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牯嶺艾蛛

鎖定
牯嶺艾蛛,Cyclosa gulinensis (Xie,Yin et Kim,1995),蜘蛛目園蛛科艾蛛屬的一種蜘蛛。主要分佈於我國江西湖南等地。
中文名
牯嶺艾蛛
拉丁學名
Cyclosa gulinensis (Xie,Yin et Kim,1995)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螯肢亞門
蛛形綱
亞    綱
柄腹亞綱
蜘蛛目
亞    目
新蛛亞目
園蛛科
亞    科
園蛛亞科
艾蛛屬
牯嶺艾蛛

牯嶺艾蛛形態特徵

體長4.80—8.00。體長6.50者,頭胸部長2.25,寬1.85;腹部長4.25,寬2.50。前後眼列強後曲,前列四眼近等大,前中眼間距小於前中眼直徑,前中側眼間距等於前中眼直徑,後中眼略大於後側眼,後中眼間距約為1/3前中眼直徑,後中側眼間距為前中眼直徑的1.60倍。中眼域梯形,長大於寬,前邊大於後邊。背甲黃褐色,頸溝、中窩處淡褐色。胸甲黃褐色,有黃白色斑,前緣為1對眉狀斑,兩側各1對橢圓形斑,後端1個“V”字形斑。螯肢黃色,前齒堤4齒,後齒堤3齒,顎葉、下唇皆褐色。觸肢、步足黃色,有褐色環紋。足式為1,2,4,3。腹部長卵圓形,末端驟然收縮,背面前端有1對疣狀突起,末端有4個突起。背面黃褐色,斑紋黑褐色。前緣正中有一“十”字形紋,其後有一黃白色倒“八”字形紋。心臟斑褐色,呈樹枝狀分叉;其兩側前後排列有1對斜方斑及1括弧形斑。腹末端褐色,尾突黑褐色。腹部兩側還有許多碎斑。腹面紡器之前黃褐色,之後黑褐色。紡器位於腹部全長的2/3處,其前方兩側各有一三角形銀色斑。外雌器基部橢圓形,兩側隆起較豐滿,呈梨形,其間的淺凹槽似長心形,寬度為外雌器基部寬度的1/3。腹面觀垂體較短,側面觀可見其起始於外雌器基部前緣背側,隨即折向腹側。外雌器後端兩側各有一膜質瓣(後面觀),納精囊卵圓形。
本種外形及外雌器結構與C.angusta Tanikawa,1992很相似(Tanikawa,1992:26,圖35—38,43)區別在於:
(1)本種垂體較短且起始於外雌器前緣近背側,後者垂體較長,起始於外雌器腹側中部;
(2)本種外雌器後端兩側各有一膜質瓣,而後者無此結構。 [1] 

牯嶺艾蛛分佈範圍

江西,湖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