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牯嶺野豌豆

鎖定
牯嶺野豌豆(Vicia kulingana L. H. Bailey)是豆科野豌豆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於中國大陸的華東、湖南、河南等地,生長於海拔200米至1,2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山谷竹林、濕地、草叢或沙地,目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牯嶺野豌豆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牯嶺野豌豆的全草,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説——豆科》。
中文名
牯嶺野豌豆
拉丁學名
Vicia kulingana L. H. Bailey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野豌豆屬
牯嶺野豌豆
分佈區域
華東、河南、湖南
是否中國特有
是否引種栽培
非人工引種栽培
海    拔
200 m

牯嶺野豌豆形態特徵

牯嶺野豌豆
牯嶺野豌豆(27張)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90釐米。根近木質化,莖基部近紫褐色,常數莖叢生。偶數羽狀複葉長2-3.5釐米,葉軸頂端無卷鬚,具短尖頭;托葉半箭頭形或披針形,長0.8-1.3釐米,寬0.3-0.5釐米,邊緣齒裂;小葉2-3對,卵圓狀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長4-8釐米,寬1.8-3.4釐米;紙質或厚紙質,兩面微被絨毛;側脈5-8對,直達葉緣呈波形相連,全緣或齒蝕狀。總狀花序長於葉軸或近等長,長2-5釐米;花萼近斜鍾狀,長約0.6釐米,萼齒長僅0.1釐米;具花5-18朵,着生於花序軸上部,花較大,長1.5釐米,寬0.4釐米;小花梗長0.15釐米,基部有宿存小苞片;花冠紫色、紫紅色或藍色,旗瓣長圓狀提琴形或近長圓形,長1.3-1.5釐米,寬0.5-0.7釐米,翼瓣與旗瓣近等長,龍骨瓣略短於翼瓣;子房線形,胚珠5,子房柄細長,花柱上部四周被毛。莢果長圓形,長4-5釐米,寬0.7-0.8釐米,兩端漸尖,表皮黃色,網脈清晰。種子1-4,扁圓形,長約0.4釐米,寬約0.3釐米;黑褐色;種臍線形,棕黃色,長相當於種子周長的1/2。花期4-6月,果期6-9月。 [1]  [4] 

牯嶺野豌豆分佈範圍

華東、河南、湖南。

牯嶺野豌豆主要價值

【功 效】:清熱解毒、止咳、消食化積。
【主 治】:用於瘡毒、瘰癧、毒蛇咬傷、寒咳、小兒食積
【性味歸經】:辛,微寒。入肺、肝、脾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5克。

牯嶺野豌豆生活習性

牯嶺野豌豆 牯嶺野豌豆
生境: 草叢, 路邊草叢中, 山谷疏林中, 山坡林中。 [2] 
海拔200-1200米山谷竹林、濕地及草叢或沙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