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特藍斑馬

鎖定
特藍斑馬是90年代在坦桑尼亞領域的龐波礁(Pombo Rock)首次被捕撈的淺水鳳凰(巖棲類);
中文學名
特藍斑馬
拉丁學名
Demasoniciklide
動物界
分佈區域
非洲馬拉維湖岩石地帶

特藍斑馬簡介

英文名:Demasoniciklide
別名:迪麥森
學名:Pseudotropheus demasoni
種類:巖棲類
自然分佈:非洲馬拉維湖岩石地帶
活動水層:底層,中層
成魚體長:6.3 - 8 cm
性格:温和
適宜温度:24 - 27 ℃
繁殖方式:卵生
酸鹼度:PH 7.5 - 8.5
硬度(dGH): 9 - 11°N

特藍斑馬別名

特藍斑馬
特藍斑馬(5張)
Demasoni(迪曼森)是為了紀念發現這種魚的萊府迪麥森先生.迪麥森先生是從事非洲慈鯛出口行業的一位美國人

特藍斑馬外形特徵

這種慈鯛具有很明顯的深藍色,以及顯眼的太空藍色的非常美麗的魚種,而且雄雌都具有這樣美麗的色彩;
因為它們的觀賞價值非常高,所以在歐美國家不斷地進行人工繁殖;
它們是淺水鳳凰(巖棲類)中屬於小型的魚種,幾乎不會超過8cm以上;

特藍斑馬生活習性

但是它們的性格非常粗暴(陰險),特別是把新的魚只導入在魚缸的時候需要注意.首先要把它們先隔離.然後再把新魚導進魚缸裏面;
要不然它們會好好利用自己的小巧靈活的身體,從石塊的角落到排水管的後面,不斷地尋找新魚進行追殺;
另外在幾條幼魚一起飼養的情況下,從開始性成熟的那時候開始,飼養會變得非常困難;
特藍斑馬
特藍斑馬 特藍斑馬
特別是雌魚的肚子裏面開始抱卵了以後,魚缸裏所有的特藍斑馬馬上興奮,開始很激烈的鬥爭,然後慢慢出現緊迫型的腹水(收口)症狀;
為了避開這種狀態,飼養它們的時候需要一定尺寸的魚缸,還有能夠差不多滿載整個魚缸的石頭;
有關書籍介紹説它們在原生地,幾條魚只一起羣遊.但是在魚缸裏面能夠看到這種情景的機會極少;
雖然飼養它們的技術要求比較高,但是它們在憤怒,開始完全髮色,同時展開自己所有的鰭,這時候的美麗是語言難以表達出來的

特藍斑馬繁殖方式

慈鯛科繁殖後代有三種:一為口孵,即由雌魚把受精卵含在口中孵化;二為基底孵卵,由雄魚或雌魚共同護衞;另有一些種類則是並用上述兩種方式,將卵產在巢穴底牀中,待孵化後,再把新孵出的仔魚含在口中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