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物質資料生產

鎖定
物質資料生產是指人類通過自身的勞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將自然界原有的自然物質改變成為適合於人類需要的物質財富的活動。它是構成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內容之一。社會生產的另一種生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唯物史觀認為,在兩種生產的相互關係中,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對人類自身生產起決定作用,其次是人類自身生產在被決定的前提下,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1] 
中文名
物質資料生產
定    義
物質資料生產的過程
意    義
提供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資料
性    質
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目錄

物質資料生產涵義

物質資料生產,是指勞動者按照預期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於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使它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以一定生產關係聯繫起來的人們,利用生產工具改變勞動對象、創造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的過程。物質資料生產為人類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資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物質資料生產引申

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們通過生產活動謀取自己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資料,“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説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68頁),人類其他一切社會活動都以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為基礎,並隨着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而改變。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決定整個社會生活的面貌和發展,也決定着人自身的狀況和發展。馬克思指出:在生產活動中,“生產者也改變着,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 494頁)。
人類要世代生存和發展下去,就必須反覆不斷地進行生產。生產連續不斷地進行,就是再生產。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它們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生產居於支配地位,起着決定作用。生產的性質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性質;生產的規模決定着可供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產品的種類和數量。交換、分配和消費也反作用於生產,加速或延緩生產的發展。
物質資料生產為人類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資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物質資料生產基本要素

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具備三個基本要素:
1.人的勞動,即勞動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動。它是生產的最基本的要素。
2.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主要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場所、道路、運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
3.勞動對象,即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質資料。它分成兩類:一類是未經人加工可直接納入生產過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樹木、地下埋藏的煤層和礦石等;另一類是經過人的勞動加工過的物質資料,如棉花、鋼鐵等原材料。

物質資料生產要素關係

這些要素在彼此孤立存在的情況下不能構成生產。要進行生產,就要使它們按照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實現這種結合必然發生兩個方面的關係:①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它表現為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實際能力,即生產力;②人與人之間結成的社會經濟關係,即生產關係。只有在一定形式的生產關係下,才有人們對自然界的關係,才能進行生產活動。因此,生產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面。一定的生產力和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統一,構成特定的生產方式。
參考資料
  • 1.    吳忠觀. 人口科學辭典: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7