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特拉布宗

鎖定
土耳其東北部港市。臨黑海。輸出煙草和堅果等。始建於公元前8世紀。1204~1461年期間為科穆寧王朝特拉布宗帝國的都城,後被奧斯曼帝國吞併。該城以財富和美女著稱於世。人口:108403(1980)。
中文名
特拉布宗
外文名
Trabzon(土耳其語)
別    名
特拉比松
特拉佩祖斯
行政區類別
特拉布宗省
所屬地區
土耳其
地理位置
土耳其東北、黑海沿岸
面    積
4.69 km²
電話區號
(+90)462
郵政編碼
61xxx
人口數量
10.84 萬(1980年)
人口密度
58,7 inh.人/平方公里

特拉布宗簡介

特拉布宗在土耳其的位置 特拉布宗在土耳其的位置
土耳其東北部港市,特拉布宗省省會。位於黑海東南岸的一個地岬上,北靠黑海山脈,曾是從黑海通往安納托利亞東部、伊朗中亞地區的重要海港。現為農產品的市場與轉運港。1963年設立黑海工科大學

特拉布宗地理

史稱特拉佩祖斯。瀕臨黑海東南岸一寬闊港灣,背靠龐廷山脈崇山峻嶺,中心地帶位於兩深谷間一個三角形台地,當地有古羅馬的港口遺址。市中心東西兩側有拜占庭時期的城牆,商業區集中在城東市場和公園周圍。靠近古熱那亞式城堡利奧托卡斯倫特。城堡之東為港口。

特拉布宗發展歷史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該城為古希臘的移民據點之一,可能由錫諾普移民建於公元前756年,羅馬統治時期頗為昌盛。作為距亞美尼亞最近的拜占庭港口,位於帝國的重要邊境。該城經重修,在查士丁尼一世東征期間發揮過重要作用。
因位於絲綢之路上,該城在幾個世紀內都是一處貿易中心和文化熔爐。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在格魯吉亞塔瑪拉女王幫助下,安德羅尼卡一世的兩個孫子割據此城,其中的阿萊克修斯·大科穆寧(Alexios I Megas Komnenos)建立特拉布宗帝國。當時城市的繁榮主要依靠出口銀、鐵、明礬、棉花、黑酒等產品,及與伊朗等地進行跨國貿易的税收。1461年,特拉布宗帝國被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所滅。此後,該城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俄羅斯控制兩年外,均由土耳其人統治。

特拉布宗風景名勝

該城仍保有不少中世紀風貌,名勝包括城牆的大部分,康尼努斯王宮的一部分和幾座用作清真寺的大教堂。保存最完好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作為博物館開放。蘇丹巴耶塞特二世的妻子古爾巴哈爾的清真寺和陵墓是奧斯曼時期最傑出的建築之一。 [1] 

特拉布宗經濟

特拉布宗是從埃爾祖魯姆翻閲山脈最實用路線的終端,數世紀以來位於歐洲和中亞之間的主要貿易通道上。13稱為大不里士和伊朗西部的主要貿易港口。1900年左右,隨着安卡拉---埃爾祖魯姆鐵路的開通,以及伊朗南部霍爾木茲港口的發展,該城逐漸失去重要性。港口施捨和交通改善後,該城再度興旺。有航空線通往安卡拉,船運通往伊斯坦布爾。由於氣候適於農業發展,因此耕作、畜牧業以及漁業都十分昌盛。

特拉布宗旅遊

特拉布宗夢境

百年的石板街道盡頭,是有着細長尖塔的清真寺。兩邊的店鋪出售各種果汁冰糕糖果,堆滿了各種乾果、茶葉,手工店鋪裏是花花綠綠的天然石質首飾。土耳其人中99%都是穆斯林,可在土耳其這片土地上也曾經經歷過基督教的興盛時代。在特拉布宗就有很多荒廢了的基督教堂,很多都是拜占庭時期的。
特拉布宗在西方人眼裏一定是個遙遠浪漫的地方、神秘的所在。雖然它遠不如伊斯坦布爾那樣名聲顯赫。但有那麼一羣西方作家仍然對這個天涯海角之間的塵世念念不忘。菲利普-格雷茲布魯克在《卡爾斯之旅》裏説,每個人自童年時代起都私藏着一份秘密地圖,在他自己的那張地圖上,特拉布宗佔據了一個重要位置;《終極之地》的作者勞倫斯-米爾曼走遍世界各個角落,仍對青年時代那次特拉布宗之行充滿了如同初戀般的情感:“許久許久以前,我搭乘土耳其海運公司客船,從伊斯坦布爾航向特拉布宗,那座夜鶯之城,金彎刀之城?”儒勒·凡爾納的小説《環遊黑海歷險記》裏,一班黑海怪客執意不坐現代化的火車、輪船,一路坐着老式馬車抵達特拉布宗;羅絲-麥考利則匪夷所思地讓《特拉布宗之塔》的主角趕着一匹駱駝前往這個城市。特拉布宗更像是一個象徵,想象中的符號。在他們心裏,特拉布宗本身是什麼樣子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去往那裏的過程。

特拉布宗修道院

蘇美拉修道院(Sumela Monastery)建在在Oros Melas山崖邊,臨風而絕世。修道院的“Sümela”之名由希臘字根“melas”而來,是“黑”的意思。“黑”可能代表當初僧侶發現的黑聖母像,也可能意指修道院所在的山名(Oros Melas,希臘文的黑山之意)。通往蘇美拉的公路沿途寫着“處女馬利亞”(Meryam Ana)的路標,就是修道院的土耳其名稱。
相傳公元四世紀時,兩名來自雅典的僧侶,在聖母的指引下前來這一帶的山區,最後在某個山洞裏發現馬利亞聖像,這是修道院興建的由來。聖地總是需要一些傳奇色彩。更可靠的解釋是:蘇美拉修道院是應拜占庭皇帝擴展基督教信仰的目的修建—此言或可從後來修道院與拜占庭皇家密切的關係得到印證。千餘年的漫長歲月,蘇美拉修道院不斷荒廢又擴建重修。鄂圖曼時期的修道院依然享有信仰自由,甚至受到國家特權保護。直到19世紀,旅行的僧侶往來依舊熱絡。這裏真正遭到棄置是在1923年。土希兩國根據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交換彼此境內居民,所有在土耳其的基督徒被驅逐到希臘。蘇美拉修道院被大肆破壞並遭焚燬,當年的慘狀,從損壞嚴重的教堂壁畫上,仍可窺知一二。
進入修道院裏面之後,發現房舍階段羅列,別有洞天,靠在懸崖的一側全以建築物圍起,使修道院內自成一處天地。洞窟教堂埋入山壁,外部蓋有半圓形建物與之相連,內外牆面覆以精美的濕壁畫。現存的濕壁畫是 1740年時修復過的樣貌,色彩顏色,而千年之前拜占庭時期的壁畫,早已不知道毀在哪朝哪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