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狀(拼音:zhuà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據《説文解字》,“狀”本指狗的樣子、形狀,轉指樣子、形態,再引申為禮貌,又引申指尋常的樣子。由形狀引申指事物的情況,也引申指描摹或陳述,又引申特指向上級陳述事實的文書,再引申指用於訴訟的文書。現代漢語又特指用於褒獎、委託的文件。
中文名
拼    音
zhuàng
繁    體
部    首
丬、犬 [3] 
五    筆
UDY(86);UDYY(98) [1] 
倉    頡
LMIK [1] 
鄭    碼
TGS [1] 
筆    順
點、提、豎、橫、撇、捺、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828) [2] 
平水韻
去聲二十三漾 [4] 
總筆畫
3+4、4+3(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3318₄
筆順編號
4121344
注音字母
ㄓㄨㄤˋ
統一碼
72B6 [1]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狀”,戰國文字作圖1、2,小篆作圖3。其字形左部為“爿”,於此作為聲旁,表音(以“爿”為聲的字,韻母多是ang,如牆、壯)。右部是“”字,表示狗,作形旁。現代將偏旁“爿”簡化為“丬”,“狀”因此簡化為“狀”。其實在唐代一些書法作品中就已經出現“狀”這個簡體字,是草書楷化的結果。
許慎《説文解字》認為“狀”的本義是“犬形”,就是犬的樣子、形狀。以後才引申為一般意義上的“形狀”。這種解釋儘管可以説明“狀”字從“犬”得義的緣由,但卻依然很難消除人們的疑惑。古人養狗,會根據體型、毛髮、顏色等特徵對狗進行分類。狗這個種類,有着繁多的特徵,這些特徵也意味着一種特定的狀貌,所以古人會用犬的形貌、形象指稱“形狀”這一概念。與此相似的還有“類(類)”字,“類”字也以“犬”為形,除有“種類”之義外,也有“外貌、形象”之義。“類”的形義關係及其意義引申,正可為“狀”的造字理據提供一個旁證。
特定的事物似乎總應有其特定的形貌狀況,倘若沒有,便很難使人認同,於是“狀”就有了“應有的表現”“禮貌”“功績”之類意義。古書中常見的“無狀”一詞,即指沒有德行、沒有禮貌、沒有功績,等等。
要説明一種情況,得通過陳述或描繪來完成,則“狀”又可表示“形容”“描繪”,語法上所説的“狀語”之“狀”即屬此類用;同理,“狀”又可表“陳述”。所謂“告狀”,其中“狀”與“告”的意義相同;“陳述”多須形諸文字,故“狀”又指向上陳述意見或記載事件的文書,“訴狀”即是許多種“狀”中之一種;記載褒獎、委任的文書自然又是一種特定用途的“狀”,所以在漢語中又有了“獎狀”“委任狀”之類語詞。 [14-1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uàng
名詞
樣子;形態
form;shape
《呂氏春秋·明理》:“其雲狀有若犬、若馬、若白鵠、若眾車。”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若狀似孔子。”
狀態;形狀;驚恐萬狀;奇形怪狀
情況;事情所表現出的情形
state;
condition
《鶡冠子·夜行》:“此皆有驗,有所以然者,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成功遂事,莫知其狀。”
《史記·淮陰侯列傳》:“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狀況;現狀;症狀;罪狀
特指功績和良好的表現
《史記·夏本紀》:“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
《史記·酷吏列傳》:“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令君自為計。”
《漢書·東方朔傳》:“妾無狀,負陛下,身當伏誅。”
功績;善狀
《史記·夏本紀》:“(舜)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
清·袁枚《新齊諧·猴怪》:“因其前世居官無狀,仍罰為女身。”
禮貌
《史記·項羽本紀》:“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
(向上級)陳述事件或記載事蹟的文字
《漢書·趙充國傳》:“充國上狀曰:‘……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後漢書·王符傳》:“覽察其狀,則德侔顏冉,詳核厥能,則鮮及中人。”
唐·韓愈《論今年權停舉選狀》:“謹詣光順門奉狀以聞。伏聽聖旨。”
奏狀;訴狀;供狀;行(xíng)狀
有關訴訟的文書
plaint
清·方苞《獄中雜記》:“李具狀,求在獄候春發遣。”
訴狀
褒獎、委任等的文書
certificate
獎狀;委任狀;軍令狀
指書信
letter
唐·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之二:“是以前狀輒述鄙誠,眷惠手翰還答,益增欣悚。”
動詞
陳述或描摹
state;
describe;
depict
《莊子·德充符》:“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
唐·柳宗元《遊黃溪記》:“至初潭,最奇麗,殆不可狀。”
狀物;狀語;摹狀;不可名狀
類似;好像
like
《荀子·禮論》:“狀乎無形影,然而成文。”
唐·司空曙《早春遊望》詩:“青草狀寒蕪,黃花似秋菊。”
zhuāng
動詞
通“裝”。把東西放入器物內
《墨子·備突》:“門旁為橐,充灶狀柴艾,寇即入,下輪而塞之,鼓橐而燻之。”岑仲勉簡注:“狀即‘裝’,言滿灶裝入柴艾。”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犬部】盈亮切
犬形也。從犬爿聲。 [8] 

説文解字注

“犬形也。 ”注:引伸為形狀,如類之引伸為同類也。
“從犬,爿聲。”注: 鉏亮切,十部。 [9] 

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部】 狀
《唐韻》鉏亮切。《集韻》《韻會》助亮切,並音𣶍。《説文》:犬形也。從犬,爿聲。
又《玉篇》:形也。《易·繫辭》:知鬼神之情狀。
又《韻會》:形容之也,陳也。《莊子·德充符》: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
又《史記·夏本紀》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注:索隱曰:言無功狀。《戰國策》:春申君問狀。
又《增韻》:扎也。《正韻》:牒也。 [10] 

漢字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丬”窄“犬”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犬”高。“丬”,點收筆於橫中線。“犬”,橫筆從“丬”側起筆,寫在橫中線上;撇筆撇尖伸向“丬”下側,捺腳低於撇尖,並超出上部。 [12]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ʐʰ
i̯aŋ
王力系統
ǐaŋ
周法高系統
dz
iaŋ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dʐʰ
i̯aŋ
王力系統

ǐaŋ
董同龢系統

dʒʰ
jɑŋ
周法高系統

iɑŋ
李方桂系統

dẓ
jang
陳新雄系統
dʒʰ
ǐɑ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1]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全濁
鋤亮切
dʒʰjɑŋ
集韻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全濁
助亮切
dʒiɑŋ
禮部韻略

去聲





助亮切

增韻

去聲





助亮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江陽

合口呼

全清

tʂaŋ
中州音韻

去聲
江陽





葉牀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十八漾


全濁
助浪切
dʒ‘uaŋ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剛講降角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ua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ua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fa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uaŋ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uaŋ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uɑ̃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ua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suɒ̃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zɒŋ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dʑyɔ
22
陽去
文讀
吳語
温州
jyɔ
22
陽去
白讀
湘語
長沙
tɕyan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長沙
tɕyan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雙峯
dzɒŋ
22
陽去

贛語
南昌
tsʰɔŋ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tsʰɔŋ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ʃɔŋ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tʃɔŋ
54
陽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ɔŋ
33
陽去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ŋ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iɔŋ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uaŋ
35
陽上
文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ɯŋ
11
陽去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auŋ
242
陽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ɔŋ
42
陽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ɔŋ
44
陽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1]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8-07]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09-20]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部首檢字表29,36
  • 4.    平水韻 二十三漾 狀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11-17]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714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430-1431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350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586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60
  • 11.    狀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11-17]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65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01:327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643-644
  • 15.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19-2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