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牯嶺勾兒茶

鎖定
牯嶺勾兒茶(Berchemia kulingensis C. K. Schneid.)是鼠李科、勾兒茶屬藤狀或攀援灌木,高可達3米;小枝平展,變黃色,無毛,後變淡褐色。葉片紙質,卵狀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頂端鈍圓或鋭尖,具小尖頭,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兩面無毛,上面綠色,下面干時常灰綠色,葉脈在兩面稍凸起;葉柄無毛;托葉披針形,花綠色,無毛,花芽圓球形,頂端收縮成漸尖;萼片三角形,頂端漸尖,邊緣被疏緣毛;花瓣倒卵形,稍長。核果長圓柱形,紅色,成熟時黑紫色,基部宿存的花盤盤狀;6-7月開花,翌年4-6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廣西。生長在海拔300-2150米的山谷灌叢、林緣或林中。
牯嶺勾兒茶的根可藥用,治風濕痛。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牯嶺勾兒茶
拉丁學名
Berchemia kulingensis C. K. Schneid.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鼠李科
勾兒茶屬
牯嶺勾兒茶
命名者及年代
C. K. Schneid.,1914

牯嶺勾兒茶形態特徵

牯嶺勾兒茶
牯嶺勾兒茶(3張)
藤狀或攀援灌木,高達3米;小枝平展,變黃色,無毛,後變淡褐色。葉紙質,卵狀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2-6.5釐米,寬1.5-3.5釐米,頂端鈍圓或鋭尖,具小尖頭,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兩面無毛,上面綠色,下面干時常灰綠色,側脈每邊7-9(10)條,葉脈在兩面稍凸起;葉柄長6-10毫米,無毛;托葉披針形,長約3毫米,基部合生。 [5] 
花綠色,無毛,通常2-3個簇生排成近無梗或具短總梗的疏散聚傘總狀花序,或稀窄聚傘圓錐花序,花序長3-5釐米,無毛;粒梗長2-3毫米,無毛;花芽圓球形,頂端收縮成漸尖;萼片三角形,頂端漸尖,邊緣被疏緣毛;花瓣倒卵形,稍長。核果長圓柱形,長7-9毫米,直徑3.5-4毫採,紅色,成熟時黑紫色,基部宿存的花盤盤狀;果梗長2-4毫米,無毛。花期6-7月,果期翌年4-6月。 [2] 

牯嶺勾兒茶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廣西。生長在海拔300-2150米的山谷灌叢、林緣或林中。 [2] 
牯嶺勾兒茶 牯嶺勾兒茶

牯嶺勾兒茶繁殖方法

育苗:為保持其優良品性不變異,採取植物無性繁育法,有壓條繁殖法和茶葉短穗扦插。
壓條繁殖法:從三年經過“台刈”的牯嶺勾兒茶抽出的新梢壓下來,爾後,在壓條上蓋上一層厚厚的土,到第二年三月,壓條上長出的新的根鬚,這時,茶農們就可把壓條從老牯嶺勾兒茶上剪下來栽種。
茶葉短穗扦插:在當年10月至第2年元月份,將山上野生牯嶺勾兒茶植株半木質化或木質化的枝條剪成每段3-4節的扦插枝,剪切口在芽節上方約1-1.5釐米處,把扦插枝下部作生根處理後插入苗牀,芽節留在上面,按常規扦插育苗管理方法繁育成牯嶺勾兒茶植株。 [3] 

牯嶺勾兒茶栽培技術

牯嶺勾兒茶
牯嶺勾兒茶(3張)
牯嶺勾兒茶栽培必須選擇土壤母質主要為沙質頁岩,有機質要求在1.0以上,酸鹼度在5.5左右,濕度較好的地區進行栽培。
苗木準備:牯嶺勾兒茶栽培必須選擇健壯(無干枯枝和病蟲枝)、根系較多高度為15-20釐米的一年生無性繁殖苗。
土地準備:
  1. 整地、打窩:每畝地按栽培密度打窩,平地可以抽槽,抽槽規格是60釐米深,挖窩規格是60×60釐米,平均每畝地需222個。
  2. 施肥:在整地打窩後,畝施有機肥4500-5000千克(其中豬、牛糞4500千克,其它枯餅或雜草500-1000千克)。
  3. 回填:在施肥後必須進行回填,回填的要求是壘成瓦背形。
  4. 栽植:①栽植要求:三埋兩踩一提苗。②栽植規格:畝栽牯嶺勾兒茶222株,間作經濟林或用材林的蘺色式栽培技術,因地制宜,植苗規格為2×1.5米。③間作方式:畝栽220株可間作經濟林50-70株,作為籬笆式棚架,以利牯嶺勾兒茶生長和採摘。
撫育管理:造林前三年可在林地上間種黃豆花生等矮杆作物,既給幼樹撫育管理,又增加短期收入。牯嶺勾兒茶生產主要是取葉製茶,因此施肥以氮肥為主,每年3-8月施3-4次溝施尿素肥料,然後蓋土,幼樹高40-50釐米可摘除頂芽,促進側枝萌發和植株矮化多產葉,又易採茶。摘頂原則是摘中留邊,摘強留弱,促進牯嶺勾兒茶早日形成,把牯嶺勾兒茶高控制在1米以下為宜。三年生的牯嶺勾兒茶,每年年底進行平頭修剪,待來年萌發新芽茶葉。 [3] 

牯嶺勾兒茶主要價值

牯嶺勾兒茶的根可藥用,治風濕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