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特塞爾海戰

鎖定
特塞爾海戰(英語:Battle of Texel;荷蘭語:Slag bij Kijkduin),這是在第三次英荷戰爭的最後一次戰鬥。1673年6月,英法聯合艦隊企圖在荷蘭西海岸登陸,未能成功。後來,陸上的戰局對荷蘭不利,英法兩國積極準備發動一次海陸聯合進攻。 [1] 
1673年8月,英法艦隊又一次糾集勢力,企圖登陸特塞爾島。約2萬陸軍集結在英國,第一梯隊1萬人登艦,在魯珀特親王的率領下駛往荷蘭。這一次聯合艦隊準備充分,擁有120艘艦船,將聯合艦隊分編為三個分隊,更仔細研究了德·奈特的戰術,並制定了相應的對策。
荷蘭艦隊事先得報,德·奈特亦將麾下艦隊分編為三個分隊,他本人指揮中央分艦隊,但荷蘭方面僅擁有75艘主力艦和30縱火船,實力對比上明顯弱於英法聯合艦隊
21日夜間,德·奈特指揮艦隊利用風向成功插入敵方艦隊與海岸之間的縫隙。拂曉時分,主動向英法聯軍發動進攻。於是雙方三個分艦隊非常有趣地捉隊廝殺,皆是一面南移一面相互用炮火應酬。儘管英法聯軍兵力佔了優勢,但荷蘭水兵士氣高昂,雙方戰鬥可謂空前激烈。德·奈特與英將拉帕爾3次更換旗艦,仍英勇作戰。
這場海戰一直持續到了晚上7點,夜幕降臨之後英方認為登陸作戰無望,遂退出了戰鬥。此役雙方都未有戰艦被擊沉,但嚴重受創的船隻不計其數。(一説英軍損失9艘軍艦。)英法聯軍損失了2000多人,荷蘭方面傷亡了1000多人。此役後,荷蘭暫時消除了海上威脅,取得了制海權,大批東印度公司護航船安全返回。
名    稱
特塞爾海戰
地    點
特塞爾島
參戰方
法蘭西法國、英格蘭王國 VS 荷蘭共和國
結    果
荷蘭勝利;迫使英國退出戰爭並控制英吉利海峽
參戰方兵力
法國、英國 92艘軍艦、30艘縱火船
參戰方兵力
荷蘭 75艘軍艦、30艘縱火船
傷亡情況
法國、英國 死亡約2000人
荷蘭 死亡約1000人
主要指揮官
德·奈特
魯珀特親王
發生時間
1673年8月21日

特塞爾海戰戰鬥準備

’1673年8月,英法艦隊又一次糾集勢力,企圖登陸特塞爾島。約2萬陸軍集結在英國,第一梯隊1萬人登艦,在魯珀特親王的率領下駛往荷蘭。這一次聯合艦隊準備充分,不但坐擁120艘艦船(其中主力艦90艘、縱火船30艘)(按:一説92艘戰列艦、28艘縱火船、23艘輔助船),將聯合艦隊分編為三個分隊:魯珀特親王指揮之下的中央分艦隊;德埃斯特雷指揮之下的法國先頭艦隊;斯普拉格指揮之下的後衞分艦隊,更仔細研究了德·奈特的戰術,並制定了相應的對策。
荷蘭艦隊事先得報,德·奈特亦將麾下艦隊分編為三個分隊:他本人指揮之下的中央分艦隊;班克特指揮之下的先驅艦隊;小特羅普指揮之下的後衞分艦隊。但荷蘭方面僅擁有75艘主力艦和30縱火船(按:一説75艘戰列艦、15艘巡航艦、18艘偵察通信艦、22艘縱火船),實力對比上明顯弱於英法聯合艦隊。

特塞爾海戰過程

8月21日夜間,德·奈特指揮艦隊利用風向成功插入敵方艦隊與海岸之間的縫隙。拂曉時分,主動向英法聯軍發動進攻。於是雙方三個分艦隊非常有趣地捉隊廝殺,皆是一面南移一面相互用炮火應酬。儘管英法聯軍兵力佔了優勢,但荷蘭水兵士氣高昂,雙方戰鬥可謂空前激烈。德·奈特與英將拉帕爾3次更換旗艦,仍英勇作戰。
但首先打破僵局的卻是雙方的前衞分隊:法國分艦隊的水兵訓練很差,作戰消極,而且有一旦部分軍艦受創後便忙於修理,不再參加戰鬥的陋習。指揮官德埃斯特雷本意圖以數量上的優勢包圍班克特分隊,但結果班克特突破了艦隊的戰列線,使得法國分艦隊全面陷入了混亂。或許是考慮到為了保存實力,法國分艦隊就此退出了戰鬥。
於是班克特在留下部分船隻監視法國人的情況下,率領餘下戰力前往援助德·奈特率領的中央分艦隊。原本英國的魯珀特親王打算將適於淺海作戰的荷蘭艦隊向西引向深海,但此時後衞艦隊交戰的激烈程度引起了雙方中央分艦隊的注意:英國分艦隊指揮官斯普拉格在兩次轉換旗艦之後殉職。魯珀特親王與德·奈特雙雙率領麾下分艦隊趕來支援己方的後衞艦隊,而班克特指揮的荷蘭前衞艦隊也加入了戰鬥。
這場海戰一直持續到了晚上7點,夜幕降臨之後英方認為登陸作戰無望,遂退出了戰鬥。此役雙方都未有戰艦被擊沉,但嚴重受創的船隻不計其數。(一説英軍損失9艘軍艦。)英法聯軍損失了2000多人,荷蘭方面傷亡了1000多人。此役後,荷蘭暫時消除了海上威脅,取得了制海權,大批東印度公司護航船安全返回。
戰後,魯珀特親王聲稱:“法國艦隊對這次失敗應負全責。”而英國歷史學家坎·貝爾曾高度評價了荷蘭在這場海戰中的成功:“荷蘭,因其艦隊司令精明強幹,使他們在這次戰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使完全被封鎖的港口重新開放並戰勝了一次可能的入侵,而使敵人放棄了所有入侵的思想。”

特塞爾海戰結果及影響

特塞爾島之戰結束了荷蘭和英國為控制海洋所進行的一系列曠日持久的戰爭。顯示了荷蘭海軍擁有最高的效率,它的最能增添光彩的人物德·奈特達到了鼎盛時期。儘管德·奈特那時已66歲高齡,但他從未失去軍人的氣魄,其進攻的猛烈程度不亞於八年之前的戰鬥,而他的判斷力因經歷了上一次戰爭顯然已越發成熟,因為與以前相比,他有更明確的軍事計劃,和更敏鋭的軍事洞察力。在州長德威特為首的政府領導下,荷蘭海軍的紀律不斷加強,而且士氣旺盛,這些都應主要歸於完全贊同他的領導統帥德·奈特。德·奈特全身心地投入到兩個海上強國之間的最後的較量,利用他手中的一支精良的受過鍛鍊的,但在數量上處於劣勢的部隊所取得的榮耀去挽救他的祖國。完成這項任務不是單憑勇敢,而是依靠勇敢、深謀遠慮和技術嫺熟三者結合。
海戰之後9天,1673年8月30日以荷蘭為一方,西班牙、洛林和德意志皇帝為一方組成了正式聯盟;並且趕走了法國駐維也納的大使。幾乎與此同時路易十四向荷蘭提出了相當適度的條件,但是北部七省因為有了新的同盟國站在他們一邊,並且有了曾給予他們有利支援的海洋為其堅強的後盾,便以更強硬的態度反對路易十四。在英國,人民和議會的呼聲越來越高;新教徒的反感和對法國的宿怨,正如國家對國王的不信任一樣與日俱增。儘管查理本人對共和政體的仇恨絲毫未減,可是他不得不讓步。路易看到了正在聚集的暴風驟雨,按照蒂雷納的忠告,決心從荷蘭撤兵,離開危險的前沿陣地,並企圖一面與西班牙、奧地利王室和德意志繼續進行戰爭,一面則與荷蘭單獨媾和。這樣就使路易恢復了黎塞留的政策,並且保全了荷蘭。
參考資料
  • 1.    趙振愚.中外海戰大全:海潮出版社,1995年4月: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