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牽牛

(旋花科番薯屬植物)

鎖定
牽牛(學名:Ipomoea nil (L.) Roth)別名喇叭花、牽牛花、大花牽牛等,為旋花科番薯屬的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 [1-2]  。其莖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葉寬卵形或近圓形,深或淺的3裂,偶5裂,漸尖或驟尖,側裂片較短,三角形,裂口鋭或圓,葉面或疏或密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單一或通常2朵着生於花序梗頂,花序梗長短不一;苞片線形或葉狀,被開展的微硬毛;小苞片線形;萼片近等長,披針狀線形;花冠漏斗狀,藍紫色或紫紅色,花冠管色淡;蒴果近球形,3瓣裂;種子卵狀三稜形,黑褐色或米黃色,被褐色短絨毛 [1]  。花期7-9月,果期8-10月 [5] 
牽牛原產熱帶美洲,後廣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中國除西北和東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 [1]  。其喜温暖向陽環境,耐乾旱、瘠薄,適應性較強,對氣候土壤的要求不嚴,但以温和的氣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質壤土為宜 [5]  [8]  ,多生於海拔100-200(-1600)米的山坡灌叢、乾燥河谷路邊、園邊宅旁、山地路邊,或為栽培 [1] 
牽牛的種子為中藥材牽牛子 [5]  的來源,具有利水,瀉下,消積等功效,主治水腫,腹水,腳氣等 [5]  。其成活率高、繁殖容易且收效快,栽培管理簡便、綜合成本低, 能增強園林景觀功能,提高立體綠化效果,觀賞期比較長,園林實用價值高,綠化效果突出 [8] 
中文名
牽牛
拉丁學名
Ipomoea nil (L.) Roth [1] 
別    名
喇叭花、牽牛花、大花牽牛等 [1] 
植物界 Plantae [2] 
維管植物門 Tracheophyta [2] 
木蘭綱 Magnoliopsida [2] 
茄目 Solanales [2]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2] 
番薯屬 Ipomoea [2] 
牽牛 Ipomoea nil [2] 
分佈區域
牽牛原產熱帶美洲,後廣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中國除西北和東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 [1] 
異    名
Ipomoea vaniotiana、Ipomoea nil var. setosa、Ipomoea trichocalyx [2] 

牽牛本草考證

牽牛別名和釋名

在中國,牽牛的的種子為中藥材牽牛子的來源,牽牛子始載於魏晉時期《名醫別錄》並以牽牛子為正名,後世皆沿用此名稱。由於牽牛子使用歷史悠久,分佈範圍廣泛,古往今來形成了很多別名,文獻資料記載常見的別名有草金零(《雷公炮炙論》),盆甑草(《酉陽雜俎》),金鈴(《本草圖經》),黑醜、白醜、狗耳草(《本草綱目》),勤娘子、姜花(《植物名實圖考》),丑牛(《藥物出產辨》),二醜、丑牛子(《中藥材手冊》),現代又稱之為裂葉牽牛、牽牛、打碗花、江良種、喇叭花、朝顏花等 [3]  [5] 
雖然牽牛子別名較多,但不外乎是根據其藥用植物形態、色澤、生長習性等來命名的, 因其果實形似鈴鐺,故有“草金零、金玲”之名,因包裹種子的果實似古代炊具,故有“盆甑”之名;花朵形狀似喇叭,故名“喇叭花、喇叭花子”;其花色藍,然可做紅姜,故名“紅姜”;其因開花於七夕之期,合於牛郎星名,並於每日凌晨四五時開放,故有“牽牛子、勤娘子、朝顏花”等名稱 [3] 

牽牛基原考證

牽牛子始載於中國南北朝時期《名醫別錄》,著錄中只提到了其性味功效主治,並未記載其他信息,不能考證其確切基原;唐朝時在前人的基礎上增加了花、果實、種子的詳細形態描述已有牽牛屬牽牛(Ipomoea nil)的植物特徵;宋代時期記載牽牛子根據文字描述與圖片細節判定來源為旋花科植物牽牛(Ipomoea nil),同時提出種子有黑白2種;自明代開始出現有白牽牛和黑牽牛兩種植物,黑牽牛為牽牛(Ipomoea nil),白牽牛在植物形態上與圓葉牽牛(Ipomoea purpurea)更為相似 [1]  [3]  [4] 
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收錄的牽牛子為旋花科植物牽牛(Ipomoea nil)或圓葉牽牛(Ipomoea purpurea)的乾燥成熟種子,考證發現歷代所用牽牛子來源主流為旋花科植物牽牛(Ipomoea nil)的乾燥成熟種子,古今一致。牽牛子的學名,在1963年版《中國藥典》中為牽牛(Ipomoea nil)或圓葉牽牛(Ipomoea purpurea)。自1977年版開始將牽牛子藥材基原修訂為牽牛(Ipomoea nil)和圓葉牽牛(Ipomoea purpurea [1]  [3]  [4] 

牽牛形態特徵

牽牛多為一年生纏繞草本 [1] 

牽牛莖和葉

莖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葉寬卵形或近圓形,深或淺的3裂,偶5裂,長4-15釐米,寬4.5-14釐米,基部圓,心形,中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漸尖或驟尖,側裂片較短,三角形,裂口鋭或圓,葉面或疏或密被微硬的柔毛;葉柄長2-15釐米,毛被同莖 [1] 
牽牛被短柔毛的莖 牽牛被短柔毛的莖
牽牛的葉 牽牛的葉

牽牛

花腋生,單一或通常2朵着生於花序梗頂,花序梗長短不一,長1.5-18.5釐米,通常短於葉柄,有時較長,毛被同莖;苞片線形或葉狀,被開展的微硬毛;花梗長2-7毫米;小苞片線形;萼片近等長,長2-2.5釐米,披針狀線形,內面2片稍狹,外面被開展的剛毛,基部更密,有時也雜有短柔毛;花冠漏斗狀,長5-8(-10)釐米,藍紫色或紫紅色,花冠管色淡;雄蕊及花柱內藏;雄蕊不等長;花絲基部被柔毛;子房無毛,柱頭頭狀 [1] 

牽牛果實和種子

蒴果近球形,直徑0.8-1.3釐米,3瓣裂。種子卵狀三稜形,長約6毫米,黑褐色或米黃色,被褐色短絨毛 [1] 
牽牛的蒴果 牽牛的蒴果
牽牛的種子 牽牛的種子

牽牛分佈範圍

牽牛原產熱帶美洲,後廣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中國除西北和東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 [1] 
牽牛中國省級分佈圖 牽牛中國省級分佈圖 [2]

牽牛生長環境

牽牛多生於海拔100-200(-1600)米的山坡灌叢、乾燥河谷路邊、園邊宅旁、山地路邊,或為栽培 [1]  ,也多生長於耕地及咖啡種植園中,在加拉帕戈斯羣島,牽牛棲息在乾旱的低地;在尼泊爾,其生長在海拔700米至2000米的潮濕地方 [6] 

牽牛生長習性

牽牛喜温暖向陽環境,耐乾旱、瘠薄,適應性較強,對氣候土壤的要求不嚴,但以温和的氣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質壤土為宜 [5]  [8]  。 牽牛花期較長,大多朝開午謝,適宜温度15-30℃ [10] 

牽牛繁殖方式

牽牛自然繁殖

牽牛可通過種子進行繁殖,其種子可以藉助風力、雨水、河流及人類活動等進行傳播。此外,牽牛還可以通過莖碎片進行營養繁殖。牽牛的花是雌雄同體的,為兼性自交物種,自花授粉後可結出果實,花粉可通過蜜蜂等昆蟲進行授粉 [6] 

牽牛人工繁殖

播種繁殖
於3-5月播種,穴播。行距30-50cm,株距23-33cm,每穴播種3-4顆,覆土壓實,10天左右出苗。待苗齊後每穴留苗1-2株 [5] 
扦插繁殖
扦插前花盆內的基質澆透水,再取插條,插條長度15-20cm,剪口在最下端節下2-3cm處,斜切,插條上端平切,留上部結節處葉片,去掉下部結節處葉片。把插條洗淨消毒後用不同方法處理,用4mm的竹籤在扦插基質上打孔,深度在4cm左右,把處理後的插條插入孔內 [12] 

牽牛栽培技術

牽牛選地整地

牽牛比較喜歡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園田土,因此栽前對土地要進行深翻暴曬,消滅病菌孢子,並去除雜草,保持土壤濕潤 [8]  。 牽牛多在田邊、房屋前後或利用地力稍薄弱的山坡地、黃沙地栽培。也可以用綠化的籬笆牆一起栽培。還可以將牽牛與高梁、玉米間作,既有效利用土地面積,又不必搭架,便於管理。但在過肥或低濕積水地不宜栽培。荒地可將土地翻鬆、耙平,除去草石,施入基肥。通常不必要精細耕作 [9] 

牽牛水肥管理

澆水量需根據牽牛的需求進行,當植株顯蕾後可適當加大澆水量,應該掌握好氣温低少澆水、氣温高多澆水,這樣能使植株生長健壯。如土壤過濕,土壤中氧氣含量減少,會使根系的呼吸受阻造成植株生長受到抑制。氣温正常情況 下,澆水時間宜於上午10-12點進行;氣温高的情況下,澆水時間宜於下午5-7點進行。為促進其生長速度,生長期可適量施一些尿素和二銨,可以提高生長量和開花量 [8] 

牽牛病蟲防治

一般牽牛花很少得病,育苗穴盤、定植盆內不要太濕,太濕會得莖腐病,可用百菌清保護劑噴灑消毒,防治莖腐病。長時間低温陰天,濕度過大,會得白鏽病,發病部位主要是葉、葉柄及嫩莖,受害葉片上有淺綠色小斑。可用農用鏈黴素加多菌靈,噴施防治。蟲害主要防治蚜蟲、紅蜘蛛、斑潛蠅,一般低毒殺蟲藥和殺蟲劑均可,及時噴施防治 [10] 

牽牛主要價值

牽牛藥用價值

牽牛的種子為中藥材牽牛子的來源,其藥味苦、辛,性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具有利水,瀉下,消積,殺蟲的功效,主治水腫,腹水,腳氣,痰壅喘咳,大便秘結,食滯蟲積,腰痛,陰囊腫脹,癰疽腫毒,痔漏便毒等 [5] 

牽牛觀賞價值

牽牛的成活率高、繁殖容易且收效快,栽培管理簡便、綜合成本低、適應性強,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少, 能增強園林景觀功能,提高立體綠化效果。其觀賞期比較長,園林實用價值高,綠化效果突出。因此,適用於公園、旅遊區、庭院立體綠化,尤其是欄杆、 圍牆,綠化效果尤為突出 [8] 

牽牛物種危害

牽牛是一種攀緣物種,已被廣泛栽培為世界熱帶、亞熱帶和暖温帶地區的花園觀賞植物。其是一種強勢的殖民物種,產生的莖要麼纏繞到其他植物中作為支撐,要麼沿着地面蔓延。牽牛已經脱離了耕作,並變得廣泛歸化和入侵,主要在耕地附近、受干擾地區和森林邊緣。在中國、印度、菲律賓、西班牙、加拉帕戈斯羣島、古巴和太平洋地區的幾個島嶼上,牽牛已被列為入侵物種 [6] 

牽牛近種區別

牽牛是一種高度可變的物種,常與其他牽牛屬植物進行混淆,如圓葉牽牛(Ipomoea purpurea [4]  和變色牽牛(Ipomoea indica [7]  ,各物種間可通過萼片進行區分 [6]  ,具體可見下表:
物種名
牽牛
圓葉牽牛
變色牽牛
拉丁名
Ipomoea nil [1] 
Ipomoea purpurea [4] 
Ipomoea indica [7] 
萼片
萼片披針狀線形,長2-2.5釐米,內2片較窄,密被開展剛毛 [1] 
萼片近等長,長1.1-1.6釐米,外面3片長橢圓形,漸尖,內面2片線狀披針形,外面均被開展的硬毛,基部更密 [4] 
萼片外面被貼伏的柔毛 [7] 
圖片

牽牛植物文化

在中國,牽牛有個俗名叫“勤娘子”,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很勤勞的花。每當公雞剛啼過頭遍,繞籬縈架的枝頭,就開放出一朵朵牽牛花來。《源氏物語》中,牽牛花屬於朝顏的一種。牽牛的葉片圓而有裂,大多三歧,也有五裂,裂口或深或淺,或鋭或圓,裂片或長或短或寬或窄,形態多變。牽牛的果子是球形果帶着宿存的線狀苞片、萼片,有點牛首的模樣。《本草綱目》中將入藥部分的果實牽牛子稱作黑醜、白醜,這裏的“醜”是對應生肖牛的意思。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