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缺少概述图,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犀角地黃湯,中醫方劑名。為清熱劑,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功效。主治熱入血分證,熱擾心神,身熱譫語,舌絳起刺,脈細數; 熱傷血絡,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絳紅,脈數; 蓄血瘀熱,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臨牀應用於治療重症肝炎、肝昏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尿毒症、過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血分熱盛者。
- 中文名
- 犀角地黃湯
- 功 用
-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 主 治
- 熱入血分證
- 分 類
- 清熱劑-清營涼血
- 出 處
- 《外台秘要》
犀角地黃湯歌訣
編輯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幹,
犀角地黃湯組成
編輯犀角地黃湯用法
編輯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二三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水牛角鎊片先煎,餘藥後下)。
犀角地黃湯功用
編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犀角地黃湯主治
編輯犀角地黃湯證治機理
編輯本證乃熱毒深入血分,動血耗血所致。心主血脈,又藏神。熱毒熾盛於血分,擾亂心神,則身熱譫語;熱毒迫血妄行,破損脈絡,上出於口鼻而見吐血或衄血,下出於二便而見便血或尿血,外溢於肌膚而見斑色紫黑;熱與血結或離經之血內蓄而致蓄血瘀熱,瘀熱上蒙心竅,則喜忘如狂;邪居陰分,熱蒸陰津上承,則口乾而漱水不欲咽;瘀熱下滲腸間,其性濡潤,則大便色黑易解;舌質紅絳、脈數,為血分熱盛之徵。此證病機為熱熾血分,動血留瘀。熱不清則血不寧,瘀不去則熱難除,即葉天士所言“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故組方配伍當以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為法。
[4]
犀角地黃湯方解
編輯方用苦鹹寒之犀角(現用水牛角代)為君,直入血分,涼血清心而解熱毒,使熱清毒解血寧。臣以甘苦寒之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既助君藥清熱涼血,又復已失之陰血。君臣相伍,以清為主,兼以補固。芍藥、丹皮為佐,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藥相配,共成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劑。
[4]
犀角地黃湯配伍特點
編輯犀角地黃湯運用
編輯本方為治療温熱病熱入血分證之基礎方。以各種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譫語,身熱舌絳為辨證要點。原著記載其加減:“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二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
犀角地黃湯禁忌
編輯陽虛失血、脾胃虛弱者忌用。
犀角地黃湯附註
編輯犀角地黃湯同類方比較
犀角地黃湯與清營湯均以犀角、生地為主,以治熱入營血證。但清營湯是在清熱涼血中伍以銀花、連翹等輕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熱轉氣”之意,適用於熱邪初入營尚未動血之證;犀角地黃湯配伍芍藥、丹皮泄熱散瘀,寓有“涼血散血”之意,用治熱入血分,而見耗血、動血之證。
[4]
犀角地黃湯附方1
神犀丹
犀角地黃湯組成
犀角(水牛角代替)、石菖蒲、黃芩、生地、銀花、金汁、連翹、板藍根、香豉、元參、花粉、紫草。
犀角地黃湯功用
清熱開竅,涼血解毒。
犀角地黃湯主治
温熱暑疫,邪入營分證。高熱譫語,斑疹色紫,口咽糜爛,目赤煩躁,舌絳紫。
犀角地黃湯附方2
化斑湯
犀角地黃湯組成
石膏、知母、生甘草、玄蔘、犀角、白粳米。
犀角地黃湯功用
清氣涼血。
犀角地黃湯主治
氣血兩燔之發斑。發熱,或身熱夜甚;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脈數。
犀角地黃湯化裁方之間比較
犀角地黃湯、神犀丹、化斑湯同具有清熱涼血之功。不同點在於:犀角地黃湯用治温熱病熱毒深陷於血分的血分熱盛證,故用大劑鹹寒以涼血為主,並用清熱、散瘀之品,以使熱清血寧;神犀丹用治邪入營血,熱深毒重證,故以清熱解毒為主,並用涼血、開竅,以使毒解神清;化斑湯用治氣分熱熾,而血熱又起,氣血兩燔之證,故以清氣生津藥與涼血解毒藥相配,兩清氣血,使邪熱退則血自止,而斑可化,故名“化斑湯”。
犀角地黃湯重要文獻摘要
編輯①吳謙等《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卷1:“吐血之因有三:曰勞傷,曰努傷,曰熱傷。勞傷以理損為主;努損以去瘀為主;熱傷以清熱為主。熱傷陽絡則吐衄;熱傷陰絡則下血,是湯治熱傷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涼血以生新血,白芍斂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雖曰清火,而實滋陰;雖曰止血,而實去瘀。瘀去新生,陰滋火熄,可為探本窮源之法也。”
[1]
②《外台秘要》卷2錄《小品方》:“傷寒及温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方。”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27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沐殇星愿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