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特赦

(中國紀實電影)

鎖定
四十多名在押囚犯人因唐山大地震中英勇救人的事蹟得到了國家的特赦。
這是個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中文名
特赦
類    型
重大題材膠片電影
片    長
150 分鐘
出品單位
中聖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現實意義

特赦故事梗概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3.8秒,唐山發生了舉世震驚的7.8級強烈地震,震中裂度高達11度,百年城市毀於一旦。地震造成24.2萬多人死亡,16.4萬多人重傷,7200多個家庭全家“震亡”,4204人成為孤兒,城市功能全部癱瘓。
在短短23秒之內,唐山被夷為平地,60萬人被埋在廢墟下……大地震的24小時內,悲痛的唐山人抹乾眼淚,硬是憑着自己的雙手,救活了30多萬人。
當時唐山監獄關押着300多名犯人,倖存下來的200多名在押犯組成了一支特殊的救援隊伍,他們在地震後的二十四小時內奮不顧身、捨己救人。救援後全部歸隊,無一逃逸。
他們共救活了112個人。
四十多名在押囚犯人因唐山大地震中英勇救人的事蹟得到了國家的特赦。
這是個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1] 

特赦現實意義

世界各地接連發生大地震,我國汶川、玉樹以及海底、智利日本又發生了9.0級強烈地震。反映在自然災害面前,不同人表現出的永不放棄、拼搏抗爭精神的“後災難”現象,電影《特赦》,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
電影的本身,一方面,再現了悲慘的大地震情景,會讓我們回味和反思災難中的人性,喚醒人們的良知,讓人們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提醒人們居安思危,加強防災教育,提高防範意識。
另一方面,本部影片通過反映一羣囚犯在唐山大地震中投身生命大救援的真實經歷和特殊的身心悔過、醒悟歷程,深度闡釋了人性的可塑和意義。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有救人和被救及生存的權力,而生存權是最大的人權。影片通過國家對這些囚犯的事蹟的認可——特赦,反映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權。
影片以其獨有的視覺通過犯人與警察之間在特定的時期產生的真情,闡述了尊重人權的前提下人與人之間人格的平等。
通過唐山大地震中發生的《特赦》的故事,真實地反映和佐證了中國在歷史上對人權的承認和尊重,它所帶來的文化力量和思想衝擊,將會引起世人對中國人權新的認知度。
《特赦》將以首部從人性角度觸及人權的電影面世。

特赦藝術特點

特赦

權威性
這是一部內涵符合奧斯卡主流價值觀、人性與情感結合的力作,影片在拍攝理念上做到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小角度切入折射全局,這也是很多奧斯卡獲獎影片的共性。
本片力圖用事實表明我們中國電影在市場競爭的平台上不僅能夠與好萊塢電影同台競技,而且能夠在一定範圍內超過用高額資金、高科技製作的商業影片。
《特赦》對中國電影衝擊奧斯卡將具有絕對的權威示範效應。

特赦

故事性和可視性及商業性
《特赦》表現的是一個特殊的羣體:囚犯。無論是地震前影片開始的死刑犯的最後請求、地震發生後的囚犯主動要求救人,還是囚犯與警察、囚犯與被救羣眾之間的情感變化,都有着極強的故事性。
影片中的任務命運極具傳奇色彩,情節複雜而曲折,加之場面宏大、悲壯,有極強的感染力、衝擊力和震撼力,有極強的可視性。
災難面前,人性的迴歸、生命的第一重要,在這裏有着非常充分的體現,從而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定能滿足我們在產業平台上傳播文化的價值觀。
真正文化傳播價值最好的,是那些通過商業的渠道,採用產業的路徑來傳播的,之前國產片的一些電影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好的開端。《特赦》在能滿足觀眾視覺、聽覺要求和得到心靈衝擊後,定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回報。

特赦項目現狀

劇本已經得到國家知識著作權的確認和保護。
中國人權研究會2011年4月14日正式批文同意拍攝並給予高度評價;
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覆函廣電總局,同意拍攝;
2011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致函廣電總局,同意拍攝;
2011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同意拍攝並頒發拍攝許可證;
《特赦》正在籌備開拍。

特赦出品單位

類型:重大題材膠片電影
片名:《特赦》
片長:15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