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特質

(心理學名詞)

鎖定
是指我們用來描述個人人格特點的描述詞,如友好的、謹慎的、爽快的、爭強好勝的、慷慨大方的、吝嗇的等。
中文名
特質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人格心理學

特質人的五大特質

和悦性――人的脾氣好、具有合作性、信賴人與易被激怒、脾氣怪異、充滿敵意相對。
外向性――人的外向、合羣、健談、喜歡社交與謹慎、內斂及害羞相對。
公正性――負責任、恪於職守、能被依賴與不可靠、粗心大意相對。
情緒性――人們易於衝動、擔憂、焦慮和憤怒與墨守成規、缺乏創造力和無趣相對。
創造性――人們具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規、具有藝術性的程度、與拘泥、沒有創造性、教條相對。
五大特點並不是以重要的程度排序的,但最後一條在人際關係的親密感中,在成功和滿意度上不起作用,其餘的都是影響我們社會化的個性特質,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作用。

特質奧爾波特的特質概念

奧爾波特的特質(trait)概念
我們已經看到奧爾波特認為完備的人格理論必然採用那些能夠進行“生活的綜合”的測量單位。在奧爾波特看來,這種測量單位是特質。為了便於描述人們可能具有的各種特質,奧爾波特和奧德伯特於1936年仔細考證了17953個一直用來刻畫人的特徵的形容詞。然而,奧爾波特是肯定不會把特質和名稱相等同的。對他來説,特質是真實的生物物理結構。1937年,奧爾波特説他並不認為那樣:
並非每個特質名稱必然包括一種特質,而寧可説是在全部術語的混亂狀態後面,在各種判斷的爭執後面,除了經驗觀察的謬誤和失敗外,在每一個説明他的行為的恆常性的人格中,正是存在着真正的心理結構。
奧爾波特把特質定義為:“具有使許多刺激在機能上等同的能力,具有誘發和指導順應與表達性行為的等同(意義上始終一致)形式的一種神經心理結構”。
特質説明了人類行為的恆常性。因而不會有兩個具有完全性同的特質,每個人遇到的環境經驗都是不會相同的。一個具友好特質的人對陌生人的反應與一個具有疑慮特質的人的反應是不同的。在這兩種情況下,刺激都是相同的,但反應卻不同,因為各個人具有的特質不同。或者正如奧爾波特所解釋的:“同樣都是火,它使黃油融化,但卻使雞蛋變硬”。
既然人們是根據他們的特質與世界抗衡的,那麼人們的特質就要把各種經驗組織起來。例如,如果一些人主要具有攻擊性的特質,那他們在各種廣泛的情境中也是攻擊性的。特質必然導致他們的行動,因為人們只有根據自己的特質才能對世界做出反應。所以特質既能激發行為又可以指導行為。
顯然,特質不能直接觀察到,因此它們的存在必須通過推斷。奧爾波特為推測特質的存在而提出了以下標準:
採取某種順應模式的頻率的特質的第一個標準。第二個標準是個體採取這種同樣的行為模式的情景範圍。第三個標準是他在保持這種行為的“偏好模式”中的反應強度。
只有繼之獲有同樣個人(反應等同)的確定範圍的刺激之後重複發生的具有同樣意義(刺激等同)的行為,才能使我們對特質和個人先天傾向的推論成為必然。這些先天傾向並不總是積極的,但他們甚至在潛伏時期也是持久的,並且它們相對具有較低的激活閾限。
特質不是習慣 習慣比特質更具體。例如,一個人也許會有刷牙、勤換衣服、梳頭、洗手、剪指甲等等習慣。然而,他具有這些習慣的原因是具有清潔這一特質。換言之,一種特質概括了許多特殊的習慣。

特質卡特爾的特質

A:個別特質與共同特質
他從個體與羣體的角度區別了共同特質(common traits)、個別特質(unique traits)兩類特質。前者是一個社區或一個羣體成員所共同具有的特質,共同特質雖然是所有成員都具有的特質,但其在個人身上的強度和情況不同,而且在同一人身上也隨時間不同而異;後者是某個人才具有的特質。
B:表面特質與根源特質
他從特質的層次上區分了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s)、根源特質(source traits)。
前者是通過外部行為表現出來,能觀察到的特質。它處於人格結構的表層,
後者是指那些對人的行為具有決定作用的特質。它處於人格結構的內部,是人格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個人行為的內部原因。
表面特質是從根源特質中派生出來的,一個根源特質可影響多種表面特質,一個表面特質都是由一個或多個根源特質引起的。表面特質是根源特質的表現形式。如,高學歷(表面特質)是由智力、有恆心、勤奮等多種根源特質造就;而智力(根源特質)則可影響學歷、職業、愛好等多種表面特質。
[1] 
參考資料
  • 1.    鄭雪.《人格心理學》:廣東高教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