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犀角

(犀牛角)

鎖定
犀角也稱“犀牛角”。系犀科動物犀牛吻上的角。它長在的鼻骨上,乃由皮膚的角質化纖維構成。
中文名
犀角
外文名
rhinoceros horn
別    名
犀牛角
犀角系犀科動物犀牛吻上的角。它長在犀的鼻骨上,乃由皮膚的角質化纖維構成。犀牛按產地可分亞洲犀和非洲犀兩大類。亞洲犀又分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答臘犀。總的説來,亞洲犀體型較小,其角也相應較小,一般長30cm左右,蘇門答臘犀的角最小,僅10cm;且纖維粗,表皮和內肉的纖維如甘蔗的線條狀纖維。角的基民和橫切的斷口,有無數的粗點粒,稱“魚子紋”或“粟紋”。但角質較柔韌,呈棕褐色,不透明,嗅之有濃烈的腥味。角的正前方有一凹槽,正後方有一條凸筋,俗稱“天溝地崗”。非洲犀,體大,角也較大,且有兩角,一前一後,前長後短。長角可達80~90cm。質如水牛角,纖維比較細密,內肉呈半透明,並比亞洲犀角脆硬,乾燥後易裂,藥用價值也較低(據民國初年收藏家趙汝珍《古玩指南》,其藥效僅為亞洲犀角的1/20)。犀角硬度低,約2.25,相對密度1.29。中醫認為,犀角是珍貴的藥材,它性寒味苦酸鹹,功能涼血,清熱解毒,主治熱病神昏、譫語發狂、斑疹、吐血、衄血等症。犀角自古還被我國人民視為“物之珍,國之寶”,認為它有避邪、鎮兇、護平安的作用。道教更將其列為八寶(火珠、銅錢、方勝、犀角、艾葉、銀錠、珊瑚、書)之一。它也是我國古代聚寶盆中必備之寶。所以用犀角雕制的工藝品(根據角的原形,多製作為“杯”狀的酒具),在我國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 [1] 
犀牛的所有物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公約)的附錄一或二,其國際性貿易受到嚴格管控。作為CITES締約國,中國始終支持任何犀牛製品交易的禁令,並於1993年,由國務院頒佈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自此,犀牛角製作的藥材和雕刻品的貿易被完全禁止,而衞生部也隨即刪除了《中國藥典》中犀牛角的入藥標準。 [2] 
參考資料
  • 1.    張慶麟編.珠寶玉石識別辭典 修訂版 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8:第447-448頁
  • 2.    動物保護法律法規  .TRAFFIC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引用日期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