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狄,漢語二級字 [6]  ,讀作狄(dí),本義指我國古代北部的一個民族,也作姓氏。 [1]  [5] 
中文名
北方部族
春秋時赤狄白狄長狄通稱北狄
拼    音
注    音
ㄉㄧˊ [3] 
筆    順
3534334 [4] 

現代釋義

狄dí
⒈ 中國古族名。春秋前,長期活動於齊、魯、晉、衞、宋、鄭等國之間,與諸國有頻繁的接觸。因為他們主要居住於北方,故又通稱“北狄”(亦作“翟”)。 [5] 
⒉ 秦漢以後,中國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⒊ 古代最下級的官吏。
⒋ 有力的麋鹿。
⒌ 古同“翟”,樂舞所用的雉羽。
⒍ 姓。 [2] 
基本詞義
◎ 狄 dí
〈名〉
(1) (形聲。從犬,亦聲。本義:我國古代北部的一個民族)
(2) 同本義 [Di nationality in ancient North China]中國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長狄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稱為北狄。又指秦漢以後,狄或北狄曾是中國中原人對北方各民族的泛稱
戎狄懷之。——《國語·晉語》
夷狄益甚。——《史記·貨殖列傳》
(3) 中國古代的低級職員 [inferior clerk]。如:狄人(古代掌樂的下級官吏)
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周禮·天官下·內司服》
鐘磬竽瑟必和之,干鏚旄狄以舞之。——《禮記·樂記》 [5]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𠀤音敵。《爾雅·釋地》八狄。《禮·王制》北方曰狄。《明堂位》五狄。《周禮·職方氏》六狄。《書·仲虺之誥》南面而徵,北狄怨。《春秋·莊三十二年》狄伐郉。《穀梁傳·莊十年》荊者,楚也。何為謂之荊,狄之也。 [5] 
又下士。《書·顧命》狄設黼扆綴衣。《傳》狄,下士。《禮·祭統》狄者,樂吏之賤者也。
又鹿名。《爾雅·釋獸》絕有力,狄。《疏》絕異壯大有力者名狄也。
又地名。《史記·陳涉世家》周市北徇地,至狄。《註》徐廣曰:今之臨濟。
又人名。《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狄。
又姓。《左傳·襄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註》狄虒彌,魯人。《史記·張湯傳》博士狄山。《廣韻》春秋時狄國之後。
又與翟通。《禮·玉藻》夫人揄狄。《疏》揄,讀如搖。狄,讀如翟。謂畫搖翟之雉於衣。
又《樂記》干鏚旄狄以舞之。《疏》狄,羽也。《前漢·地理志》羽畎夏狄。
又泉名。在洛陽。《公羊傳·僖二十九年》盟於狄泉。○按二傳作翟。
又《集韻》《正韻》𠀤他歷切,音惕。《集韻》本作逖。遠也。《詩·大雅》舍爾介狄,維子胥忌。《傳》狄,遠也。
又《詩·魯頌》桓桓於徵,狄彼東南。《箋》狄,當為剔。剔,治也。《釋文》韓詩云:鬄除也。
又《禮·樂記》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註》狄滌,往來疾貌。
又與易通。《王充·論衡》狄牙之調味也。經史俱作易牙。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