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犁頭村

(四川省長寧縣雙河鎮下轄村)

鎖定
犁頭村位於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雙河鎮。2019年12月,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由原來的銅鑼、桂花、朝陽和犁頭四村合併而來。 [1] 
犁頭村距離長寧縣城30公里,面積14.14平方公里,10個村民小組,1238户,總人口5013人,最高海拔980米,最低海拔270米。
犁頭村交通便利,水泥路組組通、户户通。宜威、雙底、珙雙、環城4條道路皆從村前通過;森林資源豐富,擁有灌木和喬木林4900畝、風景林1000畝、雜竹林5000畝;種養殖業發達,其中茶葉1200畝,果園1200畝、花椒300畝、蔬菜基地1000畝、竹蓀500畝,3個養豬場,20口魚塘。
鄉村旅遊發展前景廣闊。欄杆石、桂花湖等景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牛燈、車燈、獅子燈、龍燈隊、花船隊等的民間文化更讓犁頭村的旅遊業錦上添花,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福地 [2] 
新時代以來,犁頭村以朝陽蔬菜基地為紐帶,先後引進企業8家,成立專合社4個,發展果蔬基地240畝,建成肉牛養殖基地、養豬場各1個,按照“養殖業主導,鄉村旅遊互動”的發展定位,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極大改善,貧困羣眾收入大幅提高。2019年,村農民人均收入16917元,集體收入10萬元,實現高質量脱貧,被評為四川省“四好村”,宜賓市文化旅遊“示範村”,2021年,犁頭村年被評為“四川省合併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試點先進村”“宜賓市鄉村振興示範村”。
桂花飄香朝陽熹微孕育新時代,銅鑼震天犁頭實幹耕耘新生活。黨的二十大後,犁頭村在認真貫徹執行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基礎上,開始了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徵程。 [3] 
中文名
犁頭村
外文名
LiTou Cun
行政區劃代碼
511524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地區
面    積
14.14 km²
下轄地區
朝陽、犁頭、桂花、銅鑼
政府駐地
犁頭村
電話區號
0831
郵政編碼
6443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5013 人
著名景點
欄杆石、桂花湖、犁頭坎、放牛場、感恩寺、帽子山、朝陽蔬菜基地
機    場
宜賓五糧液機場
火車站
長寧高鐵站
車牌代碼
川q

犁頭村 紅色歷史

  • 第四路紅軍游擊隊欄杆石之戰
1927年7月,中共長寧縣達馬洞支部成立。1928年6月,王澤嘉與袁敦厚等在太平鄉大塝上組建工農革命軍獨立團,後改稱“四川第四路紅軍游擊隊”,與百姓相處融洽,並積極開展救民濟民活動,得到羣眾的擁護和支持。
1929年5月11日凌晨,工農革命軍獨立團到達雙河鎮犁頭村銅鑼地區欄杆石。長寧縣團務局長陳子方得到線索後,急調警察中隊尾追而至,工農革命軍獨立團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克服武器裝備劣勢,在當地百姓的支持下,依仗欄杆石特殊的地形優勢,積極實施遊擊,以粉碎敵之攻擊準備的作戰方針。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警察中隊長秦德武與民團石少林被獨立團當場擊斃,陳子方部節節敗退,損兵折將,傷亡嚴重,狼狽潰逃,工農革命軍名聲因此大振,有力地鼓舞了軍隊志氣,減輕了其他地區工農紅軍的壓力,為後續的革命成功發展奠定了基礎,是革命戰爭年代重要的轉折點。此戰之後,國民黨反動統治內部造成了很大的不安和恐慌,對牽制敵方力量,掩護大部隊轉移撤退,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工農紅軍撤往後方的一些零散部隊,得到了犁頭羣眾的接待,當中不乏一幕幕熱忱關懷,情同手足,感人至深的場面。譬如獨立團在戰鬥過程中,得到銅鑼片區百姓的熱情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更是積極擔任山路嚮導、救治傷員、縫補衣物,譜寫了一首軍民一家親的熱曲,體現了共赴國難的民族精神,“仁義犁頭村”的名號,從此迴響在蜀南大地。 [4] 
新時代的犁頭村欄杆石景區 新時代的犁頭村欄杆石景區
  • 犧牲在犁頭村三組的無名解放軍
新中國建立後,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土匪、地主、惡霸勾結在一起,殺害革命幹部,破壞基層人民政權,頓時間形成一股氣焰囂張的反革命勢力。為了維護底層社會治安,保護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新中國開始了規模宏大的剿匪戰爭。
1951年,解放軍一個班到雙河鎮犁頭村(原魚池村馬達洞)地主家中開展徵糧宣傳動員工作,土匪頭子高樹華得到消息後帶領200餘名土匪從花朝門偷襲過來,被站崗的解放軍發現,解放軍迅速做出判斷,第一時間佔據萬家崖制高點與土匪展開激戰。當地羣眾雖然深受土匪禍害,但又害怕土匪的囂張氣焰,不敢直接站出來反抗,同時,土匪們大肆造謠,挑撥羣眾和解放軍的關係;很多羣眾怕土匪報復,對剿匪戰鬥持觀望態度,不敢大膽地站出來一起參加剿匪鬥爭。因此,一場更為艱苦的鬥爭已在等待着解放軍。解放軍在人數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利用地形將土匪阻擊在萬家崖腳下,但由於土匪人數較多,戰鬥從上午九點持續到中午,直到駐紮鎮上的解放軍部隊得到消息前往支援,才將土匪打退,一位無名解放軍壯烈犧牲在犁頭村三組的土地上。 [3] 
有些歷史永遠無法磨滅,有些過去永遠無法忘記。犁頭村剿匪戰鬥改造了舊山河,譜寫了新歷史,為犁頭人民創造了新的生活。無名解放軍剿匪英雄的壯烈犧牲,成為激發犁頭村羣眾不斷奮發的動力,隨着犁頭村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對剿匪英雄的懷念與日俱增。生命是短暫的,但精神是永恆的。無名解放軍把自己的生命注入了犁頭這片生生不息的熱土,融入為人民造福的偉大事業,在人民羣眾中獲得了永生。 [4] 
如今的犁頭村三組照片(部分區域) 如今的犁頭村三組照片(部分區域)

犁頭村村居環境

1. 人民生活,住房變化情況。解放初期至1960年茅草房,杈杈房佔百分之五十。瓦木結構佔百分之五十。
1960至1970年,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部分人將草房改成瓦房,有部份人拆除茅草房,修建瓦木房。這階段瓦房佔百分之七十,草房佔百分之三十。
1970至1990年,這二十年因為改革開放包產到户後,村民收入提升,犁頭村民居住環境變化較大。茅草房佔百分之五,杈杈房佔百分之一。互房佔百分之八十九。磚瓦石結構佔百分之五。
1990年至2020年,這三十年變化很大,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消除了所有杈杈房,茅草房,將瓦木結構改建成磚木結構,磚混結構,平房,樓房。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地震發生後,犁頭村羣眾住房問題發生很大變化,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之下,犁頭村羣眾發揮自身勤勞苦幹的優勢,在災難面前絕不屈服,加之政府的幫助、補助,受損的房屋得到修繕、整改、重建,犁頭村羣眾的住房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20年末,草房為零,瓦房佔百分之十,平房佔百分之三十,樓房佔百分之六十,城鄉都有房的佔百分之三十。同時,在村兩委的堅強努力下,村內有了專門的垃圾清運點和垃圾分類、污水處理設施。 [3] 
犁頭村朝陽蔬菜種植基地 犁頭村朝陽蔬菜種植基地
2.村民出行情況。在通公路前,人們過着肩挑背磨的生活,很少用馬馱。1972一1973年全公社各生產隊投工投勞將機耕道修到犁頭公社和上西公社。犁頭村部分人享受了交通待遇。朝陽村也僅少數人享用公路,運輸工具僅有手扶式拖拉機、闆闆車、牛兒車,連自行車都很少。到了八十年代,各生產隊才投工投勞將2米寬的機耕道修到了壩區生產隊。到2000年通往村公所的公路加寬到4米,都未硬化。
2001年銅鑼村人民投工投勞奮戰100天,修了一條七公里長3米5寬的公路通到村公所。交通工具有了變化,壩區幾個片區實現每組通機耕道,一部份羣眾買起了拖拉機,摩托車,自行車,富裕的農户買起了麪包車
2001年至2010年之間,變化較大,機耕道加寬到3米5,原來3米5的公路加寬到5米。基本實現每隊通3米5的公路。運輸工具變化較大,部分農户買起小車,農用車,摩托車,自行車,電動車入户率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農户基本解脱肩挑背磨之苦。
黨的十八大之後,得益於中央和地方的好政策,主幹道加寬到5米、6米,多數道路硬化,有百分之三十的農户通硬化公路到家。運輸工具普及到户,全村有小轎車400餘輛,農用車三十台,摩托車、電動車達入户率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4] 
新時代的犁頭村交通勸導站 新時代的犁頭村交通勸導站
3.用電和電器:從解放初到1970年,廣大農户都用桐油,煤油作燃料照明。1971年至1980年,還有十多個生產隊未通電。電器僅有乾電池帶動的收音機,錄音機,留音機,手電筒,有線廣播安裝到農户家庭,僅有少數家庭有電扇,電飯煲,有黑白電視機。
1981年至1990年,這十年實現高壓電通村,户户通電,電器逐漸進農户,第一台十四英吋彩電進入農户。因為雙河鎮上修起了電視差轉枱,電視進入農户,普及率僅百分之二十左右。其它電器,如洗衣機,電冰箱,空調開始進入農户。
1991年至2000年,百分之百的通電用電,電器不斷普及,電視入户率達百分之八十五,其它電器不斷增加,洗衣機,抽水機,電冰箱,空調等普及率達百分之五十左右。部分農户通光纖電話。用光纖信號,取締了以前的電視天線、衞星鍋接收器。
2000年至2020年,得益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各方面的支持,這二十年變化很大,電話到農户,手機到農户,電視,電冰箱入户率達到百分之百,實現生產生活電器化,洗衣,抽水,木工都用電器,提高了生產效率。 [1] 
同時,村上垃圾分類、垃圾清運工作得到很大發展,有專門衞生負責人員將村內垃圾統一運送,清潔了犁頭村的村容村貌。
犁頭村垃圾分類清運點 犁頭村垃圾分類清運點

犁頭村交通發展

犁頭村交通、通訊便利,水泥路組組通、户户通,宜威、雙底、珙雙、環城4路皆從村前通過,廣播實現組組響、家家聽。距離雙河收費站3公里,全村有硬化路40餘公里,基本形成壩區、山區兩個大環線與村內眾多支路相連的路網格局。犁頭村的公路發展,是犁頭村百姓的一部實幹歷史。因為有了公路的發展,才有了犁頭村羣眾蒸蒸日上的生活。解放前,犁頭村基本沒有公路,在通公路前,人們過着肩挑背磨的生活,很少用馬馱。
1972一1973年全公社各生產隊投工投勞,將機耕道修到犁頭公社和上西公社。犁頭村部分人享受了交通待遇。其他村也僅少數人享用公路,運輸工具僅有手扶式拖拉機、闆闆車、牛兒車,連自行車都很少,羣眾日常出行很受限制,有的羣眾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山,更沒有去過城裏。
到了八十年代,各生產隊才投工投勞將2米寬的機耕道修到了壩區生產隊,犁頭村的交通發展才有些起色,方便了犁頭村羣眾的生產活動。
犁頭村銅鑼山區硬化道路 犁頭村銅鑼山區硬化道路
到2000年通往村公所的公路加寬到4米,因為資金原因,都未硬化,都採用碎石土路的方式修建。2001年銅鑼村人民投工投勞奮戰100天,修了一條七公里長3米5寬的公路通到村公所。
在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方面,隨着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和犁頭羣眾生產生活的需要,90年代以後,交通工具有了變化。壩區幾個片區實現每組通機耕道,一部分羣眾買起了拖拉機,摩托車,自行車,富裕的農户買起了麪包車。
2001年至2010年之間,得益於全國經濟環境發展,犁頭村受縣、鎮及社會公益團體等多方面的支持,交通變化較大,機耕道加寬到3米5,原來3米5寬的公路加寬到5米。基本實現每隊通3米5寬的公路。同時,運輸工具變化較大,部份農户買起小車,農用車、摩托車、自行車、電動車入户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農户基本解脱肩挑背磨之苦。
2010年至2020年這十年,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犁頭村的村容村貌以及羣眾生活變化很大,得益於各方資金支持和鎮黨委、鎮政府的堅強領導,犁頭村主幹道路加寬到5米,甚至6米,多數道路硬化,有百分之六十的農户通硬化公路到家。運輸工具普及到户,全村有小轎車500餘輛,農用車三十台,摩托車、電動車入户率達百分之八十五。
其樂融融共奔小康 其樂融融共奔小康
雙(雙河)犁(犁頭)路是犁頭村交通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犁頭村羣眾艱苦卓絕的努力奮進下,其於1973年10月動工,1974年2月竣工。長2.8公里,路基寬4.5米,路面寬3米。碎石路面。這段路的打通,方便了犁頭地區羣眾的日常生活,成為溝通犁頭百姓出山進鎮的重要通道,雙河-犁頭公路建成之後,犁頭百姓可以更加方便地趕場賣貨、交換物資,成為犁頭地區羣眾生產生活致富路。

犁頭村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6] 
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發佈中央一號文件,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瞭方向。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7] 
行走的鄉村振興基層幹部羣眾(掠影) 行走的鄉村振興基層幹部羣眾(掠影)
犁頭村黨委在黨委書記周登勇和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帶領支持下,嚴格按照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要求,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一方面,犁頭村緊緊抓住“精準”這個牛鼻子,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做到“底子清、路子清、責任清、資金清”,不斷提高脱貧攻堅的實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動態掌握貧困家庭勞動力基礎信息,轉移輸出、就業培訓、資助創業、公益性崗位安置等“五個名單”,及時更新變動情況,加強督促指導,確保數據不錯不漏,增減有據。另一方面,結合貧困羣眾需求,在落實各項政策的同時,根據犁頭村實際,制定出台扶持力度更大、幫扶舉措更實際的政策,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確保就業扶貧、社會保險扶貧各項政策落在細上、落在小上、落在實上,更要落在準上。 [8] 
2022年入冬以後,大規模寒潮席捲中國南方地區,犁頭村也受到大範圍降温的影響。在公安部-國家移民管理局掛職幹部、犁頭村黨委副書記宋一龍同志的積極聯繫下, 其母校西安交通大學為犁頭村困難羣眾贈送過冬物資200餘件,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成員的努力下,逐一分發至相關羣眾手中,犁頭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的善舉被長寧發佈、川南網、西安交通大學內部平台等多家媒體廣泛報道,在寒冬之中温暖了人心,鼓舞了鬥志,為推動了犁頭村鄉村振興階段性發展。以下為相關媒體報道原文: [5] 
西安交通大學師生為雙河鎮犁頭村羣眾捐贈抗寒衣物
蕭瑟冷風挾裹寸寸寒意,西交師生送來暖暖心意。入冬之後,大範圍的降温席捲全國,多地被嚴寒籠罩。隨着氣温下降越發明顯,2022年12月8日,西安交通大學師生為雙河鎮犁頭村購買、捐贈抗寒衣物200多件,包含冬衣、棉被、棉鞋等物品,全部用於資助犁頭村生活困難的羣眾。
西安交通大學贈送入冬衣物 西安交通大學贈送入冬衣物
西安交通大學師生所捐贈、購買的抗寒衣物,經過清洗、消毒、晾曬、包裝後,犁頭村黨委書記周登勇和駐村第一書記陳大凱,第一時間組織村“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成員將捐贈的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的物資逐一送到所需羣眾手中。 [5] 
犁頭村黨委副書記宋一龍為羣眾贈送衣物 犁頭村黨委副書記宋一龍為羣眾贈送衣物
本次捐贈活動由犁頭村黨委副書記宋一龍第一時間發出倡議,得到西安交通大學“人民公僕”養成行動學生幹部牽頭組織,受到西安交通大學“人民公僕”養成行動全體成員、研究生、本科生黨支部及教師羣體的積極響應與支持。
送暖過程中,雙河鎮犁頭村村“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成員與羣眾親切拉家常,瞭解羣眾生產生活情況和存在的困難,並轉達西安交通大學師生的冬日問候,獲贈衣物的羣眾,對犁頭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表示非常感謝,臉上充滿了親切而温暖的笑容,聲稱:“感謝黨的好乾部,感謝西安交通大學師生,這個冬天不會冷了”。 [5] 
犁頭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大凱清點捐贈物資 犁頭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大凱清點捐贈物資
秦嶺雪融  蜀南花開  交大為鄰  共盼君來 秦嶺雪融 蜀南花開 交大為鄰 共盼君來
捐贈的整齊乾淨衣服 捐贈的整齊乾淨衣服
捐一件衣物,獻一片愛心,小善凝聚大愛,涓流匯成海洋。此次西安交通大學捐贈活動,既是對犁頭村困難羣眾的一次關愛服務行動,也是西安交通大學弘揚“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核心的“西遷精神”的真實寫照,使困難羣眾得到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同時,在犁頭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此次行動助力了鄉村振興深入開展,切實推動了鞏固脱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得到了村民的肯定。 [5] 
桂花飄香朝陽熹微孕育新時代,銅鑼震天犁頭實幹耕耘新生活。犁頭村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下一步還將繼續採取多種形式,不斷深化幫扶力度,拓寬幫扶途徑,增強幫扶實效,堅決履行好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盡全力幫助幫扶村困難羣眾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切實發揮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作用,鞏固脱貧攻堅成果,為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貢獻力量。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