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犀角地黃湯

鎖定
犀角地黃湯,中醫方劑名。為清熱劑,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功效。主治熱入血分證,熱擾心神,身熱譫語,舌絳起刺,脈細數; 熱傷血絡,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絳紅,脈數; 蓄血瘀熱,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臨牀應用於治療重症肝炎肝昏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尿毒症過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血分熱盛者。
中文名
犀角地黃湯
功    用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    治
熱入血分證
分    類
清熱劑-清營涼血
出    處
《外台秘要》

犀角地黃湯歌訣

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邪幹
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4] 

犀角地黃湯組成

芍藥三分(9g)、地黃半斤(24g)、丹皮一兩(12g)、犀角屑一兩(水牛角代,30g)。 [4] 

犀角地黃湯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二三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水牛角鎊片先煎,餘藥後下)。

犀角地黃湯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犀角地黃湯主治

熱入血分證。身熱譫語,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深絳起刺,脈數;或喜忘如狂,或漱水不欲咽,或大便色黑易解。 [4] 

犀角地黃湯證治機理

本證乃熱毒深入血分,動血耗血所致。心主血脈,又藏神。熱毒熾盛於血分,擾亂心神,則身熱譫語;熱毒迫血妄行,破損脈絡,上出於口鼻而見吐血或衄血,下出於二便而見便血或尿血,外溢於肌膚而見斑色紫黑;熱與血結或離經之血內蓄而致蓄血瘀熱,瘀熱上蒙心竅,則喜忘如狂;邪居陰分,熱蒸陰津上承,則口乾而漱水不欲咽;瘀熱下滲腸間,其性濡潤,則大便色黑易解;舌質紅絳、脈數,為血分熱盛之徵。此證病機為熱熾血分,動血留瘀。熱不清則血不寧,瘀不去則熱難除,即葉天士所言“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故組方配伍當以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為法。 [4] 

犀角地黃湯方解

方用苦鹹寒之犀角(現用水牛角代)為君,直入血分,涼血清心而解熱毒,使熱清毒解血寧。臣以甘苦寒之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既助君藥清熱涼血,又復已失之陰血。君臣相伍,以清為主,兼以補固。芍藥、丹皮為佐,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藥相配,共成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劑。 [4] 

犀角地黃湯配伍特點

鹹苦甘寒,直入血分,清中有養,無耗血之弊;涼血散血,無留瘀之患。 [4] 

犀角地黃湯運用

本方為治療温熱病熱入血分證之基礎方。以各種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譫語,身熱舌絳為辨證要點。原著記載其加減:“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二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

犀角地黃湯禁忌

犀角地黃湯附註

犀角地黃湯同類方比較

犀角地黃湯與清營湯均以犀角、生地為主,以治熱入營血證。但清營湯是在清熱涼血中伍以銀花、連翹等輕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熱轉氣”之意,適用於熱邪初入營尚未動血之證;犀角地黃湯配伍芍藥、丹皮泄熱散瘀,寓有“涼血散血”之意,用治熱入血分,而見耗血、動血之證。 [4] 

犀角地黃湯附方1

神犀丹

犀角地黃湯組成

犀角(水牛角代替)、石菖蒲、黃芩、生地、銀花、金汁、連翹、板藍根、香豉、元參、花粉、紫草。

犀角地黃湯功用

清熱開竅,涼血解毒。

犀角地黃湯主治

温熱暑疫,邪入營分證。高熱譫語,斑疹色紫,口咽糜爛,目赤煩躁,舌絳紫。

犀角地黃湯附方2

化斑湯

犀角地黃湯組成

石膏、知母、生甘草、玄蔘、犀角、白粳米

犀角地黃湯功用

清氣涼血。

犀角地黃湯主治

氣血兩燔之發斑。發熱,或身熱夜甚;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脈數。

犀角地黃湯化裁方之間比較

犀角地黃湯、神犀丹、化斑湯同具有清熱涼血之功。不同點在於:犀角地黃湯用治温熱病熱毒深陷於血分的血分熱盛證,故用大劑鹹寒以涼血為主,並用清熱、散瘀之品,以使熱清血寧;神犀丹用治邪入營血,熱深毒重證,故以清熱解毒為主,並用涼血、開竅,以使毒解神清;化斑湯用治氣分熱熾,而血熱又起,氣血兩燔之證,故以清氣生津藥與涼血解毒藥相配,兩清氣血,使邪熱退則血自止,而斑可化,故名“化斑湯”。

犀角地黃湯重要文獻摘要

吳謙等《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卷1:“吐血之因有三:曰勞傷,曰努傷,曰熱傷。勞傷以理損為主;努損以去瘀為主;熱傷以清熱為主。熱傷陽絡則吐衄;熱傷陰絡則下血,是湯治熱傷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涼血以生新血,白芍斂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雖曰清火,而實滋陰;雖曰止血,而實去瘀。瘀去新生,陰滋火熄,可為探本窮源之法也。” [1] 
②《外台秘要》卷2錄《小品方》:“傷寒温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方。”
[2-3] 
參考資料
  • 1.    吳謙.《醫宗金鑑》:人民衞生出版社,2006年8月
  •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
  • 3.    汪昂.《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
  • 4.    李冀,連建偉主編.方劑學(新世紀第四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