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特磨道

鎖定
特磨道(宋)。廣南,宋初隸邕州(羈縻),後名特磨道。其民沙、儂共外結其道(部落聯盟),其盟主為“首領”。治所在特磨。宋賜以金印(知事)。
《宋會要稿》:“熙寧二年(公元1079年)二月,廣西路經略安撫司言:“聞依智高見在特磨道。”《元史・忽辛傳》載:“廣南(府)酋沙奴素強悍,宋時賜以金印(知州)。”
中文名
特磨道
地理位置
雲南省廣南縣

特磨道起源

廣南,宋初隸邕州,後名為特磨道。特磨,音譯地名,在今廣南縣城。《經世大典》招捕記有:“至元十三年,招捕花角蠻,大德元年攻破花角蠻。”又説:“花角蠻去特磨四日程,安寧州七日程。”(花角即在廣南縣、富寧縣之間)。《宋史・廣源傳》也載:“依智高入大理國、其阿儂人保特磨”。

特磨道內容介紹

“道”地方民族政權機構,相當於“府”。道的建置,最見於(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蠻》邕州、南江之外羅孔、特磨、白衣九道,以道名,又有大部落日大理。”《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引範此文後,有“此皆成聚落,地通南詔”。“其外則交趾,大理國屬焉”。(見《廣西通志・卷一二一關隘志》)
特磨道(宋)。廣南,宋初隸邕州(羈縻),後名特磨道。其民沙、儂共外結其道(部落聯盟),其盟主為“首領”。治所在特磨。宋賜以金印(知事)。
《宋會要稿》:“熙寧二年(公元1079年)二月,廣西路經略安撫司言:“聞依智高見在特磨道。”《元史・忽辛傳》載:“廣南(府)酋沙奴素強悍,宋時賜以金印(知州)。”
特磨古道。“古道”即古驛道。特磨古道是雲南驛站的一個重要樞紐站,以特磨(今廣南)為中心是通往中原、南亞、東南亞的交通幹線。
宋王朝與大理地方政權三百年間,“宋揮玉斧”保持一種宗主禮讓關係。雲南各族人民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往十分頻繁,南宋時更為密切。南宋為應付北方戰爭急需戰馬,乾元九年(公元1173年)邕州置買馬提舉司,開橫山察(廣西田林縣)為場,與大理羅甸、自杞市馬。

特磨道歷史沿革

特磨道(南宋)。南宋國勢衰微,無暇南顧,特磨道首領儂民富歸附大理國被分封為坦綽(清平官)。公元971年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記有重新設置延眾鎮(今富寧縣)。
宋紹聖年間,後理國政權旁落,境內四分五裂,各地割據,三十七部的於失部號稱“羅殿國”,些麼徒部號稱“白朽國”。滇東南相繼獨立為“特磨道”、“羅孔道”。西雙版納又稱“景龍金殿國”。
特磨道境域。宋特磨道轄有富州、安寧、羅佐、上林、潞城五州。面積相當於今廣南縣、富寧縣全境,邱北縣、硯山縣的一部分和廣西百色地區的西林縣、田林縣的大部分。
大理國的商人,從善闡(昆明)赴橫山寨售馬,可走特磨道或貴州普安的兩條路。最便捷最有經濟價值的還是“特磨道”。其中間驛站是特磨,史稱“特磨古道”。其路程,據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通道外夷》所載:“中國(宋)通道蠻路大理、羅甸自杞,必由邕州橫山寨一程至上安縣,一程至安德州,一程至羅博州,一程至陽縣,一程至隘岸(今剝隘),一程至特磨道。自特磨道一程至結也蠻,一程至大理界虛,一程至最寧府,六程而至大理國矣,凡二十程。”

特磨道形成過程

特磨道(元)(公元1275年至1284年)。《元史・本紀經世大典招捕錄》:“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設雲南行省。十二年特磨道依士貴率那寡、阿吉、上林等三十七州縣來附。十三年,左江李維屏、右江琴從威等四十餘州縣迴歸,後來史格宣撫廣西,把左右江爭歸廣西,而特磨道仍隸雲南。”授西路落蒙萬户府節制。
至元十四年富州沙奴素復叛,忽辛率軍平亂後立廣南西路宣撫司,設士富州,沙人沈郎先為富州及安寧州土官。子永秀梁王署為元帥,依郎恐因有戰功被梁王委任宣撫使。十九年復為民,屬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
至元二十二年(雲南行省)廣西路宣撫張立道籍儂土貴等部於有司,特磨道遂改製為廣南府,但宣撫使仍受封世襲。

特磨道歷史價值

方國瑜教授著《南宋邕州與大理交通》中説:“見於記錄的廣西買馬,自建炎以後至淳熙五十年間為最盛,每年以千五百匹為定額,每匹價銀三四十兩至六七十兩,交易額為七萬兩為常”,而且“査馬之來,他貨亦至,蠻之所資麝香、胡羊、長鳴雞、披氈、雲南刀及諸藥物入市中原”。大理國正通過特磨古道向南宋通使貢物。如1135五年大理王段和譽遣使至宋貢馴象和馬五百匹。在互市中,中原文化技術在雲南廣為傳播,推動着雲南的社會、經濟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