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犛是一個字,拼音是máo,lí,部首是牛,五筆是fith,基本解釋是同“”,犛牛。
中文名
拼    音
máo,lí
部    首
字    碼
U+729B
五    筆
fith|ftdg
繁體字
漢字結構
上下結構

基本信息

五筆86:FITH
五筆98:FTDG
五行:火
UniCode:U+729B
四角號碼:58251
倉頡:JKMHQ
GBK編碼:A0D3
規範漢字編號:
拼音: lí 注音: ㄌㄧˊ
繁體字:犛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
簡體部首:牛 部首筆畫:4 總筆畫:15
筆順:橫橫豎撇捺撇橫撇捺橫撇撇橫橫豎

基本解釋

máo ㄇㄠˊ
◎ 古同“犛”,犛牛。
犛
犛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犛牛 [yak],產於西藏

漢語字典

[①][máo]
[《廣韻》莫交切,平餚,明。]
[《廣韻》裏之切,平之,來。]
[《廣韻》落哀切,平咍,來。]
犛牛。
[②][lí]
[《廣韻》裏之切,平之,來。]
見“2靬”。

音韻參考

[廣 韻]:裏之切,上平7之,lí,止開三平之來
[平水韻]:上平四支·下平三餚
[粵 語]:lei4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莫交切《韻會》《正韻》謨交切,𠀤音茅。《説文》本作犛。長髦牛也。從牛,𠩺聲。《玉篇》獸如牛而尾長,名曰犛牛。《楚語》巴浦之犀犛兕象。《注》犛,莫交切。《司馬相如·上林賦》𤛑旄獏犛。《注》犛,一音茅,或以為貓牛,毛可為翿是也。《集韻》或作氂斄髦,通作貓。《廣韻》書作犛。
《集韻》謨袍切,音毛。本作氂。犛牛尾也。或作斄。《楚語·犀犛注》犛,亦作旄。
《廣韻》裏之切《集韻》《韻會》陵之切,𠀤音釐。義同。
《玉篇》牛黑色。《司馬相如·上林賦》獏犛。《注》張揖曰:犛牛,黑色,出西南徼外。《班固·西都賦》曳犀犛。
《集韻》鳴龍切,音氂。羌中牛名。李登説。
《廣韻》落哀切《集韻》郎才切,𠀤音來。《廣韻》關西有長尾牛。《集韻》或作氂。 [1]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