑白龍王夫婦坐像。碑廊現存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碑刻共10通 [1]  [3]  。狐突廟內的文物塑像、壁畫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5] 
2006年5月25日,狐突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狐突廟
外文名
Hutu Temple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馬峪鄉西馬峪村
所處時代
宋至清
佔地面積
約 1875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362-3-065

狐突廟歷史沿革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狐突廟始建。
金明昌元年(1190),狐突廟修葺 [6] 
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狐突廟修葺。
明正德十年(1515年),狐突廟增建獻殿。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狐突廟增建戲台。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狐突廟正殿前堂。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狐突廟戲台改建。
20世紀80年代,狐突廟戲台被焚燬 [1] 
2010年,狐突廟進行修繕 [3] 
2013年,狐突廟對壁畫、泥質彩塑進行保護修復 [5] 

狐突廟建築格局

狐突廟
狐突廟(3張)
狐突廟坐北朝南,總佔地面積約1875平方米,分為前院和後院兩進院落,前院為戲台、鼓樓、望樓、廂房和獻殿,後院為碑廊和正殿。現僅存獻殿、正殿與碑廊等建築。正殿內現存元代彩塑8尊,左右配殿內分別存有彩塑黑白龍王夫婦坐像。碑廊現存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碑刻共10通 [1]  [3] 

狐突廟主要建築

戲台
戲台位於狐突廟中軸線南端,又稱“過門戲台”,始建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經歷多次重修,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改建,現僅存基址 [1]  [5] 
獻殿
獻殿是狐突廟中最大的單體建築,佔地面積約220餘平米,又稱膳庭。面闊七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式,斗拱三踩單昂,明間平身科斗出45度斜昂,青灰布瓦屋面,樑架為前後三架樑通檐用三柱分心造。殿明間闢板門,餘間皆裝直欞窗。東、西兩山牆繪壁畫60平方米,內容為利應侯布雨、回宮圖 [1]  [4] 
獻殿 獻殿
正殿
正殿由前後兩部分組合而成,前為朝堂,後為寢宮,屋頂以勾連搭形式相連。前堂於明嘉靖年間擴建而成,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捲棚式斗拱三踩單昂,青灰布瓦屋面,前單步梁後五架樑通檐用三柱,前插廊,前檐明間懸“三晉名臣”橫匾;寢宮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斗拱四鋪作,單檐歇山式,青灰布瓦屋面,殿內樑架四椽獻通搭前後用兩柱 [1]  [4] 
正殿 正殿

狐突廟歷史文化

狐突廟相關人物

  • 狐突
狐突(?—前637年),又名伯行、伯氏、狐子,原姬姓,因其祖封於狐氏大戎(現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西北山區),故改姬姓為大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因為積極推崇“忠臣不事二主”而遭殺害,死後深得歷朝歷代君王讚賞,又順應了普通民眾為人處世之道,所以受到當地民眾的愛戴 [1]  [3] 

狐突廟祭祀禮儀

舊時狐突廟的正門一般情況下不開,平時民眾進出狐突廟,不走正門而走旁門,只有遇祭祀活動、祈雨抬神,才能沿中軸線出入,這樣使用特殊的過廳戲台巧妙地將建築手段與祭祀文化禮儀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反映出當地信仰民眾對狐神的崇敬之情 [1] 

狐突廟文物價值

狐突廟內的文物塑像、壁畫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5] 

狐突廟文物保護

2006年5月25日,狐突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狐突廟旅遊信息

狐突廟地理位置

狐突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馬峪鄉西馬峪村。

狐突廟交通路線

  • 公交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乘坐清徐202、清徐218路公交車,在西馬峪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馬峪鄉人民政府距離狐突廟約0.53千米,駕車約2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