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犁頭尖

(天南星科犁頭尖屬植物)

鎖定
犁頭尖(Typhonium blumei Nicolson & Sivadasan),天南星科犁頭尖屬草本植物。犁頭尖塊莖近球形,頭狀或橢圓形、褐色、具環節、頸部生纖維狀鬚根;葉戟狀三角形,葉脈綠色;葉柄鳶尾式排列;花序梗單一,生於葉腋,淡綠色,圓柱形;肉穗花序無梗;雌花序圓錐形;中性花序線形,淡綠色;雄花序橙黃色;花期5-7月; [2]  果期7-9月。 [3]  因其葉片為戟形或深心狀戟形,形似犁頭,故名“犁頭尖”。 [4] 
犁頭尖分佈在中國浙江、江西、福建、雲南等地;東南亞地區也有分佈。 [2]  犁頭尖喜生於村前屋後、田野、路旁、低窪濕地及雜草叢中。 [5] 
犁頭尖具有解毒消腫,散結,止血功效;主治毒蛇咬傷,血管瘤,淋巴結結核,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6]  犁頭尖葉形獨特,花序奇異,具有醒目的大型紫紅色佛焰苞及細長鼠尾狀附屬體,為形色俱佳的觀賞植物,適宜盆栽觀賞。 [7] 
中文名
犁頭尖
拉丁學名
Typhonium blumei Nicolson & Sivadasan
別    名
犁頭七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天南星目
天南星科
犁頭尖屬
犁頭尖
天南星族
同型組

犁頭尖形態特徵

草本植物。犁頭尖塊莖近球形,頭狀或橢圓形,直徑1-2釐米,褐色,具環節,節間有黃色根跡,頸部生長1-4釐米的黃白色纖維狀鬚根,散生疣凸狀芽眼。幼株葉1-2,葉片深心形、卵狀心形至戟形,長3-5釐米,寬2-4釐米,多年生植株有葉4-8枚,葉柄長20-24釐米,基部4釐米鞘狀、鶯尾式排列,淡綠色,上部圓柱形,綠色;葉片綠色,背淡,戟狀三角形,前裂片卵形,長7-10釐米,寬7-9釐米;後裂片長卵形,外展,長6釐米,基部彎缺呈“開”形;中肋2面稍隆起,側脈3-5對,最下1對基出,伸展為側裂片的主脈,集合脈2圈。葉脈綠色。葉柄鳶尾式排列。
花序柄單1,從葉腋抽出,長9-11釐米,淡綠色,圓柱形,粗2毫米,直立。佛焰苞:管部綠色,卵形,長1.6-3釐米,粗0.8-1.5釐米;檐部綠紫色,捲成長角狀,長12-18釐米,下部粗6毫米,盛花時展開,後仰,卵狀長披針形,寬4-5釐米,中部以上驟狹成帶狀下垂,先端旋曲,內面深紫色,外面綠紫色。肉穗花序無柄,雌花序圓錐形,長1.5-3毫米,粗3-4毫米;中性花序線形,長1.7-4釐米,下部7-8毫米長具花,連花粗4毫米,無花部分粗約1毫米,淡綠色;雄花序長4-9毫米,粗約4毫米,橙黃色;附屬器深紫色,具強烈的糞臭,長10-13釐米,基部斜截形,明顯具細柄,粗4毫米,向上漸狹成鼠尾狀,近直立,下部1/3具疣皺,向上平滑。雄花近無柄,雄蕊2,藥室2,長圓狀倒卵形,雌花:子房卵形,黃色,柱頭無柄,盤狀具乳突,紅色。中性花同型,線形,長約4毫米,上升或下彎,兩頭黃色,腰部紅色。花期5-7月; [2]  果期7-9月。 [1]  [3] 

犁頭尖生長環境

犁頭尖生於村前屋後、田野、路旁、地邊、低窪濕地及雜草叢、石隙中。 [5] 

犁頭尖分佈範圍

犁頭尖分佈在中國浙江(樂清、永嘉、鹿城、甌海、平陽、泰順等地)、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海拔1200米以下,印度、緬甸、越南、泰國至印度尼西亞(爪哇、蘇拉威西島)、帝汶島,北至日本琉球羣島、九洲南部均有分佈。 [1-2]  [8] 

犁頭尖主要價值

犁頭尖藥用價值

犁頭尖塊莖入藥。有毒。能解毒消腫、散結、止血,主治毒蛇咬傷,癰癤腫毒、血管瘤、淋巴結結核、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一般外用,不作內服。 [1]  [6] 

犁頭尖觀賞價值

犁頭尖葉形獨特,花序奇異,具有醒目的大型紫紅色佛焰苞及細長鼠尾狀附屬體,為形色俱佳的觀賞植物,適宜盆栽觀賞。 [7] 
參考資料
  • 1.    犁頭尖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11-22]
  • 2.    犁頭尖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4]
  • 3.    林餘霖編著,中草藥原色圖譜800例 4,華齡出版社,2020.01,第742頁
  • 4.    謝宇,周重建主編,中國中草藥彩色圖鑑大全集 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5,第1327頁
  • 5.    謝宇,周重建主編,中國中草藥彩色圖鑑大全集 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5,第1327頁
  • 6.    王繼生主編,皮膚病實用中藥學 下,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05,第852頁
  • 7.    賈景明主編,瑞雲山常見藥用植物圖鑑,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5,第168頁
  • 8.    丁炳揚、金川 主編.《温州植物誌第五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02月:第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